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成功勵志

出身比你好的人比你更努力,怎么辦?

近日,亞投行臨時秘書長金立群女兒金刻羽成為話題人物——她被貼上的標籤是“出身比你好,比你聰明,還比你努力”,這樣的學霸足以讓絕大多數人感到不知如何自處,甚至感到難受。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出身好的學霸確實令人佩服,但不能否認“出身好”往往是其成為學霸的原因。

引發話題的文章,是這樣介紹金刻羽的:“精通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義大利文;熱愛文學和藝術,鋼琴和單簧管技藝都達到了專業級水平;她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哈佛所有的本科課程;25歲拿到了哈佛經濟學的博士學位……83年的她現在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最年輕的總量經濟學教授;而她的父親,就是前財政部副部長、前中金公司董事長、現亞投行掌門人——金立群。”

文章還刻意強調了金立群對女兒帶來的影響:“得益於父親濃厚的文藝情結和家中良好的英語教育,刻羽還在人大附中念國中時就通讀莎士比亞原著,隨後又到了紐約的哈瑞斯曼高中繼續學業。刻羽同班的14位小夥伴有12位拿到了哈佛的錄取,剩下兩位分別接到了斯坦福和普林斯頓的通知,刻羽當年以哈瑞斯曼高中總分第一的成績畢業,赴哈佛求學。”

且不論上述介紹是否溢美之詞,僅從“哈佛”、“最年輕教授”等硬指標來看,金刻羽所取得的成就,按社會一般認知,足以“秒殺”99.9%的人。於是,很多人不免會產生類似這樣的看法,“出身這么好的人,根本不需要努力就可以過得很好,但她卻如此努力取得這樣的成就,實在是讓我羞愧”。形成這種認知的部分原因,是因為與那些人們熟知的官二代、富二代的二世祖形象相比,金刻羽實在是差別太大,所以很多人下意識也不會把金刻羽的成功歸結到其家庭背景本身。

這種認識當然是有偏差的。父母教育程度較高且較為富裕的家庭,要求子女接受較高的教育,並以關注孩子學習、給孩子更多的鼓勵、捨得為孩子在教育上投入等形式表現出來,這本是常態才對。當然也有很多情況是溺愛過度,子女不爭氣——如李雙江家一樣。這種情況由於更具有話題性,使人們往往忽略了,像金立群培養出金刻羽這樣的例子,可能才是多數。一個證據是,每年夏天,從中國湧入美國體驗美國生活和文化的中國學生,已經超過10萬人,其中一些學生只有10歲。他們的志向絕大多數都是進入美國最好的學校,事實上很多人成功了,像金刻羽的母校人大附中,早已是知名的“留美預備學校”。而這些人的父母,大多數都是較為富裕的高級知識分子。

這種家庭出身與子女成功的相關性合理嗎?很大程度上當然是合理的。但也有人一陣見血地指出了這裡的不合理之處,豆瓣知名網友翕如在一篇文章中寫到,“那些看似不夠成功的人,缺的不是同等的聰明努力,而是當他們付出同等(甚至更多的)聰明努力時,其中一部分,是需要被用來‘克服’出身的”。這樣的註腳隨處可以找到,例如,家庭出身一般的學生,在“視野”、“見識”上與家庭背景優越的學生往往就不具有可比性,有網友如此描述這樣的差異——

“同樣是985、211大學,我還有很多普通家庭的同學根本不知道除了好好學習之外,該向什麼方向努力,未來會有怎樣的可能。我們很乖的把時間都浪費在自習室了,最後最好的算是保送本校研究生。但是身邊有高知家庭出身的同學,自入校就努力參與學生會、通訊社、競班乾,寫論文,參與交換生活動,最終走的比我們都遠很多。我們曾經以為上大學就是在同一起跑線了,但是不是,就像是健身,你自己蠻練和身邊有教練指導效果是天差地別的。”

這種天差地別合理嗎?高知家庭、富裕家庭更懂得如何教育子女、為子女教育傾注更多,這可以說是理所當然的,誰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頭地,過得比其他人要好呢?除非要取消家庭,否則這種差別是必然存在。也許有人會羨慕柏拉圖筆下的哲人王國度,由國家來撫養教育每一個嬰兒,但那很顯然只是個烏托邦。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家庭背景造成人與人的差別,這個原因合情合理,不能說明這個結果就合情合理——很顯然,這會導致階層固化,讓富人形成富裕的循環,窮人形成窮困的循環——因為他們連用知識來打破差別都做不到。這顯然會破壞一個社會的活力,並導致種種社會問題。所以,很多國家在教育政策方面的基本理念都是——“不讓一個孩子掉隊”、“讓孩子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這裡說的教育平等,不是說國家教育資源投入的平等——因為親職教育資源的投入已經有很大差別——而是要實現教育效能的均等。

在中國,實現教育效能均等的最大辦法,就是高考。通過這個相對公平的選拔方案,讓高知、富裕家庭學生與貧困家庭學生站在一個起跑線上競爭,讓他們的未來不至於有太大差距。然而,且不談名額分配不公、各地考卷不同、重點地區異地高考無法實現等問題,在調節教育平等方面,高考能做到的已經越來越力不從心。

因《舌尖上的中國》而知名的安徽毛坦廠中學就是明證。這所被稱為“高考工廠”的巨型高中,用“軍事化管理”、“禁絕一切娛樂”、“題海戰術”、“父母辛苦陪讀”等方式,讓廣大普通學子有了“考過高富帥”、“戰勝官二代”的機會,但這是以犧牲最美好的年華埋首在應試教育的代價換來的。

同樣類型的高中還有著名的河北衡水中學,就高考而言,這是一所頂級中學,完全不次於金刻羽所在的人大附中,每年多達上百人能考上清華北大。但“衡水模式”造就的人才,在持續性上有很大的疑問。相比起人大附中、北京四中知名校友輩出,衡水中學似乎從來沒有公布過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結果。有網友質疑稱,“沒人知道衡中畢業生的考研錄取率、保研錄取率、司法考試通過率、國考通過率、常青藤全額獎學金率、公派通過率。”

知名教育專家熊丙奇也認為,有必要對衡水中學上了清華北大的學生進行跟蹤調查——“如果北大、清華對衡水中學的學生從招生、到大學4年的求學、大學畢業去向的跟蹤數據顯示,衡水中學畢業學生大學適應性很強,學習成績在北大、清華依舊優秀,創新意識、協作能力不差於其他同學,那么,對衡水中學的批評,就應調整為分析其教育教學管理的可取之處;反之,如果衡水中學的畢業生,進入大學之後就泯然眾人,那么贊成衡水中學者,就該反思,不惜一切考上名校就認為是人生、事業成功,是否只是一個泡影?”

而且,時代在前進,高考對一個人前途的決定性已經越來越小,那還有什麼方法,能讓普通家庭出身學生逆襲?

要解決問題,國家需要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培訓更多優秀的教師

20世紀60年代,美國曾經掀起過一次教育平權運動,其理論依據來自於著名的科爾曼報告。這個報告的結論是:影響學業成就的重要因素排序,一是學生的家庭經濟文化背景;二是教師素質;三是學校的設施和課程。

如前所述,家庭經濟文化背景對一個人學業成就的影響,是最為重要的,但這方面的差別是必然會存在的;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學校設施、課程設定一直在進步,其造成的差別也已經較小。要想讓孩子們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國家可以做到也該做到的,是提高教師素質,並對教師資源進行合理分配。

除此之外,建立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兒童學業幫助中心,為那些社會弱勢家庭、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提供教育補習支持,這也是可能考慮的政策選擇。在英國,政府出錢在社區服務中心或圖書館建立早餐俱樂部、課後俱樂部,為不利家庭的孩子提供電腦和學習資料。對那些領免費午餐的孩子提供“一對一輔導”,以提高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在美國,政府通過“放學後計畫”對低收入家庭的兒童進行教育補償。我們同樣可以借鑑已開發國家的做法,以學校為依託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子女進行免費輔導與補習,幫助他們克服學業上的困難,所需的經費可以由政府稅收支出。

“學校不僅僅應該提供均等的教育資源,而且還應該使學生免於遭受出身和社會環境而帶來的不平等”——引自科爾曼報告。在金刻羽這樣的超級學霸受到矚目的當下,我們更應該明確什麼才是“讓孩子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真意。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