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高效課堂八講讀後感

高效課堂八講讀後感(一)

讀完此書,細細回味,感覺印象最深的是第一部分關於“教與學的關係”的闡述,文中的觀點讓我有眼前一亮,茅塞頓開的感覺。

作者認為“教不是傳道,也不是授業,更不是解惑”,我們應該記得古人韓愈的“古人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吧。本文作者的觀點突然使我感覺無所適從,看了文章的闡述使我有了明確的認識。古人的觀點既是我們傳統課堂上的教,它過分注重“傳授”,無視學生的客觀存在。如果教是傳道、授業、解惑,那么,這種教就是無視學生的存在,無視學生的基礎,無視學生的實際,這種教是對學生的一種蔑視,一種嚴重的不尊重。我們教師必須清楚,課堂不是講經說佛的佛堂,更不是演練口才的講壇,絕不是炫耀才藝的場所。那何謂教呢?作者認為“教乃導也”。怎么理解呢?因為,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個性,不是一個容器,可以隨便讓你往裡面放東西。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心理需求的基礎上,再輸送給學生需要的知識,這就是“導”。通過“導”,導出學生追求知識的激情,導出學生的質疑精神,導出學生的創造意識。當然,教師在導的同時,必須注意導的時機、方向、方法和時機問題。

關於“學”,作者認為絕不是被動的記,聽,抄。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總是被教師牽著鼻子“學”,被老師逼著“學”,學生參與度不高,思考性不強,這樣的學就學得不深刻,不持久,就是無價值的學。正確的學,應該是學生主動、自覺、自動的學。如何讓學生主動的學,關鍵還是教師的積極、有效的引導。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樣處理“教與學的關係”?文中有幾個很值得我們思考的觀點:

1、不學不教、以學定教

學生的學必須在教前,教必須在學後。沒有學生的學,就沒有教師的教。這句話道出了學與教的順序問題。

根據學生的學來確定教什麼和怎么教。這句話道出了教的內容和方法。

2、以教促學、以教導學

教是學的手段,學是教的目的,教是為了促進學,是為了更好的學。這句話道出了教的作用。

教的方法不是講,而是導,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句話道出了教的方法。

3、以學論教、以學研教

教得好與不好不是看老師講解如何,而是通過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評價。這句話道出了如何評價教師的教。

課堂教研,不是只從教師的教的層面來分析,還要從學生的學的層面來研究,課堂是研究的主陣地,學生是教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學生的學習是研究的主要問題。這句話道出了如何進行正確的教學研究。

以上幾個觀點,對我們的教學應該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洋思的教學正是以以上幾個觀點為原則進行的,他們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正是這些觀點的實踐,而實踐已經向我們證明這種教學模式的成功

魏書生老師曾經說過“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儘可能讓學生講”。我們應該相信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課堂預習敢於放手讓他們自主學習,當然,這種自學並不是隨心所欲、漫無目的的,而是在教師的“導”之下進行的,即根據老師的預習要求進行的。所以,教師的“導”是有計畫進行,前期預設要考慮得非常周全。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的理念下,學生才是課堂上的主人。洋思中學的成功經驗,啟發我們只要遵循教學規律,再加上基於實踐的創新,結合自己學生的實際,就有可能使我們的教學也邁向成功。

高效課堂八講讀後感(二)

讀了劉金玉老師的《高效課堂八講》這本書,很受啟發。書中詳細介紹了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的思想方法和理論闡述。"先學後教"的模式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的模式還啟示我要改變課堂的教學結構,平時一定在上課時注意學生的情況,根據學情來備課,要嚴格按照"引導--訓練--反饋"的程式組織好課堂,精選好的訓練問題,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中來,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所以教學中要多引導學生怎么學,而不是教師怎么講。有兩點感受非常深刻:

1、課堂上我就真正放手讓學生自己研究,相互研究。只有投入了,有了真正的情感體驗,學生才能真正獲得發展。在學生學習的同時,我們不要多加提示、揭示、暗示,而是巡視、觀察、思考,目的就是發現真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化的問題,從而使課堂變得真實而有效。

2、反思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使用這種能力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努力思考職業知識,而不是習慣、傳統或衝動的簡單作用為基礎的令人信服的行動。”美國學者波斯納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可見,反思對教師的專業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位老師都有必要增強反思意識,對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持一種“健康”的懷疑態度,如不斷地追問“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我該怎樣做?”。通過反思可以及時發現新問題,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責任心,把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教師只有在不斷的反思中,才能促使課堂教學更有效,促進教師自身獲得更好地發展。

我相信經過以上努力,我會離高效課堂這個目標越來越近。

高效課堂八講讀後感(三)

拜讀了劉金玉老師的《高效課堂八講》,雖是初讀但受益匪淺。“洋思經驗”早已耳熟能詳,劉老師結合洋思中學新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揭示了高效課堂形成的內在機制以及實現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這是一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著作。課堂是學生的戰場,是學生的舞台,是學生的賽場,教師是課堂的策劃者、主導者、引導者。高效課堂要求教師要做好“指揮官”、“導演”、“教練”。從備課的角度談談自己的認識。

上課好比作戰,指揮官要制定正確的作戰方案才可以打勝仗。同樣,教師也必須有好的教案、學案才能上好一堂課。課堂教學與備課之間的關係如同實戰與戰前制定的“作戰方案”。教材是無數專家用心血與經驗編寫而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載體。教材是死的,學生是活的,教材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備教材時必須心中有學生,也就是“備學生”,如果內容太深,學生接受起來困難大,那么教師在安排內容的時候量要小,要精講多練,如果內容太淺,甚至教師不用講學生自己就能看懂的,那么教師在安排內容的時候要安排的大些。教師在備教材時,要根據教材呈現的內容的深淺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如同一個好的指揮官,要做到“知己知彼”方可“百戰百勝”。“不打無準備的仗”,準備得越充分,越符合學生學習的規律,上課的效果就會越好。

好課之好並不在於教師知識面多么廣泛、口才多么伶俐、講課多么生動,所謂好課堂,就是讓學生學進去並且學會的課堂,課堂教學必須符合“學生的需要”,是一個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在教師的感染下學生道德的自我完善,知識的自覺探求,能力的自發鍛鍊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永遠是教育的主體,教師充其量是個導演,教育過程也就是在教師這個導演的指導下學生充分發揮、充分表演的過程,學生是主體,是演員。導演如果對劇本、對演員不了如指掌,也就不會導演出內容生動、劇情感人的好戲來,教學也是這樣。我們不能像張藝謀那樣“導一部紅一部,用一人紅一人”,但“備好課才能上好課”,這是不爭的事實。也就是說,課堂教學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是否收到應有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前的準備工作是否充分。()

什麼是教練?教練是教練與被教練者在信念、價值觀和願望方面相互聯結的一種協作夥伴關係。通過一個持續的流程,“挖掘、目標設定、明確行動步驟”,實現卓越的成果。教練是一種在教練和被教練者之間進行有效的對話,令被教練者發現問題,發現疏漏,發現答案,令被教練者看到更多機會,更多選擇,朝向預期的目標,並不斷挑戰自己,提高業績,力爭創造非凡的表現。這和課改對教師的要求是一樣的。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合理分派好學習任務,合理分派好時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要做到這些離不開課前充分的備課。課堂是動態生成的。如果沒有備課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就沒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與動態生成;如果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就沒有課堂中的得心應手。

我們都知道,備好了課,不一定能上好課,但是要想上好課,就必須要備好課。所以,為了有精彩課堂的呈現,為了實現高效課堂,為了學生及自己的專業成長,我們不妨多花點時間認真備好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