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中國文學簡史讀後感

中國文學簡史讀後感(一)

《中國文學簡史》,真是長篇巨著,看了一下,將將有60萬字,從期末看起,終於算是了解一個大概了。當第一次看到這個書名時,便不覺一驚,再看看這個篇幅,便又對作者肅然起敬,我以為是找到了寶貝,哪知這個過程並不好受,不是因為他的內容刁鑽難懂,而是這種東西很容易被遺忘,需要不斷溫故。

在看這本書之前,對於文學是一片朦朧,看了之後,還是像以前一樣,一片朦朧,因為雖然這本書是以標題為總綱記述,似乎作者把全部篇幅用於對於文學的記述,但看完之後,我才發現事實上這本書並未讓我記住多少名士大家,而是使我在參讀的過程中領悟到了一些文學的性質,我想這才是最寶貴的,這也便是我這篇作文的主題。

如果要說世界文學,則必少不了中國文學,因為中國文學較之世界,無疑是最為豐富,最為龐大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歷史寬度,但最最根本的還是中國歷史異常複雜的階段性。中國的歷史布滿了血腥,中國的歷史通過一次次戰爭意欲主宰每一個時代的歸屬,再加上中國文學的主題專一性,戰爭將中國文學「撕扯得血肉模糊」,這便直接導致了中國文學的豐富性。豐富性的提高,則必將帶動其不同社會主題的變遷,從西周封建莊園社會的雅頌,建安魏晉的「風力」,到陶淵明的田園,孟郊的苦吟,無不展現著這不同時代的迥異,是時代創造了中國文學。

但畢竟中國文學的主體因素還是最最接近現實的文人,中國文學如海潮浪涌有起有落,只是其階段分布與王朝更替並不切合,這只是關係到其內在本質的特徵,並不會影響到自身的發展,但我們便可以從中清晰地看出文學史劃分的依據,即文學所處的時代背景的轉變,也就是文學在不同的時代的地位的有規律性起落,而其間文人的力量是不可小覷的,部分文人甚至可以主導一個時代,李白杜甫便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例子,他們雖然只相差11歲,但兩人所處的時期正是盛唐的轉折處,他們得以從這個特殊的環境體會到了前人所難以全部體會的社會、貴族、平民,他們用藝術彰顯了一個時代所具有的張力,他們,屬於文人。

除了中國文學的主體,那麼中國文學的本體又該如何解釋?用比喻的手法來講,它便是像一個嬰孩一般,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成長,在春秋時期,詩歌還只是以三四言為主,而到了楚辭,這節奏便一下子躍升到了「三位元組奏」,為而後的五言、七言奠定了基礎。這便說明文學是一個不斷修正積累的過程,需要人民真正的於現實生活接觸從而得到素材,總的來說,文學,是一種緩和的藝術。

五千年的中國文學,被五千年的華夏訴說,五千年的中國文學,被25個王朝演繹。經歷了千年的滄桑之後,中國早就可以用淡定的眼光審視歷史:五千年後的中國文學,塵封未變,它的主題永遠停留在歌頌,儘管問題和內容已無數次的變動。

中國文學簡史讀後感(二)

這個假期,我有幸從首都圖書館借閱了林庚老先生著的《中國文學簡史》一書。此書近六百頁,從史前的詩歌說起一直講到近代新文學的曙光。伴隨五千年的朝代更迭,戰火不斷,中國文學也走過了從最初的民歌到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多種形式的文學體裁。在文學發展的過程中,布滿荊棘,十分曲折甚至混亂。但是我從中似乎找到了一個隱含的規律:凡是國難當頭或是官場不平的時候,文學創作往往會出現高潮,優秀作品批量問世;安定之時傾向於追求程式化寫作,沒有創新。逆境使人圖強,順境使人墮落。

寒士文學中,屈原為後代文人樹立了愛國、與封建貴族階級堅決鬥爭的榜樣。司馬遷、陶淵明、阮籍、嵇康、左思、李白、杜甫、白居易、顧炎武等等……幸福的人大都相似,不幸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他們遭遇了生活中種種的苦難,這些寒士為無法實現自己理想而在文學作品中長嘯、感嘆、抒懷、落淚。李白是其中最富有反抗性的,又是最樂觀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信念通過他從封建禮教中解放出來的自由的詩歌中體現。「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情景恐怕也只有李白能想得出來吧!比如杜甫,在他沉鬱頓挫的詩歌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對盛唐時期終結的惋惜。「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再比如沒落的世家後代曹雪芹寫出了千古奇文,把對封建制度的反抗帶到深刻的文學作品中,成為四大經典名著,為世人傳誦。這些優秀作品無不在逆境中破殼而出,在沉寂令人窒息的政治空氣中劈過一聲驚雷。

從另一方面看,文章憎命達,政治環境好轉,好的文章就不多見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朝。宋朝為了抑制軍閥勢力滋長,廣泛吸取文人參與政治,是歷朝最重用文人的,寒士的政治抱負實現。整個封建社會乃日益表現為生活上的趨於暮氣,文化階層的走向因循保守,整個朝政籠罩在得過且過、苟且偷生的氣氛中,藝術趣味崇尚枯槁老境。於是,韓柳的古文運動也就來得順理成章,更講求全面羅列、鋪陳,讓文章重回古時,文章的賦化趨勢再現。順境使人追求安逸從而墮落。()

中國歷來就有居安思危的故事,《孟子》中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勾踐滅吳的故事成為經典。「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縱觀文壇三千載,逆境使人圖強,順境使人墮落屢屢得到印證。如今,在現代社會中的安定也容易讓我們在飛速增長的GDP中安樂而死,只有時刻保持危機感,能夠自我發現危機和不足,才能保持持續的發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