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父為子綱的故事

“父為子綱”的故事出自《論語·為政》。故事中說到,孔子的學生樊遲問怎樣才稱得上是有德行的人。孔子回答:“事父母能孝,事君能忠。”又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奉養父母要真心實意,不可虛情假意;如果對父母不真心孝敬,只是表面上糊弄,跟對待狗和馬有什麼區別呢?這句話是說為子者的責任和做人的道德準則。它表明了在家庭中兒子必須服從父親,這種主張反映了當時宗法制度的倫常觀念。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孔子及其弟子的學說中,並不是沒有父子平等的觀念,甚至提出了“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

然而,“父為子綱”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偏離了孔子的本意,成為了專制家長的代表,並演變成了“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的綱常倫理體系,嚴重壓抑了人性和社會創造力,使社會變得僵化。

因此,我們需要在理解“父為子綱”的背景和歷史演變的基礎上,以更全面的視角理解這一觀念。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在現代社會中,“父為子綱”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們應該倡導平等、尊重和理解的家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