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水禽坑

青銅水禽陪葬坑位於秦始皇帝陵園外城牆東北約900米處,其平面呈「F」形,總面積達到925平方米。這個陪葬坑由一條斜坡門道、兩條南北向過洞以及一條東西向過洞組成,是一個地下坑道式木結構。坑內共出土青銅水禽46件,可以分為天鵝仙鶴鴻雁三個類型。同時,還出土了陶俑總計15件,這些陶俑根據姿勢可以分為箕踞姿和跽姿兩類。將這些水禽和陶俑放置在一起,表明了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和諧、親善的關係,暗示這些水禽可能是經過人工馴化的。出土的陶俑並不像是過去發現的執掌樂器的人俑,而是可能負責音樂來馴化水禽的。也有學者認為這些陶俑可能是「宴樂俑」,而這個坑可能是《三輔黃圖》中提到的「雁池」或「鶴池」,或者是少府屬下管理的「左弋外池」的象徵。陶俑的兩種不同姿態——「跽姿」和「箕踞姿」,都可以被稱為「左弋射士」,其中「箕踞姿」陶俑也可以稱之為「蹶張士俑」。

科技考古研究表明,所有出土的青銅水禽及其附屬檔案均為銅錫二元合金製成,合金成分非常穩定,含錫量在9%到12%之間,含鉛量均小於1%。沒有發現不同部位採用不同合金成分的現象,這種情況在類似青銅水禽這樣多件器物及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附屬檔案中是較為少見的。水禽的製作工藝包括青銅器分鑄、芯撐設定、銅片鑲嵌補綴和底部方孔等,尤其是銅片鑲嵌補綴工藝,在中國先秦青銅器上十分罕見。這些技術在公元前6至前5世紀的埃及、希臘和羅馬等地中海地區的青銅雕像上廣泛存在,製作工藝最早源於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兩河文明。這些發現再次表明了外來文化對秦帝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