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摩挲大地讀後感

摩挲大地讀後感(一)

讀《摩挲大地》,不僅僅是同余秋雨共同審視一個地方,更是在挖掘千年的文化和亘古的生命。每個地方都見證並記錄著時代的變遷,都擁有自身獨有的文化氣息和特質。在敦煌的藝術中,充分顯現出北魏的奔放,唐時的壯麗,宋時灰暗卻不乏雅麗,用歷史展現偉人的豪邁或卑微小人物的悲涼;在蘇州的雙重面影中,體味到她的兼容、包含和俠骨柔腸。

他的文字觸摸到中華文化的DNA,每一種感情似乎都能引起共鳴。因為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才能在文字中洋溢著如此沉痛的悲哀和感悟,敬佩和讚頌。

我們所渴求的是怎樣的高度,又是怎樣的人生?作者在攀登沙山時,再不理會那高遠的目標,既然它總在的,那看又何益?我們所能做的只能一直得向上爬、向上爬,不斷佇立在自己的頂點,浮動的頂點,未曾後退的頂端。當竭盡全力爬上所謂的高峰時,卻可能發現高處不勝寒,那不是能長久駐足的地方,匆匆而下,僅是一瞬。或許我們真正渴求的都熨帖著大地,我們最終回到的,還是大地的懷抱。追逐向上,僅為生命的一個過程,何須過分看中;貪戀權欲,不過是迷失本性,何苦自己為難自己?

歷史不會因為任何人而改變,銘記傷痛只是為了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正如他在道士塔所描述的感情,他好恨,我們又何嘗不是,可是縱然那么的恨, 回到過去又能如何,只能跪倒在沙漠裡,大哭一場。 哭聲,像一匹受傷的狼在黑夜裡嗥叫。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但我們終究是活在現在並將活在未來的人,謹記歷史,卻活在當下、面向未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們在大道之中,卻不能言明,大道蘊含在天地萬物之中,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秘密。最能體現悟道的應算是都江堰了,余秋雨說:“道教之道也就是水之道、天人之道、長生之道,因此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道無處不在。”由看水、尋道到悟道,深刻體現出一種人文的山水。“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都江堰,比宏偉的、八大奇蹟之一的長城更加含蓄,卻一直在這裡,使乾澇無常的四川平原變成天府之國,庇護和濡養和中華兒女。

讀他的文字,會置身在茫茫天地中,悠長文化中,體味悲涼、博大、感恩和希望。

摩挲大地讀後感(二)

在《摩挲大地》中,作者看的是一處處的古蹟,作者用雙手摩挲著歲月給大地留下的痕跡,站在古蹟前,讓人想起了歲月掀起的一番番舊夢,雖然故事沒有親眼所見那么清晰,但是卻多了一縷歷史的滄桑,就此而言,我更加喜歡這本《摩挲大地》。

這本書是一本散文集,各處古蹟給我帶來的感受也不相同,開篇第一篇《道士塔》,看著無知的王道士用自己的雙手破壞莫高窟的古蹟, 又帶著貪婪的侵略者掠奪經書,中國翻譯也為虎作倀,讓這些經書一件件的消失,希望保護,而沿途的官員又中飽私囊,為防止點數不符,還把長卷撕碎來湊數,這讓人深深感到歷史的悲哀;而在其中一篇《都江堰》中,看著都江堰的川流不息,如作者所說“一位算不清年歲的老祖宗,直到今天還在給後代挑水做飯,變成了中國的另一座萬里長城”,讀者的內心又會感到震撼;不只是這些景觀,最大的古蹟是我們腳下的大地,文中也有散文描寫的是這片大地,《天涯的眼神》中,作者描寫的古蹟是海南島,中國領土最南端的一塊陸地,這塊陸地也是一個古蹟,它看著冼太夫人對大陸投去的盈盈秋波,看著孫權派人登入時的金戈鐵馬,看著黃道婆帶去大陸的一針一線,看著蘇軾“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的豁達;到現在,門外都有紀念冼太夫人的“軍坡”,從這些古蹟中,雖未能親眼目睹,但是仍可感受到當年的情景。

書中也並不只是地理古蹟,長久以來存在的人和事也是一種“古蹟”,一篇《十萬進士》,道出了多年來書生的悲歡,既讓人看到登科考生的得意忘形,也看到落榜者的落寞,有時也存在文化被它踐踏的現象,有時又確實能選出國家棟樑,這種矛盾讓人深思;《處處有他們》中,描繪了一種貫穿歷史,卻又被眾人厭惡的“古蹟”——小人;《抱愧山西》講訴了晉商創業的艱難歷程;《蚩尤的後人》講訴了苗寨的“美麗生存”,這些都是中華大地的美麗,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美麗的基因”。

用手去摩挲這片大地吧,或許有的地方已經殘缺不全,有的地方陰暗朦朧,有的地方敞亮爽利,但是,不管怎樣,這都是中華大地上“美麗的基因”,去發掘那些被匆匆塵封的故事,這是屬於民族的天籟。

摩挲大地讀後感(三)

已經很久沒有看一本書有這樣的感覺,不忍心讀的太慢,怕有些情節會感慨良多:又不敢讀的太快,生怕恍惚間錯過任何一個詞語。懷著無限的激動和震撼讀完它,我想,這也許作為就是一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子孫對自己母親的探讀吧!滿心期待有滿心惶恐,生怕她受一絲一毫的委屈卻又為她在逆境中絕處逢生而拍案叫絕,就讓我靜靜描繪揭開她絕美面紗時的驚鴻一瞥吧。

從黃沙連綿,冰雪藹然的莫高窟,一路穿梭前行。見識過都江堰的急流浩蕩,感受過三峽的蜿蜒險峻觀賞過貴池儺的淳樸雄健,也傾聽了江南的宛轉悠揚,終於,在黃州遇見蘇東坡,在海南遇見李德裕,在寧古塔中感知天地間自由一種可貴的堅持,在承德避暑山莊窺見盛世一隅,恍恍惚惚,匆匆忙忙,就這樣隨余秋雨先生走過這片神州大地。

我常常讀著讀著便熱淚盈眶,是感懷於先輩們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卻更是折服於一代又一代人對文化的堅守與熱忱。遇見黃州,最初的最初我的心猛然疼了一下"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這樣一個溫潤如玉的大文豪卻要經受最野蠻的詬辱。何其不幸!但走在黃州曲曲折折的小路上,我看到的卻是一種難得的從容,正是懷著對文化最最純潔的赤子之心,才能在如此逆境中引吭高歌。越是逆境,越是堅守,絕處逢生,方得從容。想想現在,因為一點點不如意就輕言放棄,因為一點點不公正就怨憤社會,我們真應該多回頭看看,也許我們在先哲身上能找到一絲從容。

這世間總有友誼,如此山高水長,如此宛轉悠揚。"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殘陽斜照,陽關路遠,從鶯鶯燕燕的江南到荒無人煙的黑龍江,有多少被流放的人是靠著好友的陪伴一路向前。無論這世間的道路多么艱難曲折,一旦有朋友相伴也就不覺孤單。現在我們常常把人脈掛在嘴邊,其實真正的友誼,不外乎從意氣相投到肝膽相照,看似清淡無味其實回味無窮。不妨多放一些時間用在提高自己上,也好讓自己有朝一日遇見意氣相投的朋友。

所幸,我又遇見蘇州,一掃在寧古塔那裡感受到的陰霾,的的確確,紛紛擾擾中我已經漸漸將它遺忘。我曾不止一次想過,如果有機會一定留在最最繁華的帝都,見識一下所謂的大千世界。然而我卻忘了,這世上還有一種悠然自得的活法,它叫蘇州。一排排鵝卵石,一階階青石板,一座座門庭,那一句句一聲聲從耳邊飄過,似乎在嘲弄世人日日奔波勞碌而不知為何。我想,下次若有機會,還是先去蘇州看看,也許一下子就不想走了。

可是文化延綿,卻容不得我倦怠停滯。踏上天一閣,是滿心滿意的感動在心中,一個家族,能千百年來一直默默守護自己的文化,這是一種對文化傳承怎么樣的自覺才能做到的啊。就像是古老的苗寨里的人們生生不息地守護著那一棵棵樹木一樣,難能可貴,感動之情,無以言表。()

我就隨著余秋雨先生的步伐一路跌跌撞撞的走過,感動於先輩們對文化的熱忱與堅守,得以在紛擾的世間有一隅休息的地方。起身致敬,向那些用身軀守護自己文化信仰的先哲們。起身前行,跌跌撞撞摸索在繁雜的塵世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