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科學之路讀後感

科學之路讀後感(一)

本學期,老師向我們推薦了一本著名的科學名著,那就是他——《科學之路》。看似平凡普通的書名,顧名思義也就想到無非是對於一個科研工作者來說的工作研究歷程,或者是應該具有的一些基本能力的介紹。不否認這就是我第一眼看到這本封面普通的讀本的印象。但很明顯,他不僅僅只有這些。

其實科學研究是一個很龐大的系統工程,所需要的各種物質基礎以及科研工作者的素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本讀本,便是量化地描述了各種需要進行長久深入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所需要的素質。本書出版於1953年,那個年代與現在的世界相比,在科學發達程度上顯然都不在一個數量級的。但是作者在本書中貫透的理念,卻似乎永遠不會因時間而退卻其熠熠生輝的價值。我認為,本書中所闡述的各種思維方式,適用於整個人類社會的過去以及永遠。

書中所闡述的一切,滲透到實際生活中,就是為了科研與學術的成功。縝密的思維,科學的邏輯,嚴謹的求證過程,都圍繞著追求的哪一個點奔去。真的可以說,作者幾乎考慮到了一個新的科研工作者會遇到的任何問題,然後根據每一個問題去針對性的給出解決的方法。這點,特別難能可貴,對於年輕的科研工作者來說,對其成功之路的幫助,效果是無疑的。

我想結合我的事實談談。

書中的道理,都是科學的。但是,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我們能夠運用多少呢?定量的來看,給「每個」道理編一個號,便可以編到幾千了。我們能夠記住多少呢?或許,但從一條一條來背的角度來說,這本書無疑使一本凡物枯燥的劣質讀物。但是,其實很多道理是擁有共性的。可以說,一個人在某些方面能夠做到很細緻入微,科學嚴謹,他便自然懂這些道理,也不用去看此類的書去與作者找同感。我在具體實驗的時候,曾經遇到過一些難題,此時我就想到來運用本書中所教給我的一些道理,但是發現,生硬的道理,生硬的搬到現實中,是很抽象的。或許,這本書本身講的就有些抽象。他大幅從理論的角度來論事,講到的例子都是一些歷史上偉大的科學發現,我在照搬理論的時候就出現卡殼。

所以,這本書,不應該只是一個學期的閱讀時間。換句話說,這本書中的所有理論,我們也沒必要全都掌握,這本書於我們現在的作用,是去追尋一個科研工作者的影子,而這個目的的達到,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此書不是一個目標,而是一座燈塔,引領著許許多多新的科研工作者走向正確的成功彼岸。

科學之路讀後感(二)

讀了他寫的《我的科學之路》一文,對他本人的了解更加深入,體會也更加深刻了。

從這一篇文章中我明白了他的成就來自於他的勤奮的學習態度、紮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嚴謹的工作作風、獨立的創新理念、執著的獻身科學的精神、高尚的科學道德品質……這些是他一生的科學之路上閃光的印記,讀過此文,使我深受啟發。鄒先生用自己真摯的情感寫就的文字,使我有如沐春風的感覺。在這春風化雨般的文字交流中,我學習了許多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這些真知灼見將指導我進行以後的學習和工作。特別是在學術研究中,鄒先生求真務實做學問的方法和精神將是我一生學習的榜樣。

鄒先生在文中開篇第一句就說:「我一生做學問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可以歸納為:努力追求科學真理,避免追求新聞價值,跟蹤最新發展前沿,不斷提高水平,勤奮工作,永不自滿。」這句話是他對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的總結,在他的一生中,他也一直身體力行,可為科學界之楷模。

鄒先生在中學和大學時期,勤奮好學,基礎知識牢固。後來留學英國劍橋大學,留學期間就曾在Nature雜誌上發表論文。1951年,鄒先生回國,組建研究組進行生物化學研究。在幾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他安貧樂道、熱愛科學、對科學富有獻身精神,不追求高官厚祿的人,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學真理,探索科學真諦,勇攀科學頂峰,為我國科學的繁榮進步做出貢獻。

鄒先生認為:研究工作需要經常接觸新事物,追蹤科學發展新動態;養成自己去查閱參考書或文獻的自學習慣;對任何規律性知識都要問一個為什麼。不僅要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要知其所以然;看到別人論文中的優秀部分可以學習,錯誤可以提醒自己不犯或少犯類似的錯誤;前人知識的積累而成的基礎知識要完全弄清了來龍去脈,真正牢固掌握,為自己所用;閱讀文獻以追蹤當前發展動態時,務須切記發揮自己判斷力,不可盲從。

鄒先生工作嚴謹。做研究的過程中,從制定研究計畫,到做實驗,到收集實驗結果,再到總結研究工作,每一步都細緻有加,嚴格之致。鄒先生對論文寫作的格式、篇章布局、圖表描述、文獻引用、投稿發表、署名、後期追蹤等一系列工作都認真對待,一絲不苟。

鄒先生務實,不圖虛名。對研究成果進行科學的評價和宣傳,態度嚴肅。他認為:研究成果要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用學術成就樹立聲望,不靠媒體追捧。對於研究中可能出現的錯誤要嚴肅對待,誠實負責。

鄒先生恪守科學道德。堅決反對企圖不勞而獲,或少勞多獲的做法。對諸如偽造數據、剽竊他人成果、一稿兩投或多投、強行署名等違反科學道德的表現形式進行尖銳的批評。

鄒先生忠於科學研究事業。他說自己「五十年的科學研究工作,既有艱辛,也有歡娛;既有失敗的痛苦,也有成功的滿足」。他追求真理的信念矢志不渝,選擇科學研究作為終身的職業。

讀完《我的科學之路》全文,我對鄒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科學精神更是敬佩萬分,他的科學之路,已經在人類科學史冊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的求真務實的做學問的精神也會指引更多的人投入到科學研究工作中去,為國家、為民族,及至全人類的繁榮進步做出貢獻。

科學之路讀後感(三)

《科學之路》是科學研究所要經歷的、比較系統完善的一條道路。從學習、實驗到遇到的困難以及要做出的假設和推理,並且去解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從而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最後發表,為人們所知。

首先要閱讀各種文獻,然後蒐集各種資料,最好是親身前往,這樣更能客觀的獲得事實的狀況,最終去設計一個實驗。對於生活中的學習,我傾向於有目的的去學習,這樣獲得的知識面雖然會窄一些,但會更加具體。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精力去做喜歡的事,這樣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做一些簡單的必要的實驗去檢測學習到的事物是否具有可研究性。就像做選擇題時去排除明顯錯誤的答案,在含糊不清的答案中間做一個小小的推理,判斷它是否具有合理性。對照試驗是實驗操作中比較常見的,很多的現象可以通過對照來判斷。機遇是那些勤勉於實驗的人偶然發現其中的不尋常的或者被人忽視的現象的觀察,這需要持久性和想像力。

根據客觀的事實,做出一個假設,用試驗去證明假設的合理性。一切事實為標準,要有豐富的想像力和聯繫實際的能力,不要怕推翻假設,也不用怕假設有多麼的荒謬,在沒有證明它是錯誤之前,所有的可能都是正確的。

達爾文已經想到進化論的基本概念以後,在閱讀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作為休息時突然想到:在生存競爭的條件下,有利的突變可能被保存下來,而不利的則被淘汰,他把這個想法記了下來。直覺此處意指突然躍入腦際的、能闡明問題的思想。直覺是知識的另一種積澱。

推理有很多的方法,有演繹推理、辨證推理、假設推理等等,他們都有可能無限的接近事實,但真相只有一個,想知道真相,那就去找下一個現象吧。

達爾文說過一件事,敘述他和一個同事在探測一個山谷時,如何對某些意料之外的現象視而不見:「我們倆誰也沒有看見我們周圍奇妙的冰河現象的痕跡;我們沒有注意到具有明顯痕跡的岩石,聳峙的冰河巨礫、側堆石和終堆石。」這些現象並沒有被人注意到,因為這些既不是意料之中的,又不是特地去尋找的現象。科學的記錄實驗現象需要敏銳的觀察力,抓住那稍縱即逝的變化,並且也要客觀真實。

科學之路上也會有各種的困難。科學上的偉大發現剛創設的時候,人們對它們的看法與現在迥然不同。當時,很少人能體認到自己對該問題原來一無所知,因為,無論是對問題視而不見,對它的存在置若罔聞,還是在該問題上已經有了普遍被接受的舊觀念,都必先驅除後才能建立新概念。巴特菲爾德教授指出:從不同的角度著眼看待它,並且擺脫當時流行的理論這就是伽利略所曾面臨的巨大精神障礙,而一般性的障礙則是每一個具獨創性的重要發現都會遇到的。今天,諸如行星系這類知識連兒童也很容易掌握的事物,在人們的思想還受到亞里斯多德觀念限制的時侯,確實需要超群出眾的天才進行智力活動的偉績創舉才能想像出來。

埃利希很好地闡述了研究組工作的原則:「集中進行研究,而每個成員又有相對的獨立性。」一切計畫都應看成是暫時的,可隨工作的進展而變動的。這裡切不可混淆研究工作的計畫和個人實驗的部署。在部署實驗時,必須精心構思,嚴格按計畫進行。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對於獲得的最終實驗的結果一個安全的方法是:忠實記錄所得的結果,謹慎地提出對結果的解釋,嚴格區分事實與解釋。過早地發表不能證實的工作,曾經損害了一些很有前途的科學家的名譽。大多數的科學家,對於最高級的形容詞和誇張手法都是深惡痛絕的,偉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謙虛謹慎的。()

文章的最後說明科學家應該有的素質,這也應該是每一個獨立生存個體所應有的素質。在我們的世界中,發揮作用的不是我們的才能,而是我們如何運用才能。機器是為我們服務的,而不是我們去變成機器。考試有利於知識的積累,而不利於思想成長。出色的考生並不一定善長於研究工作,而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則往往在考試上表現得不好。埃利希完全是靠著主考官的好心而通過醫學畢業考試的,因為主考官很有見識,承認他有特殊的才能。而愛因斯坦則在工藝學校入學考試中不及格。比起那種不加懷疑地接受全部教學內容的學生,善於思考、勇於批判的學生,在積累知識方面很可能是處在不利的地位。尼科爾曾經說:具有發明天才的人不能積累知識,拙劣的教學、固定的觀念以及飽學多讀會扼殺創造精神。我欣賞有獨立思想的人,在某些考驗記憶力的方面他們會有所欠缺,但是可以通過其他的途徑去獲得,但是獨立的思想是不能能夠通過學習得到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