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沈從文傳記讀後感

沈從文傳記讀後感(一)

《沈從文自傳》展示了一幅幅神秘有趣的風俗畫,有的還很原始殘酷,與我們當今的生活有非常大的距離,讀來有很強的「陌生感」。抓住這個感覺,我們可以注意其背後可能蘊藏著的悲劇,閱讀時不停留於獵奇,最好能發掘「奇」中的人文思索,「奇」中的批判意識。比如,沈從文對於城市文明過於物質化顯然持批評與焦慮態度,他力圖從民間質樸原始的「生命方式」中提取人類文明的「活力」。這種看法也浸透了他的自傳。

《沈從文自傳》做到了既有線索展開,又有某些生活細部的回憶,兩者結合,也就是「點」與「線」的結合。概括的敘述猶如人的骨架,把握著敘事的方向,可以避免繁瑣的敘述,起到以少勝多的作用,對於童年生活經歷的介紹,大多屬於概括敘述。生活細部的描寫則像人的血肉,可以使骨架豐滿起來,顯得真實生動。最後,他也讓我們看到了湘西人民的質樸,他說「生活雖然那麼糟,性情卻依舊那麼強」,我們看到在這片土地上,人的勇敢直爽,即使打架,也顯得那麼可愛。

沈從文小的時候特別頑劣。上私塾逃學是家常便飯,後來父母給他換到了遠一點的學校,去學校的路上,他拐著彎兒走很多遠路,就是為了看路上的光景。鐵匠鋪打鐵的,殺牛的,織竹籃子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他都要停下看一看,甚至路過牢獄處,從殺人的地方走過去,要是看到沒有收的屍體,他都要撿起石頭來砸一下或者用木棍子去戳幾下。他喜歡下雨天,因為可以不穿鞋子,走路時專門走水坑,看到河裡有人撈東西,他也要停下看好一會兒,逃課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裡跟人打架……總之,只要不學習,幹什麼都行。

很羨慕他每天不學習,逮到機會就去野外玩。他跟夥伴們出去,有時能逛一大天,身無分文,卻餓不著。看看他們是如何過的吧:「間或誰一個人身上有一兩枚銅元,就到賣狗肉攤邊去割一塊狗肉,蘸些鹽水,平均分來吃。或者無意中誰一個在人叢中碰著了一位親長,被問到:『吃過點心嗎?』大家正餓著,互相望了一會兒,羞羞怯怯的一笑。那人知道情形了,便說:『這成嗎?不喝一杯還算趕場嗎?』到後自然就被拉到狗肉攤邊去,切一斤兩斤肥狗肉,分割成幾大塊,各人來那麼一塊,蘸了鹽水往嘴上送。機會不好不曾碰到這麼一個慷慨的親戚,我們也依然不會癟了肚皮回家。沿路有無數人家的桃樹、李樹,果實全把樹枝壓得彎彎的,等待我們去為它們減除一分負擔,還有多少黃泥田裡,紅蘿蔔大得如小豬頭,沒有我們去吃它,讚美他,便始終委屈在那深土裡!除此以外路邊上無處不是莓類同野生櫻桃,大道旁無處不是甜滋滋的地枇杷,無處不可得到充飢果腹的山果野莓。口渴時無處不可以隨意低下頭去喝水。至於茶油樹上長的茶莓,則長年四季都可以隨意采吃,不犯任何忌諱。即或任何東西沒得吃,我們還是依然十分高興。就為的是鄉場中那一派空氣,一陣聲音,一分顏色,以及在每一處每一項生意人身上發出那一股不同臭味,就夠使我們覺得滿意!我們用各樣器官能吃了那麼多東西,即使不再用口來吃喝,也很夠了。」

沈從文小的時候還學會了擲骰子賭錢,他經常用母親讓他買菜的錢在大街上跟乞丐們賭,賭贏了,把錢買了吃的分給夥伴們,輸了,沒錢買菜,或者少買了菜,回家便免不了一頓臭揍。家中人覺得他給家人丟了顏面,因此在親戚中他的地位似乎就低了些。可他全然不顧,而且從那裡學了許多下流野話,和賭博術語,他從沒後悔難過,他自己說,「只是當十五年後,我能夠用我各方面的經驗寫點故事時,這些粗話野話,卻給了我許多幫助,增加了故事中人物的色彩和生命。」看看也確實如此,如果非他親身經歷過,見過,聽過,不會把文章內容、人物風景寫得那麼貼切自然,栩栩如生。

沈從文傳記讀後感(二)

讀完《沈從文自傳》,不僅更加了解沈從文,也深深體會到鄉土氣息,那一種悖乎人性的!本文記錄作者童年和少年時代的蛻變與成長,既有天真好奇的鄉野童年,也有胸懷抱負與經歷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實而生動的再現了作者早年的生活。沈從文寫自傳,是藉以從過去的經驗中重新發現自我,以應對未來道路上的挫折苦難和挑戰。他把所經歷的苦難當作生活的恩賜,看作生命流動過程的必然。就象走路的人要常回頭看看,了解自己已經走過多少路,離目的地還有多遠;回顧過去的經歷,對下一段行程有何啟示。

沈從文,其文如其人,樸實純淨,正像他所說,受一脈清波的影響不小。家鄉依山傍水,幼小便同兄長在水中嬉戲,感受水流動而不凝固的獨特存在。他此後著名的湘西風格將水的靜態與動態化成敘述的方式,悠轉流長,細緻如繪,雋永的情感綿綿滲入心田,而他也總能像水一樣在低落失意的時候找到平和自我的方式。

沈從文經歷與眾不同,若非讀其自傳,想不出他如此溫文儒雅的人到國小畢業就斷了念書的機會,十二歲入伍接受軍事教育,在軍營,打仗,流血與殺戮中度過少年時光,二十歲赴京於一個印刷工人處得到讀報的機會才開始閱讀與創作。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想探索身邊的一切,尤其書本以外的東西,哪怕街邊的叫賣,漁夫的早晚作業,鑄鐵的,鬥雞的,打群架的,都能鉤起他的好奇而駐足觀察。擁有細緻的洞察力,每每遇到新鮮的人事,無論大小,都能用自己的理解記錄,分析,得到一番不同的感悟。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讀到他因工作調轉要坐船從常德到保靖那段,船上遇到一位曾姓朋友,閒得無聊就同沈從文講起他過去的種種故事,說得最多的便是他同許多不同女人的情事。這曾姓朋友是個粗人,沒有多少文化,說話直爽,毫不掩飾,他用最粗俗的方式描述不同的女人,別人覺得難以入耳,沈從文卻覺得簡單而風趣,不覺不得體,反而覺得這是恰當的生動表述:「一切粗俗的話語,在一個直爽的人口中說來,卻常常是嫵媚的。」

簡單卻樸實真誠的文字,毫無華麗之感卻精準傳神,一個小動作小眼神可以用很簡單的詞語描繪得栩栩如生,而那語言背後的語象,具象,內蘊也自然而然從作者的心裡流到了讀者的心裡。語言運用的精妙不在於會多少華美浮誇的辭彙,而是如何用簡單易懂的小詞表達完整複雜的情感與意境。取書裡的一段描述:

「那個煙館門前常常坐了一個年紀大約四十歲的婦人,扁扁的臉上擦了很厚一層粉,眉毛扯得細細的,故意把土倍子染綠的家機布襪子提得高高的,露出水紅色洋襪子來。見兵士同夥夫過身時,就把臉掉向裡面,看也不看,表示貞靜,若過身的人是穿著長衣的軍官,她便很巧妙地做一個眼風,把嘴角略動且故意嬌聲嬌氣起來。」

這一小段描述沒有一絲華麗或繁雜的辭彙,相反都是極其易懂的小動詞小形容詞,卻讓人不禁眼前浮現出這婦人的姿態,不僅如此,一些人性的姿態也被勾畫了出來。

全書不到兩百頁,卻用田園般的語言寫盡了沈從文頗具傳奇色彩的頭二十年。而後的幾十年,經歷人生的各個坎坷,對萬事從追求到反抗,到接受,再到最後的沉默。

文章中亦有清新的鄉土氣息,感悟其地風土人情,感悟其人性美,體味自然與人性的和諧美。文章傳送的不僅僅是作者童年和少年時代的蛻變與成長的感受,亦傳送的是一種悖乎人性的美!

沈從文傳記讀後感(三)

最近讀了一本關於沈從文的書,是他的自傳。初認識沈從文是從他的《邊城》開始的,那時就在思考他的文章寫得那麼美,原因是什麼呢?讀了《沈從文自傳》後,我知道了原因。

《沈從文自傳》是他的散文體自傳,記敘了他二十年前的經歷,即他離開湘西到北京之前的經歷。用他自己的話說,那就是:「拿起我這支筆來,想寫點我在地面上二十年所過的聽的日子,所見的人物,所聽的聲音,所嗅的氣味,也就是說我真真實實所受的人生教育。」讀完整篇我就兩個感受,一是沈老的少年生活真是多姿多彩;二是以前的社會太封建、人們也太愚昧了。

他的勇氣是我最佩服,原文提到:「雖然在半夜時有人從街巷裡過身,釘鞋聲音實在好聽,大白天對於釘鞋,我依然毫無興趣。」在漆黑的夜晚,發出「叮叮」的聲音,要是別人早就被嚇死了,而他竟然覺得那聲音好聽,可見他真的有勇氣。還有別人都避之不及的屍體,他竟敢用木棍去敲,去戳。想到自己,真是自愧不如啊,我到現在連上台講話的勇氣都沒有。

他少年的生活是我最羨慕的。在書中,他說:「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卻在玩樂中學到了不少。」是的,在玩樂中,因爬樹,他認識了三十中樹木名稱;因爬樹摔傷自己去找藥,又認識了十來種草藥;不僅如此,還學會了釣魚、采蕨菜、菜筍子、捕獵等等。看到他小時豐富多彩的生活,也勾起了我小時候的回憶:那時我也很好動經常約幾個夥伴瞞著父母到山上玩耍,搞得一身髒,回家就被媽媽大罵一頓;有時也去小溪里捕魚,捉泥鰍。特別是在李子成熟之際,我也會爬到樹上去沈從文自傳讀後感摘李子吃,有時從樹上摔下來,渾身是傷,還不敢讓家裡人知道。那時的自己是多麼的無憂無慮,天真、膽大,現在,真的是只能想想而已。我想沈老先生在寫他小時候的生活時也有這種感受吧。()

雖然從他的少年生活中感受到了不少的樂趣,但他所寫到的其他事也是我深感震撼。

在辛亥革命時期,對於殺人的那種方式,我真的很難接受。「把犯人牽到天王廟大殿前院坪里,在神前擲竹簍,一仰一覆的順笅,開釋,雙仰的陽笅,開釋。雙覆的陰笅,殺頭。生死取決於一擲。」用這種方式來決定人的生死,真是太愚蠢了。封建思想真是害人不淺。

也就是這樣的生活經歷給了沈老先生豐富的寫作材料。他自己也是這樣認為的「只是當十五年後,我能夠用我各方面的經驗寫點故事時,這些粗活野話,卻給了我許多幫助,增加了故事中人物的色彩和生命。」所以說,藝術總是源於生活的。從這本書中還讓我們認識到了湘西人的勇敢、彪悍以及原始的湘西生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