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百年思索讀後感

百年思索讀後感(一)

花了三四天的時間,終於看完了龍應台的《百年思索》。喜歡她的作品,當初還送給朋友一本她的野火集。

初讀她的作品是《目送》,寫親情,敘友情,語言溫柔婉轉,透露出無限的濃濃思情,又恰似「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文筆細膩,展現出女作家的優勢。

從今次接觸到的書中,發現這時她的寫作境界已轉往深沉,潺潺敘述中夾雜著細緻的描寫與生動的對話,更有自己心靈深處的思考。旅遍歐洲,她細心地觀察,體會歐洲的文化,歷史,現狀。在敬佩歐洲舉國上下慶祝文化名人冥誕時,或憐惜巴勒斯坦動盪地區生活著的貧困大眾時,或驚訝於德國法庭上被告與法官,檢察官平起平坐,擁有正當的公民權時,她都會設身處地地反思我們與別人的差距,通過她的視角,讀者也開始了百年思索,她如一位引領者,帶你走進近代化的這百年歷史。

其實龍更適合去當一名駐歐的資深記者,寫文化,歷史專題,更可以做人物專訪,用敏銳的視角,親和的溝通力,豐富的文化背景,寫出更多優秀的作品。當然,也可以去當一名政客,作家寫出的作品可以影響讀者,但只會有一小部分真正深受感染。如果成為一名政客,才可以將個人思想和立場付諸實踐,後者才可以使得小老百姓受惠。但人畢竟不是完美的,當好一個知名的作家已經不容易了。

百年思索讀後感(二)

這是一本散文集,我喜歡極了裡面寫生活的文字第七輯「我」,溫柔極了,看著看著自己覺得好舒服,好美麗的景象,暢快的閱讀。看著看著我也想去過作者那樣的生活,有著她一樣的世界,一樣的溫馨恬然。她對於花兒、草兒的景象描述比田園畫還要甜美,比輕音樂還要祥和。軟枝黃蟬,「幾朵花蕾像細小的海螺似的層層窩卷著,只有一朵盛開著。不必伸出手,我也知道那花瓣的質感類似最柔軟的金絲絨布;花瓣的蒂處呈深杯型,裡頭剛好容得下三隻最肥胖的蜜蜂。藥的淡淡香味,閉著眼,給我一百種花我都喊得出:這個,這個就是軟枝黃蟬。」天哪,我知道文字的力量很大,但是我真的好想一直都在那朵花的世界裡。輯七共有五篇文章:大山大河大海、軟枝黃蟬、南部來的女孩、彼黍離離、迷陽,是荊棘。

時隔一周,終於把時間騰出來寫讀後感了,剛才的《我的人生感悟》花了兩個小時,真不知道這個要花多長時間。但我好感謝這段工作沒有定,但雜事又不多的日子,我寫的東西越來越多,而且都是有感而發,有時自戀地想,自己是不是變成熟了,真的開始有記憶有變化了。

給我印象最深的最能激勵我的莫過於序文《在迷宮中仰望星斗——政治人的人文素養》。這篇文章是一篇發言稿,講的很好,很清晰明朗,很有條理,很有深度,而且指出我們大多數的硬傷,讓我明白接下來,我的任務很重,要精打細算地過日子了。文章共三個主題文、史、哲。

文學——白楊樹的湖中倒影。文學最重要的功能在於「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我們是當局者迷,作家向我們展現出藝術的生活狀態,當我們成為旁觀者時我們就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了。文學就是那湖水折射出我們的原生態,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種吧!壞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偉大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的同時認出自己的原型而滲出最深刻的悲憫。」 「文學與藝術使我們看見現實背面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在這種現實里,除了理性的深刻外,還有直覺的對「美」的感悟。美,也是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

哲學——迷宮中望見星空。「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處境,當然是一個迷宮,充滿了迷惘和」「願為原始,所以深刻而巨大。」

史學——沙漠玫瑰的開放。以前聽沙漠玫瑰的故事都是歌頌生命力的頑強等。我相信龍應台的人品,她應該是一個誠實的人,她應該是那個真正養過沙漠玫瑰的人,而不是看到寓言小說而找來充當證據的。我們看到的很多現象是本身定在的那一刻,是孤立;歷史則向我們展示所看到現象的背後一點一滴的線索,輾轉曲折、千絲萬縷的來歷。如果不知道起點在哪裡,即便是宇宙洪荒初始的驚駭演出也不會使人震驚。「我們從小所謂西方文化誻開放的、民主的、講究個人價值反抗權威的文化,都說西方是自由主義文化,用自己的腦子去研究一下歐洲史以後,你就大吃一驚:哪有這回事?西方文藝復興之前是一回事,文藝復興後又是另一回事;啟蒙主義之前是一回事,啟蒙主義之後又是另一回事。然後你也相信過,什麼叫中國,什麼叫中國國情,你用自己的腦子研究一下中國歷史就會發現,咦,這也是一個半真半假的陳述。中國專制的嗎?朱元璋之前的中國和朱元墇之後的中國又不是一回事的;……」「對歷史的探索勢必要迫使你回頭去重讀原典,用你現在比較成熟的、參考系比較廣的眼光。」

百年思索讀後感(三)

直到最近看見龍女士的一本新作《百年思索》(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才知道龍女士關心的範圍不僅僅局限於中國一域,因留學美國,僑居歐洲的背景,龍先生對西方的歷史、文化都比較熟悉。在這種廣闊視野的基礎上,龍先生關心的乃是整個世界、整個人類的文化與思想。其氣象之大,真可以用漢代人所說的「包括宇宙」四個字來形容。

龍應台女士有一個基本的理念,即凡是存在的,必然有其合理性。她在《對公共廁所的研究》一文中談到,當他們一行在西安上廁所時,發現廁所非但沒有門,而且坑與坑之間只有一堵矮牆。其他人在亂鬨鬨一陣玩笑之後,很快就把這件事給遺忘了。可是龍女士並不,她說:「對我這個喜歡對文化現象胡思亂想的人卻沒有過去;在笑話裡層一定有一個文化的合理解釋,一定有的。」正因為這種理念,龍應台女士才會對小到西安的廁所,大至科索沃戰爭、德國知識分子的心靈流亡等問題,一一加以精細的研究,給予邏輯謹嚴、合乎情理的剖析。

龍先生在撰寫此書的時候,心靈是沉重的。孔子說寫《周易》的人,「其有憂患者乎?」龍先女士寫這部《百年思索》也是充滿著憂患意識的,這種憂患並不是高高在上,滿紙空言的愛國愛人民,而是落實在具體生活中的。龍先生是作家,她以作家對生活獨特的感悟體會,來剖析社會狀態和文化前景。比如龍女士在雜亂吵鬧的以色列接觸到了許多熱情可愛的人們,而在瑞士美麗安靜的環境裡,卻住著冰冷的人們。龍女士不禁發問:「可愛的人與可愛的環境,竟是不可兼得的嗎?」她對甲午戰爭中的報導,抗戰時蘇州的順民以及外國人稱中國人的為Natives(土著)等都很敏感。她說這一切「可以原諒,不可以遺忘窗」

龍女士的心靈又是激越的。她熱烈地呼喚文化多元的到來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尊重。他在台灣大學法學院演講時高唱政治人物應該擁有自己的人文素養。「一個會寫詩、懂古典音樂、有哲學博士學位的人,不見得不會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個真正認識人文價值而真誠惻怛的人,()也就是一個真正有人文素養的人,我相信,他不會違背以人為本的終極關懷。」正因為如此,龍應台女士才要大聲疾呼,呼喚一個以人為本的人文世界的到來。

龍應台先生還積極地提倡「一切價值的重估」。當代的世界,經濟日趨一體,而文化多元、觀念多元、價值多元。正是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才有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西方各種文化的紛雜觀念、紛雜價值進行「重估」的必要。只有「重估」,才能真正確立當代的價值,當代的理念與精神。但龍女士自己也清楚地意識到:「重估價值是多麼艱難的任務,必須是一個成熟的社會,或者說,社會裡頭的人有能力思索,有能力做成熟的價值判斷,才有可能擔負這個任務。」「重估價值」的道路坎坷艱辛而又漫長,令人欣幸的是,龍應台女士本人正毅然地擔負起這個重任。她將在這條荊棘之路上永遠地跋涉和探索下去,保持著一顆年輕跳躍火熱的心,去擁抱人文世界的美好未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