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三字經讀後感400字

三字經讀後感400字(一)

放寒假後,媽媽說中央十套百家講壇預告寒假將開播由上海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主講的《三字經》節目,媽媽說:這是我們國家的國學經典,你先讀讀,等開播後,咱們再一起學。

我讀了一遍後,覺得讀起來雖然琅琅上口,還是有一些不太明白。

終於《三字經》開播了,遺憾的是,因為春節串親,有兩講沒聽。聽過的幾講中讓我最感動的有:融四歲能讓梨,雖然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很早就知道,但是經過教授系列的講解,我才覺得真是很值得我去學習,我們平時在家裡,吃好的穿好的,從不知禮讓父母和他人,不知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這種自私自利的性格比起孔融和黃香真是太慚愧了。還有朱熹寫「桃」字的故事,朱熹小時候練字,書寫「桃花潭水深千尺」的詩句時,不慎將「桃」字寫錯,父親看了後寫到:「心正則字正,心不正則字不正也」。朱熹看後自覺地把「桃」字重寫了1000遍,正是他這種認真對待錯誤的態度使得朱熹成了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

現在,我已經喜歡上《三字經》了,我希望在學習《三字經》的過程中,不斷改變自己,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

我親愛的同學們,希望你們也讀一讀《三字經》,吸取中華民族古文化的精華,讓我們一起努力做祖國的棟樑之材吧!

三字經讀後感400字(二)

我國上下五千年有著璀璨的歷史和文化,其中有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我最喜歡三字經,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兩句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它的意思是指後天環境對學習、成長很重要,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做事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恆。

有一次,我在寫作業的時候,我的心根本就沒在學習上,而是早就遠走高飛了,我用手支著頭,望著窗外發獃了20多分鐘才開始寫字,還沒寫到一半,我又開始玩玩具了,又玩了十幾分鐘,就這樣,一個小小的作業我竟用了兩個小時,不但字沒寫好,而且錯了好幾道,還受到了媽媽一頓批評。

還有一次,在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在認真給我們講課,我望著窗外,想著下課怎麼和小朋友玩,正在這時,聽到老師喊我的名字,說:「王子晗,你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才回過神來,支支吾吾半天說不上來,自然我這一堂課的知識也沒學會。

所以,在今後,我會牢記這段話,專心學習,把這國學文化精髓深入到生活學習中,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三字經讀後感400字(三)

《三字經》裡都是在講人之初性本善,就是人一出生心地是善良的,通過讀書、學習,就能出人頭地。《三字經》裡也教導我們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如「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三字經》裡也教導我們一些為人處世的事情等,通過不斷學習,獲得、探索知識來提高自身修養。

每當我讀著《三字經》時,總會聯想到,那是的兒女十分孝順,並不是像現在的子女一樣,長大後出國留學,在國外定居,對家鄉的親人不理不睬。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好好讀書,成天泡在網咖里,還有些人因為不想去上學,而逃課去玩。讓我們來比一比現在的人和古代的人有什麼區別,現在的人做什麼事都要占些便宜,而古代的人——比如《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自幼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四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的詩賦,並懂得禮節,父母都很喜歡他。有一天,孔融的父親買了一些梨,讓孔融選一個,孔融選了一個最小的一個梨,父親問他為什麼要小梨子?他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就讓給哥哥吧!連孔融都可以把梨讓給哥哥,而現在的人不管是誰都要占些便宜,可見現在的人和古人真是一個對比。

《三字經》是我們成長中的一本文學瑰寶。《三字經》影響著我們每箇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

三字經讀後感400字(四)

今年暑假裡,學校里布置了一樣特殊的作業,讓大家背誦《三字經》,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三字經》內容十分豐富,而且能琅琅上口,象兒歌似的,十分有趣,又能啟迪心智,我被《三字經》這博大精深文字深深的吸引了。

《三字經》包含多方面的知識,如歷史故事、古今賢文、人生哲理等,《三字經》是一篇有勸學的,有講道德的,有講做人的等等。它是每三個字一句、四句一組的詩歌,每一句所表達的意思都不相同,雖然只有三個字,含意深刻,簡潔明了,能讓我們一讀就懂。我讀《三字經》後,覺得它對我幫助很大,它不僅讓我懂得了許多人生哲理,知道珍惜時間,講文明懂禮貌,讓我在少年期走正確的成長道路。同時還使我的知識面擴大,特別一些歷史方面知識讓我懂得了許多。文中還有許多經典故事,如孔融讓梨,讓我回想起尊老愛幼的好精神。《三字經》中還有激勵我們學習的典故,如頭懸樑、錐刺股,講述一個道理,一個人只有趁年輕的時候刻苦學習,才能長大成才,為國效力。從《三字經》中,我還明白了,一個國家或一個人,如不上進,則會後退,一個君主不明智,將會成為昏君,最後使國家滅亡……

《三字經》是古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學瑰寶,直到現在也不失為一本好書。《三字經》使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