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悵望千秋讀後感

悵望千秋讀後感(一)

這是唐詩的盛夏。

綠色的封皮,墨色的黑體大字----悵望千秋,儒雅地落在了書頁中央。一場難以忘懷的唐詩之旅,便在這書頁中啟程了。

從長安邁出腳步,在并州小憩,又到巴陵,踏遍所有存詩痕之處。先拜訪李白,而後邂逅王昌齡,再遇李賀,與詩家天子交談甚歡,訪盡盛唐文人墨客。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山鳴谷應,水舞風回,再細細品來,壯志難申,不勝今昔。三言兩語,一腔豪情,言表於紙。畢竟,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

時空阻隔,古今異代,千年之後,透過這方正的漢字元號,竟能和一代詩仙互訴豪情,體會其內心之愁,一筆終了,會意、交心,想來竟有些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於是很喜歡這本書。它是盛唐古詩繁榮的街市,街市上有遊玩的文人墨客,還有失意的詩人吐訴衷腸。吞雲吐霧間,各種心緒便在空中相遇,交織,隨即繪成一幅絕倫的畫卷。作為讀者,又好像站在亭中,居高臨下,又時常有清風徐來,漸漸便對這街市流連忘返。

這本書真正是情感交匯的地方,同時又是人文素養的提升地。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不錯的,就像鋼筆中的水,如果是充足的,便是柔順的一筆;但如果只剩下殘汁末液,筆畫自然是磕磕絆絆,不堪入目。

孫洙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那麼,當熟讀唐詩後,再翻開這《悵望千秋》,細細品悟後,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了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通識」,因此也會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慨嘆」。

「唐詩是絕色,是絕唱。絕唱,不是絕響的唱詠,而是絕佳的唱詠,要永遠流傳不絕」,黃維梁這樣說。我說,中華五千年文化是絕唱,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唐詩,作為中華文化中耀眼的明星,璀璨奪目地掛在夜幕中。輕叩《悵望千秋》的大門,撲面而來的是流傳千古的淡淡墨香。揭開那面紗般的書頁,便領略到了唐詩勾著淡妝的花容月貌。牽著唐詩的纖纖玉手,漫步詩林,怎不叫人心曠神怡?

這其中有盛夏中的唐詩。掀起那塵封著的一簾幽夢,千秋的盛唐,精妙絕倫。

悵望千秋讀後感(二)

每讀杜甫,總能讓我漸漸冰冷的心又漸漸感覺到絲絲溫情,那溫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關注熱愛,那溫情更絲絲撩撥著人的心靈,讓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熱情,並因這種渴望而溫暖了自己。對杜甫的最大的感情是敬佩,他的一生坎坷潦倒,但他不僅僅悲傷與自己的身世際遇,還憂國憂民,情系蒼生,以一己之心靈擔荷天下人的苦難,這是何等崇高的自我良知與人格力量啊!

在李元洛的悵望千秋一灑淚中,我對杜甫又多了一種說不出的情感!在他一邊細說他眼中的杜甫,一邊將杜甫的詩拿來體會,雖說這些詩無一是我曾經學過或者讀到過的,但是,在心頭默默的多念幾遍,跟著李元洛慢慢的品來,杜甫又給了我一些感傷!艱辛的杜甫終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間所有的苦難都一點一點地揀起,扛在了肩上,裝進了心裡,但是人活著可以有很多種,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狹隘,深刻或膚淺,驕傲或猥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杜甫就選擇了擔憂國家擔憂百姓,在他坎坷的一生,他都沒有停過,他留下了他的絕唱,他在流浪中絕望地悲歌,留下詩壇上抹不去的燦爛,那一句「戰血仍依舊,軍聲動至今!」似乎仍穿越過楚雲湘水穿越過朔風——寒雨穿越過一千年的歲月隱隱傳來……

杜甫最後的歸宿到底在哪裡,還值得考證,他生前困窘潦倒,千年後的故居仍然寒蒼蕭索,自然也令人感慨莫名,在悵望千秋中說道:「作為一位詩人,他的不朽的生命就是他不朽的詩章。」悵望千秋,也是杜甫《詠懷古蹟五首》中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中的那句詩,悵望千秋,透過千秋,我看到了杜甫迴旋激盪沉鬱頓挫的呼號,如山谷雷鳴,震聾發聵。

如同作者李元洛一樣,也許有一天你會你再次翻開書頁已經微微泛黃的《杜工部集》,閱讀已經失去一千多年的那個嗚咽叱吒的時代,重溫一個永恆的讀不盡的高貴靈魂!

悵望千秋讀後感(三)

悵望千秋,悵望了唐朝的詩史,我看到了李元洛對唐詩的熱愛,我看到了他告訴我的許多我不知道的東西!應為他那深入人心的文字,我也看到了自己對唐詩那璀璨文化的喜愛和認識!一頁一頁的讀完整本書,我所獲得的,不僅僅只是限於了解了很多我所不了解的人,知道了許多我所不知道的事,品讀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絕唱和佳作!而更加了解到唐詩,它是要我們去探索,誦讀,欣賞,想像的,就像作者李元洛一樣,他那對唐詩深深的喜愛才會如此細心的去分析唐詩,()去追尋他被人遺忘的背景歷史,去理解它每一個詩詞所包含作者的感情!這樣的喜歡,更讓我為之震撼!

悵望千秋,透過千秋,我們去追尋千年之前的文化,我們去體驗千年之前古人心境豪氣,去承接那千百年流傳的文化……

唐詩,有無數的絕唱,而所謂的絕唱,不是絕響的唱永,而是絕佳的唱永,要永遠我們流傳不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