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地球的紅飄帶讀後感

地球的紅飄帶讀後感(一)

《地球的紅飄帶》描述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之中的很多故事。故事情節從湘江之役寫起,描繪了中央紅軍長征的完整過程。隨著情節的開展,最讓我眼前一亮和啞然的是,作者有足以媲美詩人的激情和文筆,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具有歷史學家的嚴肅精神,這是很多小說家所沒有達到的思想境界。他的每一划,每一字,每一句,都真實地、藝術地再現了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壯舉,使詩與史融為一體,讓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本書主要表現紅軍湘江突圍,強渡烏江,在遵義城召開的具有歷史轉折性深遠意義的中共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回到了領導崗位。遵義會議後,紅軍轉被動為主動,四渡赤水回貴陽,直指雲南,接著北上巧渡金沙江,通過彝族區準備強渡天險大渡河。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為實現一、四方面軍會師,共同北上抗日的戰略目的,穿過原始森林,爬越了幾座終年積雪不化,空氣稀薄的大雪山,越過了充滿神秘的死亡地帶--草地,北進道路也打開了。然而,利慾薰心的張國燾卻製造種種藉口不肯北進,擅自率左路軍全部和右路軍一部調頭南下,重新回到草地,並另立"中央",製造分裂黨和紅軍的活動。而毛澤東、張聞天等領導人為首的黨中央和一、三軍團的紅軍則越過了長征路上最後一道天險--臘子口,找到了一個"真正的家"--陝北根據地。從此兩萬餘里的長征即將勝利結束。

地球的紅飄帶讀後感(二)

最近讀了作家魏巍的力作《地球的紅飄帶》,久久不能平靜。這部書於1986年12月完成初稿,1987年4月修改完畢,1989年12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以後又多次再版印刷。

這本書全方位地展現了長征途中紅軍戰士歷經的諸多戰役,描繪了一幅幅深沉凝重的場景:傷亡慘重的湘江突圍、波濤洶湧的烏江天險、意義深遠的遵義會議、風雲變幻的雪山草地……紅軍戰士衣衫襤褸,腹中飢餓,卻以鋼鐵般的意志和堅定的理想信念戰勝了敵人的圍追堵截與來自紅軍內部的矛盾鬥爭。

作品內容浩瀚,人物眾多,對毛澤東的高瞻遠矚、堅持真理,朱德的忠厚樸實、身先士卒,周恩來的忠誠縝密、敬業幹練,以及王稼祥、張聞天、董必武等革命前輩對中國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和對革命前途的深謀遠慮,作者都作了細膩的書寫,對韓洞庭、李櫻桃等普通紅軍戰士也作了生動的記述。同時,對蔣介石、王家烈等反派人物也刻畫得有血有肉,沒有陷於簡單的臉譜化處理。作者善於捕捉人物的細膩情感和瞬息萬變的心理活動,使得此書取得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

長征已經過去了70多年,正是長征孕育的火種讓我們贏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當年的紅軍戰士是靠什麼戰勝了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實現了最後的勝利?在書中,我們找到了答案:靠的是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正確領導,靠的是全黨全軍的堅強團結和人民民眾的大力支持,靠的是紅軍戰士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任何敵人所壓倒、征服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的革命大無畏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力量,使紅軍打敗了數倍甚至數十倍於己的強敵,戰勝了人間罕見的艱險。

長征的意義遠遠超越了民族,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大奇蹟。它留給我們的是一筆挖掘不盡的精神財富。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當我們重溫長征精神,更感她猶如一條鮮艷奪目的紅飄帶,已經成為我們一代代後來人奮鬥的精神路標。

地球的紅飄帶讀後感(三)

寒假時,爸爸遞給我一套連環畫,叫《地球的紅飄帶》。這本書向我們講述了紅軍在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路上所經歷的艱難險阻。我拿到書,高興極了。看著這套書,我疑惑不解:"為什麼作者給它起名叫《地球的紅飄帶》呢?"

我懷著這個疑問,迫不及待的讀了起來。

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由於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開始了兩萬五千里長征,一路上,紅軍戰士湘江激戰、四渡赤水、搶渡烏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攻克臘子口;尤其是為了能夠搶渡瀘定橋,他們不畏艱辛,日以繼夜地趕赴目的地;紅軍組織的突擊隊,()攀著鐵索橋,冒著對面橋頭堡敵人的槍林彈雨,匍匐前進,勇敢頑強地向前衝,最後勇士們衝破了敵人在橋頭堡的火牆,為他們身後千萬個紅軍戰士順利通過瀘定橋鋪平了道路。看到這裡,我心潮澎湃,為紅軍的這種大無畏精神所折服。

就這樣,我懷著激動無比的心情看完了這套書,終於明白書名的含義:飄帶指的是一部史詩,這是英勇的紅軍戰士用自己的腳步和鮮血攜刻在我們的地球上的。作為新時代的少年兒童,我們要發揚偉大長征精神,為創造中華民族的輝煌盡一份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