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關於論語的讀後感

關於論語讀後感(一)

讀《論語》,頻有感觸,目前,我們的企業管理,基本上是學習的西方管理辦法,這與我們自身的傳統思想並不十分相符,造成了制度難以深入人心,上級和下級明顯對立,計畫的執行花樣百出,個人實際行為與理想願望背道而馳。雖然我們應該認真地吸取西方成熟的管理經驗,比如科學、法制、民主、人本等普世理論,同時也不能忘記從我們自己傳統文化里尋找一些智慧的源泉,這樣才能破解一些西方管理上不會遇到的難題。

《論語》的基本精神是「仁、義、禮、智、信」,思想出發點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要規勸人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啟發你自己去尋找正確答案。而西方的《聖經》談到這一思想時講:「把你喜歡的給別人」,直接把應該怎樣告訴了你。對於我們而言,《論語》既是國人為人處事的倫理之道,如官本位、中庸保身等,也同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文化根源,尋找出現問題的原因,以及解決問題辦法,雖然它不像西方管理理論那樣直白,但借鑑《論語》的智慧,可能更符合中國人的心智習慣。

「仁」,其本義是友愛、互助、同情,就是以仁愛之心待人。作為企業,要想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聲譽,應把仁愛之德施於大眾,真誠、友好地對待別的企業或客戶,加強溝通、理解和聯繫。作為領導要堅持以人為本,善待員工,並依靠員工辦好企業,在和諧中追求卓越,或在卓越中追求和諧。企業內部每個部門互相體諒,要了解別人,做到知彼,又要反省自己,做到知已,而不怨天尤人。每個人遇事能夠將心比心,多一些寬容之心,由我及人地想一想,才有可能建立一個和諧包容企業文化環境。

「義」,指人的思想和行為要符合一定的標準,雖然不是今天科學意義上的標準,但對我們理解「義」與「利」還是很有幫助的。《論語》並不一概地反對利,它強調的是要先義後利,見利思義、以義求利,反對的是重利輕義、見利忘義、不仁不義,甚至不擇手段的唯利是圖。在《論語》看來,管理者的職責就是要正確地處理好「義」與「利」的關係,財散人聚,財聚人散,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確立「義利合一」的方針,這才是企業致勝的法寶。

「禮」泛指各類規章制度和道德規範。同樣不是今天法制意義上的規範,作為企業,應以「禮」來規範其行為準則,這是管理企業的主要依據之一。現代企業內部應有明確的分工,不管在工作中或生活中,無論是對直接或是間接面對公眾都要恭敬、誠懇、有禮貌。因為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企業只有採取以禮相待,熱情周到的策略,盡力滿足顧客的需要,才能受到消費者的肯定和讚譽,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戶,由此才可能維持企業的生存並逐步發展壯大。

「智」,指的是聰明智慧。在複雜多變的市場經濟中,要靠人才,靠科技創新方能制勝。為了提高競爭能力,開創名牌事業,增強綜合實力,就必須發揮人才的作用,首先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其次是加強全體職工素質的培養,培養一批有頭腦、有智慧的管理人員和經營人員。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就得不斷學習,將學到的東西經常投入現實中去。

「信」泛指誠實不欺、講信用的品德。取信於民,企業就穩定、發展;失信於民,企業就難於有立足之地。管理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要管理好別人,首先管理好自己,要正人,首先正己。要使員工信服,一要「敬事」,即要有敬業精神。二要「克己」,要自覺地約束自己,克制私慾。三要「不驕」,在企業取得一定績效時,不沾沾自喜。四要「寬眾」,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自從五四運動以來,特別是文革期間,孔子以和為貴的思想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強烈的衝擊,改革開放時期,又受到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滌盪,在現實生活中,「小人」常常是社會的贏家,「君子」往往吃虧,但能成為一名君子,仍然是大多數中國人內心深處的一種追求。所以,面對生活,面對社會,我們應該有著自己的良心標準,做自己的君子,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回過頭來,靜下心來讀一讀《論語》,顯得尤為必要。

的確,《論語》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極為深遠,以至於不讀《論語》,就很難理解中國社會的某些現象。同時,也不要把《論語》過於神話,那畢竟是2500年以前形成的一些思想,不可能解決當今社會的所有問題。更不能把裡面某些迂腐的東西,拿出來指導化解目前企業發展遇到的問題,正如魯國平所言,儒家文化在今天就像一個刷鍋的刷子,刷鍋的確不算難用,但非要用它掃大街恐怕效果不佳。

關於論語的讀後感(二)

我們從小都在讀論語,孔子的仁。「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認為:所謂「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可視為「仁」的根本。可我卻覺得,「仁」的根本不應該就只有這些,那對待老師呢?對待朋友呢?所以,「仁」指的當然不僅僅是這些。

我們也在學習孔子的那句話:「知之是知之,不只是不知,是知也。」可是又有誰留意過孔子的那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也就是:對待老百姓,可以使他們順著當政者所指點的路線去走,但不可以使他們都知道為什麼這樣走。這不是又和他的上一個思想相互矛盾嗎?呵呵,看樣子,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孔聖人也會啊!怪不得大部分統治者要信奉儒家學說了。

不過我們不得不承認,論語是孔子語言的精髓,甚至是中文的精髓,這博大精深的文化,還是得細細品啊!

關於論語的讀後感(三)

我們學校是一個經典古詩文學校,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就讀了:《三字經·弟子規》····我們現在上了四年級就開始讀了《論語》,這本書寫了許多篇值得我們學習的話,其中我最喜歡:《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你知道麼?我告訴你吧!這句話是說:花言巧語,一副偽善面目,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我在給你講一個小故事吧!:唐玄宗時李林浦任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個人品德敗壞,凡是才能比她好,聲望比他高的人,他都不折手段的打擊。對唐玄宗他又開始討好賣乖。有一次,他對李适之說:「華山有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採出來,那就可以為國家增加財富。」()李聽了,趕快向皇帝報告,建議開採。唐玄宗聽了,找李林莆商量。可李林莆卻說:「這件事我早就知道,可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還是不要開採了。」唐玄宗聽了他的話,以為他是個忠君愛國的好臣子,對李适之卻疏遠了。

聽了這個故事,我又聯想到了了我自己,不禁臉紅了。因為在上一次,媽媽給弟弟買了一盒糖果。我花言巧語的對弟弟說:「今天你讓我吃一個糖,明天我給你買一個漢堡包,你讓我吃個糖唄!」,弟弟聽了,把糖給了我好幾顆。到了第二天,弟弟早把這件事忘了個一乾二淨。所以我什麼也沒有給弟弟買,我本以為這只是一個好玩的遊戲。但這一次讀了「巧言令色,鮮矣仁。」我就再也不這樣做了,每次弟弟買糖,我不再花言巧語了!

我一定堅持把論語讀完,在把我的壞毛病改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