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博浪椎的典故

博浪椎的典故:

背景:

故事發生在秦朝,講述的是西漢時期留侯張良的故事。張良是戰國時韓國人,其家族五世相韓,即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擔任韓國的國相。秦國統一六國後,韓國被滅亡,張良為了報仇,決定刺殺秦始皇

行動:

張良找到一名大力士,此人能夠舞動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椎。他們計劃在秦始皇東遊時,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東南)襲擊秦始皇。遺憾的是,大力士的大鐵椎沒有擊中秦始皇,而是誤中了他的副車。

後果:

這次未成功的刺殺行動激怒了秦始皇,他下令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大搜捕,以找出刺客。儘管搜查了一段時間,但始終未能查出是誰所為。

典故意義:

「博浪椎秦」或「椎秦報韓」的典故,後來被用來表現志士決心舍家亡身報國復仇的氣概。這個典故體現了張良為了國家和家族的榮譽,不惜一切代價的決心和勇氣。

文學中的體現:

在清代朱彝尊的《彭城道中詠古二首》之二中,提到了「博浪飛椎」這一典故,用以表達抗暴復仇的主題。其他文學作品如《水龍吟·謁張子房祠》等,也以「博浪」為題材,展現了張良的英勇和犧牲精神。

通過這個典故,我們可以看到張良為了國家和家族的榮譽,展現出的非凡勇氣和犧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