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湘西苗族民歌

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人民非常喜愛的一種歌唱藝術形式,主要流傳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慶市秀山縣、貴州省松桃縣和銅仁市。這種民歌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間的《永綏廳志》中就有關於苗族人民聚集歌唱的記載。

湘西苗族民歌的音樂特點可以分為「五腔十調」,包括高亢激越的「高腔」、悠揚悅耳的「平腔」、抒情激越兼而有之的「叭固腔」和「仡佬腔」「飛腔」,以及特定的調式如「接親攔門調」「送親調」「吆嗬調」「情歌調」「工夫調」「兒歌調」「哭腔調」「老司歌調」和「扛仙歌調」等。歌詞以七言、九言、十言、十三言四種形式為主,演唱時通常伴有鼓、竹柝、嗩吶、牛角等樂器伴奏。

湘西苗族民歌的內容豐富多樣,包括山歌、儺歌、哭嫁歌、故事歌、椎牛鼓舞歌、攔門歌、扛仙歌、跳香歌(辛女歌)等。這些民歌不僅表達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如《酒歌》《哭嫁歌》《賀郎歌》等,還涵蓋了兒歌、催眠兒歌、繞口令兒歌等多種形式,其中兒歌如《莫討後來娘》和《燕子燕》等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某些生活情境。

湘西苗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多樣,包括真聲唱法、假聲唱法、真假聲結合唱法等,其音樂結構特點是以兩個平行或對應的樂句構成一個樂段,即重複型、對應型結構。這些民歌與苗族方言緊密結合,是苗族人民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

2008年,湘西苗族民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顯示了其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