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閣老

閣老」這一稱呼在中國古代官職體系中有著不同的含義和作用。以下是詳細介紹:

唐代,「閣老」是唐代中書省中資歷深厚官員的稱呼,也用於指代中書省門下省的長官。

五代宋至明清,「閣老」這一稱呼被用來指代宰相翰林學士

明朝初期,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雖然設立了內閣,但其成員僅擔任諮詢和起草詔命的職責,並無決策權。隨著時間推移,內閣大臣的權力逐漸擴大,尤其在明宣宗時期,內閣大臣與太皇太後共同執政,權力達到頂峰。到了明武宗時期,內閣之權幾乎與帝權相衡,使得閣臣實際上擁有了宰輔的實權。儘管閣臣設有多人,但其中一位被稱為「首輔」,擁有最大的權力。例如,萬曆早期的張居正作為首輔,其權力極大,地位相當於唐宋時期的宰相。

清朝時期,內閣制度經歷了多次變化,儘管稱謂上有所不同,但入閣實際上相當於拜相。然而,隨著軍機處的建立和發展,後者逐漸取代了內閣成為真正的決策機構,導致「閣老」這一職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綜上所述,「閣老」這一稱呼在歷史上的含義和作用隨著朝代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從唐代的省門下省長官,到明清時期的宰相或翰林學士,再到內閣大臣,其權力和影響力經歷了顯著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