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梅雨之夕讀後感

梅雨之夕讀後感(一)

初讀《梅雨之夕》這篇文章,第一感覺就是清新,細膩,作者敘述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人物也十分簡單,但卻能用優美的文字將人物內心刻畫的極其傳神,直達讀者的內心,引起共鳴,從而大大提高了文章的質量與藝術性,頗有四兩撥千斤得到技巧。

文章初始,作者並不急於切入主題,而是以梅雨將自己的思緒慢慢飄散開,作者也並無特別的怨恨喜怒情緒,只是如普通人一樣的平常心態走在路上,思緒隨著眼前的景物而不斷跳躍,毫無目的,隨心所欲,甚至有些乏味,就在讀者就要睡著的時候,作者才筆鋒一轉,將以後的墨水全部集中於一個偶遇的女子身上,男人注意女人並不一定那女子要有傾城傾國之貌,但卻可以令人眼前一亮,作者所遇女子並不一定漂亮,但卻有自己獨到之美,於是作者開始將自己的集中於她的身上,留意其容貌,表情,乃至一舉一動,猶如欣賞一件藝術品,努力發現其身美的所在,一直有了進一步接近的衝動,何況手中的傘是個極佳藉口工具,但理智制止了他的行為,於是一段精彩的內心矛盾就此展開。

內心矛盾的刻畫是這篇文章的精彩之處,作者想與女子交流卻又怕唐突佳人,想借傘幫忙又怕引起誤會,想問清女子身份卻又欲言又止。另外一點,作者是以第一人稱來描寫自己的內心活動,而對於女子內心卻絲毫未提,我們也一直不知道女子對作者是何種態度。在其中作者甚至作者甚至於用自己對女子內心的猜想也不對女子的內心進行直接的描寫,這無疑大大延伸了我們的思維空間,而最後,作者也未點明女子的真實身份,不知她是不是自己的初戀情人,那份對初戀感情的惆悵與依戀無疑會打動很多人,我們也不知道女子從何而來,要到何處去。這更加深了我們對那女子的朦朧感,再造就文章美的同時也造就了女子美。有些東西是不可說破的,正所謂霧裡看花才是最美的,人與人之間的邂逅猶如一杯美酒,而其中的朦朧感正是醇厚與悠揚的酒香,讓我們在以後的日子裡慢慢品味,而當我們想入紛紛,恍若隔世的時候,也就是我們被這杯美酒灌醉之時!

梅雨之夕讀後感(二)

看完此文,我想,作家施蟄存先生定是將自己的浪漫文人主義情懷全部給予了主人公——一個民國年代大上海的小職員身上。施蟄存先生自己的姓名中有一個“蟄”字,讓人很容易想到“驚蟄”後油又酥的春雨。他定是喜好詩情畫意的大自然的,故能品味出雨水灑落人世的美感的,可能正是這樣,他讓他的這位主人公也義無反顧的愛上了雨,愛上了在雨中漫步的感覺。而主人公的內心豐富而多樣的情緒和腦袋裡輾轉迴旋的的思緒,一點也不比好萊塢老片《雨中情》的歌舞來的遜色。

你可以說主人公是個猥瑣的、善於意淫的、緊縛手腳的膽怯的小男人,在看見心儀的女子之後滿懷躍躍欲試的激情隨後又不時跌撞於道德和倫理的籬笆之間,因為作者在文章後半部大段大段看似毫無意義的心理描述中直白的表現出了這一點。

但同樣的,從作者的描述來看,主人公也是一個善感、多情的、有理的男人。他估計念過不少書(後面有提到他喜歡浮世繪畫風的一位日本畫家),身上自然而然表現出的,是一種紳士一樣的溫雅、儒士一樣的平和的態度,以及小資產階級特有的追求精神享受、內心自足的“我思故我在”的性格。在上海這個從來就是快節奏的現實的充滿利益關係的大都市中,他的與眾不同立刻顯露無疑。

可顯然的,他無所謂。他不顧忌同事異樣的眼光,也不像大眾一樣急於在暴雨中趕路。在完全可以坐個黃包車或是電車免受淫雨之苦的時候,他覺得,既然寓所離得近,不如在雨日也步行回家。在別人在橋上步履匆匆的時候,他只是悠悠的發出一聲感慨,反正淋濕是早晚的事,何不偷得著浮生半日閒,細細品味這晶瑩通透的雨和這繁忙的雨中世界呢?作者賦予主人公的這般淡然瀟灑的性情,頗有一種“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出世之味。

好吧,你一個人走著,體味著,感慨著也就算了。可偏偏這時候,作家拓展了一下思路,發揮了一下戲劇的張力,於是,一輛電車兀自出現了,出現也就出現了,偏偏又走下來一位文秀的氣質型美女。

完了,作為讀者的我心領神會。古往今來古今中外美女都是文人的繆斯,而不僅貌美又氣質端莊嫻雅的美女對於文人更是致命的誘惑啊。果不其然,任主人公怎么淡然怎么瀟灑自如,他本來就多情善感的精神防線也一下子被擊潰了,這簡直是一見鍾情。

緊接著,作者開始了他大篇幅的心理的描寫(作者絕對是個弗洛伊德迷),主人公在見到姑娘的第一眼即迷上了她,情不自禁的尾隨著沒有任何雨具的她來到一屋檐下避雨(窘迫的是自己是有柄大傘的人)。他腦子裡“自己已有家室”這個念想轉瞬即逝——給姑娘被雨打濕後綢緞衣裳貼於身上而顯露出來的柔美線條帶來的視覺衝擊給沖的一乾二淨。但他畢竟是紳士的,是有理的,在“超我”的監理下,他終究不敢讓“本我”衝破“自我”,將這場“奇遇”般的邂逅進行到底。

而他又不願意放棄,他就那樣兀自站著,站在姑娘的旁邊,懷著滿心的激情和滿腦子的糾結思緒,他其實也知道自己這樣很怪:他有傘,明明是可以一走了之的,而且這片屋檐下就他們兩個人,孤男寡女本來氣氛就容易格外彆扭。他也能感覺到姑娘遲疑的打量,他在心裡不斷不斷的尋思著對方的心裡所想,他明明知道自己這樣會被誤認為無恥的流氓或腦殘的花痴之類,他還是猶豫不決(看到這裡,作為一個女性讀者,我心裡極為不爽快,我說施大爺你到底給人個痛快啊)。

現實太殘酷了,生命太渺小了,生活太乏味了,作者是想表達這一點嗎?日復一日的工作之餘,這美麗的姑娘,這美好的雨中的邂逅,簡直就是一劑強心針,主人公明明是個男人,不為當時紛亂的國事而煩憂,不為自己的前程而憂慮,反而有這般閒情逸緻在這個混戰世界裡的大都市,小屋檐下,尋思著一個唐突而不失禮節的開場白,他究竟是怎么一個憂愁的矛盾的男人呢?我不禁想起了戴望舒先生的那首《雨巷》。獨自撐著油紙傘,走在一個寂靜而悠長的雨巷,幻想對面走來一位丁香花一般的姑娘——一位和我一樣孤寂、一樣憂傷,帶著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顏色,吐氣納蘭,神秘美麗而如夢似幻的姑娘。

作者也在此時將對讀者和主人公的折磨一刀結束。“電車或人力車估計很難等到了。我有這把大傘,不介意的話,我送小姐一程,何如?”主人公竭力克制內心的澎湃情感,帶著一絲衝破理智和一切道德拘束的快樂,向姑娘發出了友好的顫抖的邀請。而姑娘見雨沒有停止的跡象,猶豫了一下便答應了,好像一直便在等著這一切的發生一樣。主人公的心裡更加歡欣雀躍。於是,兩人並肩走了段短暫又漫長,沉默又激情的路。

一路上,作者的道德和良心又在不斷提醒他,將傘壓低、再壓低一點吧,不要讓任何認識我們其中一人的人看見我們吧,他甚至產生了幻覺,好像妻子正在路邊的店裡看著他。他的心裡小鹿亂撞,婚後第一次,和這樣一位美麗俏佳人走在一起,還挨著這么近,仿佛能聞見她鬢髮間散發出的陣陣幽香,這幽香又讓他浮想聯翩,仿佛姑娘也幻化成他初戀的對象,現在長大了,出落更加動人了。他又試探的問了姑娘的姓氏,姑娘便似是而非的回答著他。他敏感的神經,已經在看見姑娘的那一刻瓦解,而現在,更是被碾碎成了粉末——他已痴狂。

也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暗戀的時候渴望永遠和那個她在一起,哪怕什麼也不做,就這樣靜靜地走在她身邊,任何菲薄的念頭都是褻瀆,只希望路不要有盡頭。而路終將走完,雨總會停,夢總會醒。突然,姑娘說“先生,雨停了”,主人公一意孤行想再送一段,姑娘不讓、道謝後頭也不回的走了,留下主人公一個人,猶如美夢被驚醒般,不甘的呆立許久方緩過神來。

一場靈魂與美的暗戰,就這樣結束了。她不是白娘子,你也不是許仙。人總是要回歸現實的,而現實,就是回家後看見家裡的妻,大堂的燈光打在她焦急的臉上,桌上熱騰騰的飯菜已涼,你一邊說著善意的謊言:“對不起,與同事吃了些點心”,一邊少食幾口便去洗洗睡了,一邊還希望夢中,能再續這場“發乎情、止乎禮”的故事。

現實,往往就是這般,遇見美好,然後失去。最後悵然和憂傷,以一個寂寞的姿勢輪迴著。人們常說:女人心,海底針,而男人的心,又能淺上幾何?

梅雨之夕讀後感(三)

初讀《梅雨之夕》這篇文章,第一感覺就是清新,細膩,作者敘述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人物也十分簡單,但卻能用優美的文字將人物內心刻畫的極其傳神,直達讀者的內心,引起共鳴,從而大大提高了文章的質量與藝術性,頗有四兩撥千斤得到技巧。

文章初始,作者並不急於切入主題,而是以梅雨將自己的思緒慢慢飄散開,作者也並無特別的怨恨喜怒情緒,只是如普通人一樣的平常心態走在路上,思緒隨著眼前的景物而不斷跳躍,毫無目的,隨心所欲,甚至有些乏味,就在讀者就要睡著的時候,作者才筆鋒一轉,將以後的墨水全部集中於一個偶遇的女子身上,男人注意女人並不一定那女子要有傾城傾國之貌,但卻可以令人眼前一亮,作者所遇女子並不一定漂亮,但卻有自己獨到之美,於是作者開始將自己的集中於她的身上,留意其容貌,表情,乃至一舉一動,猶如欣賞一件藝術品,努力發現其身美的所在,一直有了進一步接近的衝動,何況手中的傘是個極佳藉口工具,但理智制止了他的行為,於是一段精彩的內心矛盾就此展開。()

內心矛盾的刻畫是這篇文章的精彩之處,作者想與女子交流卻又怕唐突佳人,想借傘幫忙又怕引起誤會,想問清女子身份卻又欲言又止。另外一點,作者是以第一人稱來描寫自己的內心活動,而對於女子內心卻絲毫未提,我們也一直不知道女子對作者是何種態度。在其中作者甚至作者甚至於用自己對女子內心的猜想也不對女子的內心進行直接的描寫,這無疑大大延伸了我們的思維空間,而最後,作者也未點明女子的真實身份,不知她是不是自己的初戀情人,那份對初戀感情的惆悵與依戀無疑會打動很多人,我們也不知道女子從何而來,要到何處去。這更加深了我們對那女子的朦朧感,再造就文章美的同時也造就了女子美。有些東西是不可說破的,正所謂霧裡看花才是最美的,人與人之間的邂逅猶如一杯美酒,而其中的朦朧感正是醇厚與悠揚的酒香,讓我們在以後的日子裡慢慢品味,而當我們想入紛紛,恍若隔世的時候,也就是我們被這杯美酒灌醉之時……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