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鱉三

癟三,讀音為biē sān,通常指城市中無正當職業而以乞討或偷竊為生的遊民,泛指三癟:無良好生活狀態、無謀生職業、無家業的人。該詞最早在上海出現,一般用來描述那些生活潦倒、以乞討為生的人,相當於「三無青年」,即無生活、無職業、無家產。

關於「癟三」一詞的起源有幾種說法:

有人認為該詞來自洋涇浜英語中的beg say或begsir的音譯,意為乞討、乞丐之義,後音譯為「癟三」。

有人認為來自洋涇浜語的empty cents或penniless的音譯,初讀作「癟的生斯」或「畢的生司」,後簡為「癟生」,又因上海方言中「生」、「三」音近,而被稱為「癟三」。

有人將「癟三」解釋為衣、食、住三者皆缺,故稱為「癟三」,但多認為這是後人的附會而已。

此外,「癟三」在上海方言中通常帶有貶義,因為這些人沒有正當職業,常常偷雞摸狗。隨著城市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有些人也用它來形容那些社會地位低下的人,或用來開玩笑或調侃朋友。總之,「癟三」這個詞語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歷史背景,雖然有時帶有貶義,但也是上海文化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