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拜耳命名法

拜耳命名法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恆星命名方法,最初由約翰·拜耳在其1603年的著作《測天圖》(Uranometria)中提出。這種命名法的基本規則是,每顆恆星的名字由兩部分組成:

前半部分:一個希臘字母(α、β、γ等)。

後半部分:恆星所在的星座的屬格名稱。

通常情況下,一個星座中亮度最大的恆星被命名為α星,第二亮的為β星,依此類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命名並不總是基於星體的實際亮度,有時會因為其他原因而出現順序上的調整。此外,拜耳命名法中使用的希臘字母共有24個,如果星座中的恆星數量超過這個數量,則會使用拉丁字母繼續命名。

儘管拜耳命名法在某些情況下並不完全準確地反映星體的亮度順序,或者星座名稱與希臘字母的對應關係有時並不直觀,但由於其簡單性和實用性,這種命名法至今仍被廣泛使用。例如,我們熟悉的「α Orionis」(獵戶座α星)和「β Persei」(英仙座β星)就是拜耳命名法的套用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