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人間詞話讀後感

人間詞話讀後感(一)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先生對中國傳統詞作的分析和總結,並在書中提出了許多新穎獨特的個人觀點,其中一些沿用至今。並且這些觀點不僅僅對詞適用,對人生同樣適用。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先生接受西方美學思想的洗禮之後,對中國舊文學反思所作的評論。王國維先生早年從事西方哲學的研究。但後來他厭倦了對西方哲學的研究,轉而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人間詞話》便是他這個時期的作品。書中雖然時時體現出他的一些西方思想,但就全書的體裁和批評方式而言,其實與中國傳統的詩話詞話一類作品,例如李清照的《詞論》,是相似的。

此書,在一開始便提出了「境界」這個概念,並且後面絕大部分內容都是圍繞著「境界」二字展開的。一開始,王國維先生便說:一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人生同樣如此。我覺得一個無論什麼樣的人,都應該有自己理想,都應該讀一些經典著作,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一種高雅的境界,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而有了這些,我們才能自成高格!

接著,他又說: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不僅是詞,造境、寫境自唐詩便開始興盛。其代表分別為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詩,借意象描意境,顯得比較深曠,並且包含著一些對永恆哲學的思考,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而杜甫的詩大多借事說事,顯得比較務實。詩詞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鳴者也。故歡愉之辭難工,愁苦之言易巧。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有我無我之境用於處理事情同樣適用,若在我們處理事情的時候,皆是以我觀物,那麼我們必定會以自己的喜惡標準去定義它們。這樣,我們很多時候都會覺得它們違背了自己的意願,所以覺得很鬱悶。荷爾德林說:人當詩意的棲居。怎樣才能做到詩意的棲居,每天都儘量讓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呢?最好的方法便是我們可觀的去對待一些事情。

王國維先生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三境界的概念。這三個境界不僅是這本詞評的精華所在,同時也是學習、工作以及對人生的態度的精確的概括。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對於作詞,在沒有接受系統學習之前,我們會覺得作詞會是一件很複雜的事,例如什麼樣的詞牌名有什麼來歷,適用於什麼氣氛,應該有多少字,韻律應該怎樣,這些都是很複雜的。而對於學習和工作,我們剛開始的時候,由於尚未接觸過這類事物,所以我們總是覺得眼前的事物很深奧,很難懂,就像是一條望不到頭的天涯路。對於人生態度,在我們人生觀形成的初期,難免會對人生髮展的方向,人生理想感到迷茫,因此看不到前進的方向。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對於作詞,經過初步學習,掌握了作詞的基本理論常識之後,便是要漫長的生活中發現有意義的細節、培養自己的感覺。而對於學習和工作,當我們基本入門之後,便是需要大量的練習和實踐來熟悉所學的理論知識,同時也能鍛鍊自己,而大量的訓練必定會讓我們覺得很枯燥無味,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堅持才能獲得進一步發展。對於人生態度,在我們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之後,就必須的為著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奮鬥,人生的路畢竟是很漫長的,所以我們的奮鬥也許只有到我們離開的時候才能結束吧。但無論是上述哪個方面,我們的付出都是為了我們的理想,所以再辛苦我們也得堅持,再辛苦我們也不會後悔、遺憾。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對於作詞,當我們經過了時間的歷練,再回首自己的經歷的時候,會發現其實最好的作品應該是出自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的。而對於學習和工作,當我們經過無數枯燥、機械的訓練後,我們會悟的很深奧的道理。當我們掌握了這些道理之後,再回首自己走過的路,其實我們早已超越了我們原來的目標。對於人生,當我們走到人生盡頭,獲得所有成就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其實在我們走過的路上,會藏著許多我們未曾發現但是卻更為深奧的道理。

在《人間詞話》中,作者大量的使用「境界」一詞來描述所要表達的事物以及情感,「境界」是《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王國維先生之所以用「境界」一詞來描述,也許是因為看重於其可以真切生動地表達感受,對於內在的情意和外在描寫的景物而言,沒有比「境界」更好的詞語了,而「境界」是什麼東西?這或許是我們永遠也不能說清楚的吧!或許境界就是一種道德修養,也許是一種思想品格,也許是一種行為方式。不過從葉嘉瑩著的《王國維及其文學評論》中關於境界的討論來看,似乎有了一點可以自我安慰的理由,作者認為王國維選擇「境界」一詞來作為他的評詞的特殊用語,是因為這種選擇符合中國文人在用詞時強調「有出處」的慣例,所以儘管語義含糊模稜到足可以概括一切作品、衡量不同藝術,但也依然為讀者所接受。可也許這也正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用詞的魅力,沒有精確的解釋,卻有很廣博的意境,有一種很大氣的味道在裡面,這是很值得我們為之驕傲的。

總的說來,《人間詞話》是近代極富盛名的文學理論批評著作,它集中體現了王國維的文學、美學思想,是中國古典文藝美學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它總結了清代以前所有比較出名的詞風,並對各詞派的主要人物做了分析,最後來學者研究詞作提供了重要材料。並且,他提出了對詞作分析的新方法的理論,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重視。更重要的是,這些這些理論不僅能用在詞的品析上,同時也有著巨大的人生指導作用。總之,這是一本讓人受益匪淺的書,值得一讀!

人間詞話讀後感(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這是我對王先生最早最粗淺的認識。後來雖然知道了王先生的生平,卻一直未曾拜讀先生的大作,直到這個月在敘事者團隊的帶領下才拜讀了《人間詞話》。

我從未想過《人間詞話》這樣短小,六十四小段,最短者僅一句話,最長的也不過一百五十餘字。我卻也沒考慮到這樣晦澀難懂,需要時不時的網上查詢檢索。第一遍讀完我竟對大多數段落依然是毫無頭緒。沒辦法,我只好尋找注釋版來閱讀。

還好,參考著注釋附帶著詩詞原文,再將《人間詞話》細細讀來,我最起碼知道了王先生因何事做點評,點評的是何人。慢慢地,我竟也讀出一點心得。

文章首先應有境界。無論描寫的是事物、場景、情緒還是作者所聞、所見、所感都應該有作者自己的見解或是闡發。哪怕只是小情哪怕只是小感。「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閒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台,月迷津渡」也。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文章的關鍵不是華麗的辭藻堆積,詞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語花】之「桂華流瓦」,境界極妙。惜以「桂華」二字代「月」耳。夢窗以下,則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則語不妙也。蓋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樓連苑」「繡轂雕鞍」,所以為東坡所譏也。」

文章的關鍵應在與意境,就是作者通過文字究竟是想論述何事,闡述何種觀點,實質就是作者構建出怎樣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雖作艷語,終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與倡伎之別。

文章是有層級的: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無他在於作者內心對於世界萬物的感觸。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與周圍人談起王先生,皆曰不知,但提及三境界又皆曰知矣。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三重境界不只在於文章,也不僅限於治學。其實我們對於整個人生的追求和認知不也是如此嗎?

青少年時代的求學,參加工作之後的迷茫和堅持,最後當真正明了世事之後才發覺最真誠和最純粹的就在身邊的悵惘。

《人間詞話》其實不僅僅是在說詩詞,也是在說人生。

人間詞話讀後感(三)

接觸到《人間詞話》,便不可避免地談論到「境界」一詞,王國維先生開篇便將「境界」一詞作為評詞的基準:「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在接下來,則是標舉境界說的一些批評理論如「造境」和「寫境」之說、「有我」和「無我」兩種境界的討論等等,後部分為批評的實踐舉例部分。

作為純粹的詩詞評論,「境界」一詞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地點出了優秀詞作所必須具有的特點。境界為詞之根本,而「興趣」、「神韻」乃詞的表象。有了意境, 「興趣」「神韻」便自然而然顯現出來。無意境之詞,縱然辭藻華麗,也不過是其外金玉而已。其實對於各種文學體裁,都是要有境界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這樣才能久遠,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通常認為《人間詩話》是王國維關於詩詞之學的著作,這只是說對了一半,可以說,王國維其實是以評詞的方式,在言說著一種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歸結到「境界」這一詞上來說,境界不僅僅是對於詞、文學藝術創作和欣賞的要求,其實更反映在人生的意義上。

大多數人接觸到王國維先生的評詞是從他的「三種境界」開始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在這裡,王國維將這三種境界講的似乎很透徹分明,闡述了那些成就大業,有大學問的人所需奮鬥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體現在「獨」和「望盡天涯路」上面,指一個人在孤獨中尋求自己的夢想,意為人生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第二個階段,體現在「為伊消得人憔悴」上,確立目標後,應為之付出無悔的努力;第三個階段,體現在「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上,就是說付出了努力,所追求的的目標便會自然的實現。在這裡,作者用評詞的方式說明了人生哲學的道理。在文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地方,例如:「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這可以歸到理想與現實的討論;而「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的論述可以作為自身修養對於處事的影響的論證。()

在《人間詞話》中,作者大量的使用「境界」一詞來描述所要表達的事物以及情感,「境界」是《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我想,王國維先生之所以用「境界」一詞來描述,是因為看重於其可以真切生動地表達感受,對於內在的情意和外在描寫的景物而言,沒有比「境界」更好的詞語了,但「境界」在文中到底該做怎樣的解釋,從自己的理解以及在對別人的評價做參考之後,似乎有了一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但終究只是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的那種朦朧的感覺,可能還是沒有讀懂的緣故吧,不過從葉嘉瑩著的《王國維及其文學評論》中關於境界的討論來看,似乎有了一點可以自我安慰的理由,作者認為王國維選擇「境界」一詞來作為他的評詞的特殊用語,是因為這種選擇符合中國文人在用詞時強調「有出處」的慣例,所以儘管語義含糊模稜到足可以概括一切作品、衡量不同藝術,但也依然為讀者所接受。可也許這也正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用詞的魅力,沒有精確的解釋,卻有很廣博的意境,有一種很大氣的味道在裡面,這是很值得我們為之驕傲的。

《人間詞話》是近代極富盛名的文學理論批評著作,它集中體現了王國維的文學、美學思想,是中國古典文藝美學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在討論他作品中比較難懂的「意境」以及所反映的人生哲學之餘,我卻更想將注意力放在他關於詞的賞析上面,他的這些評註繼承了中國文藝批評的傳統形式,雖是斷章零語,卻都乃絕妙好文,很值得去品味一番,對自己文學修養的提高也是很有裨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