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孩子為何失敗讀後感

孩子為何失敗讀後感(一)

《孩子為何失敗》一書是約翰·霍特根據他的教學日記寫出的一本書,這本書記錄了約翰·霍特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的種種問題,可是現在這些問題正在我們周圍發生著。這本書雖然在講孩子為何失敗,其實本質上不正是在探討老師為何失敗或教育為何失敗嗎?正如書中所說的「我們不應該認為學校是強迫學生聽話做事的地方。如果學校只是教導學生必須學習的知識,那我們實在沒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我們的教育想要達到什麼目的?我覺得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可是縱觀我們的課堂,很多時候學生無奈的被教師牽著鼻子一路前行,不是他們沒有想法,是教師不給他們有想法的機會。所以我們的課堂首相要給孩子自由,要在允許的範圍內最大限度的給學生思想、言語和行動上的自由。那麼首先表現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少講。我們作為老師的,總是怕學生學不會其中的知識,總是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的講解著重要的內容,其實不知道這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有的時候孩子只要自己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下,也許有些問題都能理解。可是我們的教師總是把東西嚼爛了再餵給孩子吃,好讓孩子只要張口就能把東西吃下去,就能一手營養,殊不知這種行為漸漸地會使孩子失去了咀嚼東西的能力,那麼長此以往,思考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了。其次,課後教師也要給孩子自由。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讓孩子也有發言權,當然不是隨便的瞎說,而是有針對性的發言。有的孩子已經掌握了知識,可是教師卻仍然要孩子抄寫好幾遍,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在這些問題的處理上,教師也要給孩子自由,讓孩子自主決定自己的作業,從而有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讓孩子可以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對世界形成自己的認識,有助於孩子今後的學習以及生活。

教育並不僅僅是教師一人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所以我們座位孩子成長路上的領路人,應該呵護孩子的好奇心,給孩子提供最大限度上的自由,讓孩子能夠自由發揮,自主探索,那麼孩子才能獲得學習上的成功

孩子為何失敗讀後感(二)

《孩子為何會失敗》一書作者霍特教授記錄了教學過程中的許多案例,其中《真實的學習》一章,霍特教授更是以大量的數學案例講述孩子的真實的學習心態與過程,並對其一一作了分析,我對其中的一段話頗為同意和讚賞:

「我們不用把孩子『變得』聰明,他們生下來就很聰明,我們要做的是不要把他們變笨。那些很有才華的老師,總是能想到教學的新點子。然而,他們其實和那麼些只會照本宣科的老師一樣,也可能對孩子的學習帶來不好的影響。這些老師不懂得適可而止。他們就像磅數朋友推車的人一樣。他們很賣力,終於發動機開始工作了。開車的人說:『好了,我走了,你放手吧。』可是推車的人不放手,他會說『不行,只有我推著才能走。』因此,這輛本來可以全速行駛的車只能慢下來——除非開車的人很像走開,並且把他的朋友摔個大馬趴。而大部分學習者,尤其是小孩,無法擺脫他們的老師。」

這一段話,霍特教授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故事告訴我們,把孩子變笨的不是孩子自己,是不敢放手的老師。教育,就是要在允許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思想、言行和行動上的自由。我想,我們老師是不能當推車人的,而是當學生學習之車的加油站,他們感覺油不夠了,就要來加一下,並且,這個加油站並非只有一家,而是要出現在他們學習之道的每個可能會停下來加油的地方。更難的是,在他們不需要的地方,我們是不能出現的,以免他們會習慣性地駛入加油站停靠。如此看來,也並非霍特教授所說的那麼簡單,不去推車就好了。

「嫦娥為什麼自己吃仙丹不讓逄蒙吃了算了?因為她怕逄蒙這樣的壞人到了天庭也不安分,更會危害善良的百姓。嫦娥是善良的,是捨己為人的;諸葛亮為什麼讓劉備跪著半晌不接見,他真的很困麼?是因為他要考驗劉備的誠心,只有誠懇的人他才願意為他效勞;管理葡萄園的老太太為什麼不親自摘葡萄來賣?或許他真的年邁無力了,不經意間的決定卻給了人自由,任其選擇,買賣做得比誰都好……」這些問題是誰提出來的?是學生!是誰回答的?是學生!原來我們只顧推著他們走,順利地把他們推向前,認為把他們教得沒有問題,才算是成功的教學。實際上放手讓他們產生困惑,提出疑問,自行解決也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的。困惑與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財富,沒有問題恰恰是最大的問題。

如今,我們面臨的問題不是放手與不放,而是什麼程度才要放?什麼時間才要放?面對個體之間有很大差異的學生,到底怎樣去放?加油站設在哪?一次給他們加多少油?怎樣才能讓他們不跑偏,抵達下一個加油站?都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霍特教授用了20年,回頭再修訂《孩子為何會失敗》,我想,我們沒有霍特教授的睿智,或許會花上更多的時間,慢慢摸索前進吧!

孩子為何失敗讀後感(三)

「聰明」一詞在新華字典上的解釋為:()智力發達,思維敏捷,理解和記憶能都很強。這也是我乃至很多教師和家長的看法,然而在《孩子為何失敗》一書中卻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觀點。作者美國教育改革領導者,美國當代教育改革之父約翰·霍特認為考試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並不一定是聰明的學生。他認為:聰明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聰明的人在碰到新環境新問題時,都會以開放的心態去接受它,也會將問題牢記在心,並廣泛收集相關數據,以便思考問題 ,而不會考慮到該問題對自己產生什麼影響;聰明的孩子對生命和現實充滿好奇心;喜歡親身體驗;具有充分的耐心;對自己不熟悉的地方,通常願意去冒險。

面對殘酷的升學考試,學校都以分數論英雄,國中已有此感,高中更是硝煙瀰漫。朋友的孩子在市實驗中學讀初二,據了解都能進年級前五六十名,考省太高是非常輕鬆的,但看到別的孩子都在補課,也不得不擠出本應屬於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去「再學習」。現如今的大環境(指學習成績較為優秀的):不僅家長害怕失敗,學生更害怕自己失敗,害怕被參與補課的學生悄悄超越,更是缺少對自己的理性認識。兒子剛升入初二,希望自己和孩子都能衝破傳統思想的束縛,能輕鬆駕馭自己的學習。

再看看我們的學校教育,每個班級只有幾個孩子特別「笨」,說不準在生活中他們很聰明。記得幾年前我曾接手一個班級,其中有一個學生作業完不成,每門功課只能考到個位數,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學生,在體育比賽中屢次為班級爭光,小小年紀為母親分擔家務,乾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甚至學會了開電瓶車。正是枯燥無趣的學校,與實際生活毫無聯繫,把他們變傻了。

生本教育的提出,把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成功的案例就是把學生當做人,教會他們思考,允許他們犯錯,給予他們充分的思考時間,創設條件讓學生在實踐中找尋知識的要點等等。

每一位學生就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我們教師是耽誤不起的,希翼我們的教育能適應孩子的求知慾,當我們能教育孩子觀察周圍的世界都能像新生兒滿懷好奇的眼神觀察時,相應我們的教育不再會失敗,我們的孩子也會聰明起來,真正的聰明起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