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讀論語有感3000字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傳弟子編訂的《論語》中保存,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璀璨的寶石。現如今在全國上下掀起了再學國學經典的熱潮,當然,《論語》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孔子的思想的影響力使我們不容忽視。雖經千年,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諧思想、仁者愛人的思想以及君子等各方面的思想不僅對古代的中國還是現代社會,乃至是其他國家的思想文化都產生了極大地影響。

首先,我們來看《論語》中對於學習的看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為文也。」(公冶長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中人之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之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篇)「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學而不及,有恐失也。」(泰伯篇)「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篇)「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有教無類。」(衛靈公篇)「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篇)「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張篇)孔子的學習思想分析要結合他所處時代背景來看。他之所以被成為偉大的教育家,一方面是他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觀點,同時他還認為學習要「時習之」、「不恥下問」,也就是說學習者對於學習的態度要端正。雖然「有教無類」的概念現在的人們都很熟悉,但是在孔子那個時代被提出則成了我國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孔子對人十分謙遜,相傳孔子曾拜比自己小的學者為師,而孔子的弟子顏淵的年紀也比孔子大許多,可見,孔子對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理解並沒有局限於時代,這一點十分不易。孔子站在岸邊感嘆時間如流水般飛快逝去,告誡自己和弟子們要珍惜時間學習。同時,他認為學習應當處於一種樂知的狀態才會是學習者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一點猶如現代社會所提出的要培養學生們對學習的興趣一樣,很有先見之明。並非每個人都是「生而知之」,孔子總結自己可以取得成就的經驗就在於「敏而好學」,藉此來教育自己的弟子應當努力勤奮。孔子的弟子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其「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足可見孔子對於學習者的嚴格要求。此外,孔子對不同的學生所教授的內容也不一樣,即用「因人而異」的方法。比如說,子張和顏淵在問到孔子關於「仁」的問題時,孔子就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孔子還認為詩、樂對人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例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彌之事父,遠之事君;多事魚鳥獸草木之名。」等,在當代,我們又一次掀起了學習國學的熱潮,同樣是認識到它們是我國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其教化作用仍有一定的意義所在。

其次,再來看看孔子對於君子的看法。「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篇)「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生,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篇)「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欲訥言而敏於行。」(里仁篇)「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篇)「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篇)「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篇)「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篇)在《論語》中,有很大篇幅敘述了孔子的君子思想。孔子認為,所謂君子,就應當有文、有義、有道、有思、有禮。有文,即有學問,要敏而好學,以禮為之,天資聰慧固然可貴,但後天的培養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君子要「文質彬彬」;有義,即要「以義為質」,行之以禮,對待別人要誠信,友好;有道,即有自身的行為方式和方法,勇於追求真理,為了自身修養品德的提高而不斷完善自己;有思,即有自己的獨到思想,孔子認為君子當有九思:看了要考慮清楚、聽後要考慮明白、神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談要考慮是否忠誠、做事要考慮是否謹慎、懷疑要考慮是否詢問、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後患、獲取財力是要考慮是否符合義;有禮,即對待別人要有禮貌,行為要符合禮。做到以上幾點,應該稱得上是君子了吧!再看孔子的君子之道,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就應當是人們對於自己的行為要有一定得約束,懂得進退的尺度以及不斷完善自身。敏和明是孔子君子思想的核心,當代社會亦是如此,雖然有健全的法制制度,但還是會有一些不遵守法制的人出現,可以說現代的社會就像是一個大染缸,有的人能夠做到在龐雜的關係中保持著冷靜的態度,可以分辨出正確和錯誤,即做到敏和明,那麼這樣的人還稱不上是君子那誰是呢?

第三,簡要分析一下孔子關於「仁」的思想。「仁」可以說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因而在《論語》中有一定重要地位。例如「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篇)「唯仁者能好人,焉得知?」(里仁篇)什麼樣的人才是仁者?孔子作出了明確的答案:「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篇)同時,孔子又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泰伯篇)賢者要將仁作為己任,樹立遠大的目標,肩負著重大的責任,仁在這裡成為了人們實現自己理想和願望的催化劑。仲弓問孔子如何做到仁,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篇)對待別人要小心謹慎如同賓客一般,心中沒有怨恨,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句可謂是經典的名句,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閃現光輝,至今為人們所熟知,它所體現的思想核心就是「仁」。「仁者愛人」的思想我們都很熟悉,短短四個字,我想其中至少包含了三層意思:其一,要做仁者,就應當學會關愛別人;其二,作為仁者,就要有相應的高尚品質,愛人就是最好的表現;其三,愛人,可以理解為友好的與周圍的共處,這四個字無疑又是在教我們交友的方法。「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篇)益友如純良的美酒,愈品愈濃,和這樣的人交往,可以提高自身的修養品德,去除內心的雜念,「良師益友」這樣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因此要多多結交這樣的人。此外,孔子認為能做到恭敬、寬容、誠信、聰敏、慈惠這五種品德的人也就可以稱得上是仁者了。

最後,看看孔子的為政思想。首先,孔子認為統治者應當施行仁政,用之義以禮,從而贏得民心,國家取得長治久安。「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篇)即君以禮博得臣之忠。「民無信不立。」(顏淵篇)體現出了孔子「民」的思想,和唐太宗李世民所做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次,孔子認為治國要先正禮:「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法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子路篇)為政要遵禮、愛民、施仁義、教化民眾。在孔子對子張的問話中回答能夠做到五美、摒棄四惡的人就可以為政了。(五美:君子惠而不費、自身勞苦但沒有怨言、有欲望但不貪求、胸懷寬廣但不傲慢、威嚴但不兇狠;四惡:不先教導就處罰,是虐待、不告誡就要成就,是暴、初始慢待突然嚴格,是賊、出手吝嗇,是小氣。)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