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心靈啟示錄讀後感

心靈啟示錄讀後感(一)

師愛不是給予和付出這麼簡單,它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基於「愛學生」的教育藝術。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個閱覽室里,只有一個讀者,心理學家進去,故意坐在他旁邊。多次實驗證明,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他們或者很快換到遠一點的地方坐,或者很警覺地問:「你想幹什麼?」

的確,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每個人都需要一個使自己感到自由、放鬆的空間。保持合理的距離是必要的。很多時候我們老師的教育行為即便是出於愛和善意,也要給學生留一點心靈空間,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自尊,不要擅自闖進學生的精神領域。

有一位熱心地教師讓全班學生為班裡一位貧困學生捐款,滿以為他會十分感激。出乎意料的是,這位學生卻從此一蹶不振,和老師也開始疏遠。原因是全班都知道了他的家庭情況,讓他覺得抬不起頭。

我們常常用「無微不至」來形容教師、家長的關愛。這種關愛使他們把孩子們看成是容易受傷害的、容易受誘惑的、防範能力差的和自理能力弱的。他們恨不能把孩子們的一切置於自己的視線之內,孩子們偶爾離開他們的視線,他們就莫名其妙地恐慌。他們恨不得用自己的成功經驗和法則來指導孩子們的一切,孩子們偶爾的逾越雷池,哪怕一星半點就會引起他們的擔憂。這樣,他們常常自覺不自覺地以「保護」的名義進入孩子的「領地」。但在孩子看來卻是一種侵犯,是一種干涉,甚至是一種屈辱。對待「入侵者」,他們輕則警告,重則反擊。相反,一旦教師和家長尊重了他們的「主權」,大家講和睦相處。如果教師和家長扞衛了他們的「主權」,大家將結成聯盟。與友邦的的盟約將被遵守,甚至其「領海」和「領空」也會向你開放。

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還要融入智慧。有時的不經意會是一種刺痛,有時的太刻意將是一種傷害;有時的忽視使學生感受到的是冷落,有時的關注在學生心存尊重不一定使孩子感受到尊重,只有愛心和智慧並重,才能使老師恰當把握尊重的尺度。

一句話結語:「你願意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

心靈啟示錄讀後感(二)

師愛不是給予和付出這麼簡單,它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基於「愛學生」的教育藝術。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個閱覽室里,只有一個讀者,心理學家進去,故意坐在他旁邊。多次實驗證明,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他們或者很快換到遠一點的地方坐,或者很警覺地問:「你想幹什麼?」

的確,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每個人都需要一個使自己感到自由、放鬆的空間。保持合理的距離是必要的。很多時候我們老師的教育行為即便是出於愛和善意,也要給學生留一點心靈空間,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自尊,不要擅自闖進學生的精神領域。

有一位熱心地教師讓全班學生為班裡一位貧困學生捐款,滿以為他會十分感激。出乎意料的是,這位學生卻從此一蹶不振,和老師也開始疏遠。原因是全班都知道了他的家庭情況,讓他覺得抬不起頭。

我們常常用「無微不至」來形容教師、家長的關愛。這種關愛使他們把孩子們看成是容易受傷害的、容易受誘惑的、防範能力差的和自理能力弱的。他們恨不能把孩子們的一切置於自己的視線之內,孩子們偶爾離開他們的視線,他們就莫名其妙地恐慌。他們恨不得用自己的成功經驗和法則來指導孩子們的一切,孩子們偶爾的逾越雷池,哪怕一星半點就會引起他們的擔憂。這樣,他們常常自覺不自覺地以「保護」的名義進入孩子的「領地」。但在孩子看來卻是一種侵犯,是一種干涉,甚至是一種屈辱。對待「入侵者」,他們輕則警告,重則反擊。相反,一旦教師和家長尊重了他們的「主權」,大家講和睦相處。如果教師和家長扞衛了他們的「主權」,大家將結成聯盟。與友邦的的盟約將被遵守,甚至其「領海」和「領空」也會向你開放。

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還要融入智慧。有時的不經意會是一種刺痛,有時的太刻意將是一種傷害;有時的忽視使學生感受到的是冷落,有時的關注在學生心存尊重不一定使孩子感受到尊重,只有愛心和智慧並重,才能使老師恰當把握尊重的尺度。

一句話結語:「你願意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

心靈啟示錄讀後感(三)

近來讀的《心靈啟示錄》給我的感觸特別深,是一部經典教育理念案例的書籍,書中大量引用了一線教師的教育案例,通過故事的形式敘述,講述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故事,在這些優秀教師的筆下,這些案例故事展示了教師的智慧、才華、感情、理念和責任感,這些大師的和做法給我很大的啟示和幫助。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在教學方法上的成長與不足!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讓我們感受到中國的親職教育與美國的親職教育完全的不同。

美國家長對孩子的辦法,不給錢,不罵人。自己需要什麼,去努力,去創造,不干涉,經常讓孩子有一些小的目標,一個一個去奮鬥,去實現。如:買玩具、出去旅遊,在家裡或者勤工儉學什麼的。自己掙的錢自己支配。

當今我們中國父母教育理念,什麼事都由他們的家長代辦。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在無盡的呵護中長大。父母給孩子創造著最舒適的物質條件,但也在製造者世界上少有的孩子成長的惡劣環境----包辦代替、縱容遷就、孩子優先、物質優先、重知識輕品質等,尤其是中國的部分母親,她們對子女的愛可以用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來概括-----「母雞的愛」。溺愛孩子的父母,有可能成為葬送孩子美好前程的角色。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在多變的社會中很難適應其中的變化。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孩子百依百順。

我比較喜歡美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藏起一半的愛給自己,奉獻一半的愛給子女」,這是我們在親職教育中應該遵循的一個原則。父母的教育理念,環境影響著孩子的命運。藏起一半的愛並不是自私的行為,而是給孩子以更深沉、更理性、更科學的愛。作為父母,我們平時儘量多讀一點教育方面的書籍,與孩子共同交流成長過程中困惑,走進孩子的心靈,更多地從精神上關注支持他們。畢竟物質的需要與精神的需要都是必需的,精神的需要有時甚至高於物質的需要。

我不能說美國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們教育孩子的很多理念都非常值得我們借鑑和參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