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讀實踐論有感

在一次志願者交流會上,一名中科院的老書記建議我們這些年輕的做災後心理服務的志願者們最好研究一些哲學最起碼要把毛澤東的《矛盾論》和《實踐論》詳細讀一下。回來後當天晚上就把實踐論看了一遍,感覺寫的太好了但是沒有完全理解。第二天又看了兩遍,發現動力溝通中的金剛石理論和實踐論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

動力溝通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文忠博士於2012年12月24日提出的,之後又提出了金剛石理論。實踐論中的感性認識相當於金剛石理論中的感性(心靈),理性認識相當於理性(大腦),社會實踐相當於行動(身體),辯證唯物論相當於反審認知(覺察),社會實踐的結果相當於自我(家)。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人的認識,主要地依賴於物質的生產活動,逐漸地了解自然的現象、自然的性質、自然的規律性、人和自然的關係;而且經過生產活動,也在各種不同程度上逐漸地認識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關係。一切這些知識,離開生產活動是不能得到的。在沒有階級的社會中,每個人以社會一員的資格,同社會成員協力,結成一定的生產關係,從事生產活動,以解決人類物質生活問題。在各種階級的社會中,各階級的社會成員,則又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結成一定的生產關係,從事生產活動,以解決人類物質生活問題。這是人的認識發展的基本來源。

身體是一切活動的基礎,而社會實踐才是認識發展的基本來源。沒有了社會實踐就好像人失去了自己的身體,認識和了解世界也就無從談起,更不會有所謂的真理性的標準。人們的認識要想被證實只有通過社會實踐。社會實踐的結果直接反映認識和理論是否正確或是否可以被稱為真理。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只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鬥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後,也就從失敗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認為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排斥一切否認實踐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列寧這樣說過:“實踐高於(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1]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階級性,公然申明辯證唯物論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再一個是它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於實踐的依賴關係,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2]。

金剛石理論強調整體,用第三者的視角立體的觀察事物的全局,有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層次上,而是以社會實踐中的感性認識為基礎、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在辯證唯物論的指導下得到社會實踐的結果,這樣結果才更可能是人們思想所預想的結果,得到的理論和認識才更可能是真理。

原來人在實踐過程中,開始只是看到過程中各個事物的現象方面,看到各個事物的片面,看到各個事物之間的外部聯繫。這叫做認識的感性階段,是認識的第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人們還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論理(即合乎邏輯)的結論。社會實踐的繼續,使人們在實踐中引起感覺和印象的東西反覆了多次,於是在人們的腦子裡生起了一個認識過程中的突變(即飛躍),產生了概念。概念這種東西已經不是事物的現象,不是事物的各個片面,不是它們的外部聯繫,而是抓著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繫了,概念同感覺,不但是數量上的差別,而且有了性質上的差別。循此繼進,使用判斷和推理的方法,就可產生出合乎論理的結論來。《三國演義》上所謂“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我們普通說話所謂“讓我想一想”,就是在腦子中運用概念以作判斷和推理的工夫。這是認識的第二個階段

對事物的理性認識是認識的第二階段,這也符合人的發展規律,感性認識在先是理性認識的基礎,而一切抽象的理論和認識都來源於實踐和自然。知識和經驗也不能脫離實踐而存在,在實踐中的親身體驗是總結知識和經驗的基礎。

“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句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於“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於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這是任何人實際上走著的認識路程,不過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說些反對的話罷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識里手”,有了道聽途說的一知半解,便自封為“天下第一”,適足見其不自量而已。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做,決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誠實和謙遜的態度。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

動力溝通中的金剛石理論雖說剛提出兩個月時間,但它卻是王博士從1997年開始的心理服務實踐過程中,和他的同事們一起,經過對無數人際溝通過程的覺察和總結,逐漸積累而成。動力溝通流派最大特點是強調生活性和現場性,強調時時處處對自我、他人及背景共同構成的現場進行“即時覺察、系統覺察和動態覺察”以及“即時呈現、清晰呈現和系統呈現”。它來源於社會實踐,是從實踐過程中總結而成的,而現在它又反過來指導和服務於實踐。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理論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現在列寧說過的一句話:“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8]然而馬克思主義看重理論,正是,也僅僅是,因為它能夠指導行動。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認識從實踐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於從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於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抓著了世界的規律性的認識,必須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實踐中去,再用到生產的實踐、革命的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的實踐以及科學實驗的實踐中去。這就是檢驗理論和發展理論的過程,是整個認識過程的繼續。理論的東西之是否符合於客觀真理性這個問題,在前面說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認識運動中是沒有完全解決的,也不能完全解決的。要完全地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套用理論於實踐,看它是否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許多自然科學理論之所以被稱為真理,不但在於自然科學家們創立這些學說的時候,而且在於為爾後的科學實踐所證實的時候,馬克思列寧主義之所以被稱為真理,也不但在於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等人科學地構成這些學說的時候,而且在於為爾後革命的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的實踐所證實的時候。辯證唯物論之所以為普遍真理,在於經過無論什麼人的實踐都不能逃出它的範圍。人類認識的歷史告訴我們,許多理論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了它們的不完全性。許多理論是錯誤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其錯誤。()所謂實踐是真理的標準,所謂“生活、實踐底觀點,應該是認識論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觀點”[9],理由就在這個地方。史達林說得好:“理論若不和革命實踐聯繫起來,就會變成無對象的理論,同樣,實踐若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

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指出任何理論都要接受實踐的考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並不是一堆僵死不變的教條,它要在實踐中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動力溝通的金剛石理論究竟怎么樣?王博士風趣的說:“不看廣告,看療效。”它是否能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我們拭目以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