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班級管理

誰在親手埋葬孩子的學習計畫

誰在親手埋葬孩子的學習計畫

有個名叫約翰·戈達德的美國人,當他15歲的時候,就把自己一生要做的事情列了一份清單,被稱做“生命清單”。在這份排列有序的清單中,他給自己所要攻克的127個具體目標。比如,探索尼羅河、攀登喜馬拉雅山、讀完莎士比亞的著作、寫一本書等。在44年後,他以超人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氣,在與命運的艱苦抗爭中,終於按計畫,一步一步地實現了106個目標,成為一名卓有成就的電影製片人、作家和演說家。

抄錄上面這個小故事,只是為了讓大家知道,有些事情不是不可以做到,主要是我們是不是真的想去做,是不是一直在為這個事情而計畫、努力。昨天,有一個媽媽跟我聊起,她在小的時候就告訴自己,一定要上大學,一定要有錢,一定要學一個樂器,一定要學畫畫。如今,她真的做到了。

還有一個故事是跟王金戰老師有關。王老師在青島二中的時候就決定讓自己的孩子上北大清華,所以他毅然離開了青島,來到北京闖蕩,很有目的的進入了人大附中,自己的孩子也如願以償的進入了北京最好的中學之一。此後,他為孩子設計了特長,並從中考失利後苦學親職教育方面的知識,最終讓孩子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大。( )而他的女兒在考入北大後說到,“如果你真的很想很想上北大,那你一定能考上。”這句話有心理學的自證預言的效應在裡面。如果你只是想想而已,那一定不是真的很想很想,只有為這個想法而興奮,而從現在開始制定一個可以實施的計畫,你才“一定能上北大”。

這個鋪墊有點長了,沒辦法,因為我沒法用道理來說服大家,只能用一些現成的成功案例來證明之。這是我一貫的手法,因為我認為:我們沒有必要去原創,沒有必要從海平面一直爬到巔峰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我們完全可以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因為他們已經到達了巔峰,已經站得夠高了,我們就能看的遠。這是學習親職教育的一個竅門,當然也是把很多事情簡單快速做好的竅門了。現在轉入正題,來看看讓我們焦慮不安的孩子現狀。通常,我們會在一件事情之會語重心長的對孩子說:放假了,你該好好安排一個假期學習計畫了。開學了,你應該弄一個新學期的進步計畫了。當然也有的家長會說:你這學期要努力了,爭取進入前三名。

於是,孩子們興沖沖的列出了一個清單,然後家長很是不滿意,然後孩子們又開始修改,最終批准執行。三天過後,這張紙條就變成了牆上的一個裝飾。我從來就是一個想法多的人,這種事情我可沒少乾,到頭來卻搞得自己的威望每況愈下,孩子也再不把這些事情當一回事,生活變得懶散無序,更加原生態。這可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後來仔細想想,終於找到問題之所在。貼在這裡引以為鑑:

1、計畫太具體,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從當前的狀態過度到計畫的狀態。比如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在假期中把大多數時間用在學習上,而對娛樂和休閒時間不斷的擠壓。( )這種期望是沒有錯誤,但是這種安排並不具備必要性,所以孩子很難達成這個目標。如果這個計畫只是說:我們要讀幾本書,看幾部電影,改正多少錯題,可以讓孩子自由支配這個時間去實現,那么這個計畫就容易實現的多。否則你要求每天做到什麼,任何一個意外就會把這個計畫擱淺。

2、這個計畫它不是孩子的計畫,而是我們單方面的計畫。也許你會說,這是孩子認可的呀,甚至還是他親筆寫好的呢。有沒有想過,這個計畫真的是孩子的想法嗎?難道你就沒有從中不斷的暗示和建議嗎?既然它不是孩子的計畫,那你自己親手把它埋葬掉了執行的可能性。

3、這個計畫的執行保障不明確。

當然,大多數家長的態度還是很明確,做法很科學,計畫很周密。但是最終計畫沒有按目標實現,讓我們很生氣,很自責,很焦慮。如果不是這樣,估計您也不會來聽我嘮叨這些事情了。群里的一個家長有一個很好的建議,正是這個建議讓我在這裡囉嗦了半天,那就是:讓我們一起,找一個時間,找一個地點,親手把這個計畫埋葬了吧。越隆重越嚴肅,越一本正經越好。

推薦閱讀:[高三學生寒假學習計畫] [高三每周學習計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