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大外交讀後感

大外交讀後感(一)

幾個月前,開始讀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大外交》,斷斷續續,今天終於在公車上將其了結。作為一個學者加政客雙重職業的國際知名人物的晚年著作,此書表面上分兩個層次:其一,從歷史角度分析政治學在外交事務上的重要性;其二,通過自己對美國政治生態的了解,闡述外交上的美國政策。私下裡有三大內容:首先,歐洲近代史;其次,美國當代史;最後,是為他的總統——理察·尼克森歌功頌德。棄糟粕,擷菁英,看到以下兩點:

政治是功利性的。美國政治卻是道德的。但從其引述的文字可以隱約讀懂,現代美國政治是道德修飾的功利主義。民主的華麗外衣下,是國家利益和舉國體制的野性裸女;政治家是有壽命的。但是政治理想不應該有激進的時間限定,理性才是改變民生的最好途徑。

我很關心他對中國的看法,作為直接推動中國大陸與美建交的國務卿。他把中國大陸放在了地緣政治的邊緣。蘇聯解體讓美國覺得中國大陸不再重要,之後中國大陸就再也得不到美國的政策傾斜,而中國內政就淪為了後冷戰時期無所事事的美國智囊的下個目標。他對中國所代表的亞洲文化圈的輕視也顯而易見。儒教思想與西方民主的排斥,其實也正說明了西方民主的水土不服。而美國人認為的真理,及其作為真理代言人的特殊地位多少讓人覺得有些偏執。還發現一個小細節,其實西方害怕中國的報復,所以對中國侵犯的歷史念念不忘。當代中國人的自強,我想與西方的仇怨無關,但是畏懼心總留在那些做了壞事又膽小的人們心中。

另外值得一提,除極個別瑕疵,顧涉馨先生翻譯得很不錯,大陸應無此等譯者。

大外交讀後感(二)

讀完本書,我也獲益匪淺。下面說說我的收穫。

外交是國家以和平手段對外行使主權的活動。外交以國家利益為基點,以國家對外目標為指揮。現代外交除了受對象國家、國際環境、決策者的影響外,國內的民意,社會輿論及國內權力部門的相互制衡(如美國三權分立下國會對行政部門的制衡),利益集團,跨國公司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影響。總之,考量一國外交,離不開國際,國內,個人和集團這些重要因素的作用。

外交作為一種政治上的相互博弈,對信息的要求很高。既要知己知彼,又要消除不必要的誤解。同時,當代外交已不僅僅只關注政治問題,經濟,文化,環境,國際犯罪等眾多新問題也已列入一國外交的職權範圍之內。

國際政治思想流派中雖有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分,但是,外交必須以一國利益的現實為基礎,「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有恆的利益」才是一國外交本質的追求。同時,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我們不能排斥天下一家的先人遺產。這一點上,我讚賞美國在其外交政策中較他國有更多的理想主義成分,追求道德與正義,當然美國外交政策的現實主義取向,也著實令人擔憂。總之,要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

在《大外交》一書中,作者基辛格描述了自三十年戰爭至冷戰的結束近三百年的歷史,再現了黎塞留、拿破崙、俾斯麥、梅特涅、史特萊詩曼、威爾遜、羅斯福、史達林、邱吉爾、戴高樂、尼克森、毛澤東、周恩來、里根、戈巴契夫等那些對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發展起

到重要作用的各國政治家的風采。而在書中所描述的眾多偉人中,我最崇敬的是俾斯麥。

奧托·馮·俾斯麥(1915—1898年),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稱為「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作為普魯士德國容克資產階級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為德國的統一作出了巨大貢獻。

大外交讀後感(三)

當閱讀完最後一頁《大外交》時,我不禁為書中呈現出的大國間縱橫睥睨,外交世界裡的變幻風雲所折服。全書的共三十一章,每一章都環環相扣,相得益彰,讓人忍不住像走迷宮一般,對前路一無所知卻又充滿嚮往。從第一章開始,就如同一副宏大的畫卷緩緩的展開,輕描淡寫了諸國的外交歷史,欲說還休的點畫了他們的外交走向,讓人忍不住往下閱讀,一問究竟。細數《大外交》中提到的那些歷史人物,現實主義如羅斯福,理想主義如威爾遜,戰爭狂人如希特勒,鐵血睿智如俾斯麥等等,每一筆都宛如行雲流水般傳神的時那些原本寫在平面上的人物立體化了,一個個仿佛呼之欲出。連史達林一個狐疑的眼神,邱吉爾一個微妙的表情這樣細節之處都被基辛格這樣大師級的人物細膩刻畫出。當然這幅畫卷的背景也很廣闊:如果以時間為主軸的話,從一戰到二戰到冷戰,再到韓戰和越戰,以及後來的冷戰。在這時空交錯的畫卷上,我們看到了外交場上風雨變幻,國家間關係微妙複雜。而國家命運的航船往往掌握在舵手——掌權者手中,有人優柔寡斷就有人蠻橫霸氣,有人微笑就有人哭泣,有人抓住歷史的機遇就有人被歷史所淘汰。《大外交》的執筆者基辛格沉著大氣的勾勒出了整個如史詩般的一部二十世紀外交史。 我們從大外交里的來看一戰:當史學家們都還在為誰該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負責而持不同意見爭論時,基辛格卻點出了「舉不出是任何單一國家導致如此瘋狂的邁向毀滅」。他從各國外交風格出發,把一戰前歐洲諸國的心態都有條有理的剖析清楚來看,最後得出結論:「歐洲國家把均勢扭轉為武器競賽,卻未能意識到現代科技與大規模徵兵,已使爆發全面性戰爭成為國家安全及整個歐洲文明最大的威脅」誠然,德國和俄國完全失去了節制。

從一戰到二戰,歷史的車輪碾過一圈。其中發生的外交事件錯綜複雜令人眼花繚亂,更加撲朔迷離的是隱藏在背後的國與國之間的勾心鬥角,博弈角逐。不得不說《大外交》作者基辛格獨具慧眼,將這其中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看了個清楚明白:一戰後法國飢不擇食的外交政策,英國緣木求魚式的均勢外交,法德的苦大深仇,英法的歷史恩怨,蘇聯的半路殺出,美國「理想主義」的遊說,諸國對剛提出來的「集體安全」概念的摸不著頭腦,最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德國作為一個戰敗國的復興。究其原因,()一小部分在於於德國政府富有技巧的談判,且善於拖延,「甚至大量印製馬克紙鈔,拿到公開市場上去購買外幣來償付,也就是大肆膨脹其幣值,錢雖付的很多,實際上卻沒有太多資源流出。」更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德國鑽了戰勝國諸國間的矛盾,借了美國與蘇聯的東風。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個人是史瑞特斯曼,「他明白即使在凡爾賽的重重束縛之下,德國仍有實力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他並不像民族主義者所批評的,而且與納粹的作風正好相反(後來納粹的作風打斷了以漸進且幾乎必然是和平的方式),他靠著耐心,妥協及歐洲各國去的共識的有利環境,達到他的目標。心思敏捷使他能夠以文字上的讓步,尤其是在敏感而具有象徵意義上的賠償問題上,以此換取終止對德國的軍事占領及促成長遠的變革,這些變革必然能使德國居於日益重要的樞紐地位」。除此之外,基辛格還提到了史瑞特斯曼政策的成功推行和德國的復興不能忽略德國資源豐富實力十足,凡爾賽契約反而增強了其地緣政治地位。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忍不住在心中讚嘆到基辛格不僅是眼光敏銳的政治家和外交家,還是視角新穎的史學家,當然由於《大外交》這本書,他出現在我們面前的角色又是一位文筆矯健具有感染力的作家。

《大外交》對外交運作與國際關係的深刻剖析,對我們大有裨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