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咯扎

咯扎,讀音為ɡē zha,是一種源自河北唐山的麵食小吃,由豆面製成,形狀類似餅形,通常切成塊狀,可以通過熬菜、油炸或炒菜等多種方式食用。

咯扎在唐山地區非常受歡迎,是當地人在逢年過節、婚喪喜慶或迎來送往時必備的食物。在唐山,甚至有「不吃咯扎宴,不算到唐山」的說法。咯扎在唐山地區分布廣泛,尤其在玉田遷安灤縣灤南樂亭遵化等地較為常見。秦皇島的青龍滿族自治縣也有分布,但吃法略有不同,多為燴咯扎。其中,灤南縣的咯扎製作非常正宗。市場上銷售的咯扎一般很少使用綠豆,這樣的成本低但口味不如純綠豆的好吃。若要享用綠豆製作的咯扎,通常需要定做,價格相對較高。咯扎分為大咯扎和小咯扎兩種,大咯扎薄而不透;小咯扎略厚,呈半透明狀。咯扎菜餚已成為唐山人民喜愛的獨特美味,包括醋溜咯扎、燴咯扎、炸咯扎等多種做法,能製作出一百多種菜餚,具有高質感、異形態、色彩美觀和味道香美的特點。

「咯扎」一詞源於滿文或蒙語的發音,意為薄餅。在唐山民間,關於「咯扎」一詞的來源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清朝末年,遵化建東陵後,守陵人將咯扎作為特產送進皇宮。慈禧太後對端上來的菜最多隻夾兩口就撤下。有一次,御膳房端上了醋熘咯扎,她吃了兩口後詢問菜名,太監回答未命名,請求太後賜名。慈禧太後在聽太監回答後說了「擱著」兩字,太監誤以為這是菜名,從此「咯扎」這一名稱在民間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