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聖經》讀後感

《聖經》讀後感(一)

擺在我面前的這本《聖經》,黑色封皮,繁體豎排,特別有厚重感。可翻開一看,滿篇都是是血與淚的拼殺,戰火紛飛,硝煙瀰漫,一切的一切,都說明那是一個如何野蠻的時代。

初讀《聖經》,讓我驚嘆不已。對於一個習慣於東方溫和恭儉讓的仁和文化的中國人,似乎更喜歡讀那些以“如是我聞”開頭的“佛曰”和“微言大義”的“子曰”,對於基督教經典中如此赤裸裸的野蠻和殘酷,我不知道該是淡定還是憤怒,最後只有以文化差異還安慰自己了。

但是我始終無法理解,這段由上帝參與演出的殘酷歷史如何就成了“聖經”,這個怎么看都只是對於人的生命視如草芥,不屑一顧的神,居然就是上帝。作為一個指揮並參與了多場可怕的戰爭,傷亡人數數以萬計的、創造著一切的耶和華上帝,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已應該扮演一個公正、仁慈、和平的角色——最後我只好還是以文化差異來安慰自己,我們討論的是上帝而不是孔子

前幾日看《童年》,高爾基對於自己外祖父和外祖母的信仰難以理解,外祖母的上帝是溫和仁慈的,外祖父的上帝是殘酷無情的。看了聖經,我心目中所有關於上帝的形象全數倒塌無餘……

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敬仰耶穌,如果耶穌真的是上帝之子,我想說,兒子比老子好很多,因為耶穌宣揚的是仁愛互助,更難能可貴的是耶穌身體力行,帶領門徒遍灑福音,最後耶穌願意為了自己的所作所為,為了他的理想而獻身。

希望西方人是真的信仰耶穌的而不是上帝那“偉大”的神力。事實上聯想起中國那個窩囊的玉皇大帝,再看看聖經描述的冷漠殘忍的耶和華上帝(我說了他這么多的壞話,我有點後怕,我可沒有忘記在《出埃及記》里他是怎么對待異教徒的)。我願意把耶穌奉為我的上帝。

可我又突然改變主意了,因為我想做一個虔誠的——無神論者。

《聖經》讀後感(二)

《聖經》,是有關外國的宗教的書,再細說是猶太人的宗教經書。《聖經》這本書,故事的篇章真的多到令人不可思異,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西方的文化。借著聖經的故事,也對聖經對基督教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先從聖經的故事目錄中,了解到架構是從一開始的創世、猶太人遇到一些問題以致必須不斷遷移,最後述說耶穌的誕生、早年生活以及最後如何的死亡,也因為有這一連串的事件發生。後來經由後人的整理之後,才會出現『聖經的故事』這本書。

由七天創造世界作為一開始的開端,這為之神話般的創世就此因而展開,接著開始出現了我們熟之的亞當與夏娃,偷嘗禁果之後,進而開始衍伸了後代,也因為人們的生成,開始出現了,我們是如何來的,為什麼是這樣來的,後來慢慢的,衍生成了,上帝創造了世界,這種說法,有點帶著神秘的色彩,而一開始就對於『神』之存在的,正是猶太人。而故事也因此開始慢慢的開始架構出來的。聖經的故事中,有著多倒數不完的小篇故事,有著像在讀歷史故事一般,但是裡面有很多的鬥爭,兄弟之間為了權利而互相殘殺,就像關於約瑟的故事中約瑟的兄弟們的行為一樣。但是還有其他的一些鬥爭是因為信奉,有些就現在看來不明智的舉動,也是信奉的緣故,為什麼會這么說,就像亞伯拉罕差點因為耶和華的考驗,進而殺害了自己的孩子,雖以信奉耶和華的角度看來,他是個對耶和華所說的話虔誠不已的人,依照著他的指示行事,認為耶和華講的話是對的,我認為站在他信奉這個基準點上是沒錯的,因為一個信奉者本來就該對自己的神虔誠,若對自己的認定的神不虔誠,那可能是一種的背叛,但是從親情、人道的角度看來這樣未免太愚蠢了,怎會因為這樣一個你認為的神,殺死自己的小孩,小孩並沒犯什麼錯,這樣的做法只是讓小孩成為無辜的犧牲者,我覺得不管從那個角度看來都有他的好與壞,所以我覺得不要過度的盲從去做一件事,應該要去選擇一個比較折衷的看法,也要去聽一些自己內心最深層的心,不要過度的去信奉而造成不好的盲從。

然而也因為信奉這樣的問題,引發了許許多多的爭端,當然鬥爭是難免了。而大家耳熟能聞的摩西的故事,也是在鬥爭中,所遺留下的故事,當然摩西的一聲令下,就使得紅海自己分開,帶領著大家順利的度過紅海,在現今的我們聽起來,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這不也為此篇故事,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摩西的最後的死亡,在聖經中也帶著神秘之感。匯集由摩西的例子,最主要就是要說明,在聖經故事中,很多的篇幅,不難看出充斥著神秘的色彩,所以,在這之中,也可以了解到人們的信仰虔誠度,以及上帝在他們生活中,所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影響著他們的決策,更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可說是息息相關的,為什麼會這么說呢!因為上帝可以決定他們的生活模式,假設今天上帝的理念跟他們有所衝突的話,當然是以上帝的要求為優先,並不會以自己的思考模式來判斷,就算命令下達是錯的,但是也會無條件的去服從,所以這樣的話,可以說是在過『上帝的生活』,這樣的話根本是由別人在支配你的生活,好像傀儡一般,說起來也真的蠻可悲的,這都要怪太過於忠於上帝。還有你知道,世界上第一個家庭悲劇,是發生於何處嗎?就是亞當跟夏娃所生的子女,該隱和埃布爾間的兄弟相殘,而起因則是,人們之間的忌妒所引起的,而主要的忌妒之心,卻是跟耶和華有關,因為耶和華的觀點上,較為讚許埃布爾的關係,所以引起的殺機,但是這邊所要述說的不是兄弟之間的相殘,而是耶和華在他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說影響的他們的日常生活,連這種小事都可以進而使得他們引起了殺機,那么如果假設今天有著更為重大的事件的話,是不是連迫害全人類的事情都可以做的出來,這樣毫無自己的見解跟觀點,只是活在別人的讚許認同之下的人,可說是十分的愚蠢跟可悲的。

這些的例子,讓我覺得《聖經》中人們對上帝耶和華的信奉和服從有點過火了,只要是『主』所有的東西,幾乎都是完美的,沒有任何的批判,可說是完完全全的服從,只要主的認同都是對的,違抗的就盡力的去排除或剷除,不會讓他阻礙到主的命令,這樣一來,不就和我們大中華過去一般,帝王命令都要確確實實的去服從,不能有所違抗,只是聖經對於這些主,多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當然,不是說『主』的存在不好,而是有些人卻是假借主之名義,去散播一些不實的言語,或者去滿足自己的私慾,這樣反而使得紛爭越來越多,在聖經的故事中,有些的鬥爭,根本就是本身的利益之爭,根本違背了原本的意思。但是像在聖經的故事中,都是在闡述著,種種的紛爭,卻沒有教人為善,只是告訴人們如果沒有照著耶和華的指示去做,就會有了麻煩,等到耶穌的出現才有提及以『愛』為出發點的去對待人,雖說,這樣可以讓人去了解到人的黑暗之一面,但是如果是個小孩,從小就開始接觸,沒人去啟發他或者引導的話,觀念因此而偏差,那不就變的更不好了。不過西方也幸好有耶穌的出現,鬥爭才開始有了轉變,要不現今的西方世界,應該更加的混亂吧!而耶穌在他那個時代,被認定為邪教,因此才會被釘在十字架上,為何會提到這點,主要是要由這點來說明,那時的時代,很多的觀念和行為都已經有所偏差了,就好像剛剛提到的,人們都會自己去解讀主的意思,感覺上,自己本身就是主一般,所以很多的君主,要謀害一個人,最常見的是,把自己認定有主那樣的權力,可以殺害不服從的人。也因為這樣,在聖經的故事中,很多的君王,都會利用此種的理由,去迫害一個人,導致每個時期中,都有類似的事件發生,所以不覺得,有時信仰會影響到人們的判斷觀點,更何況在有心之人的利用之下,這樣的宗教信仰,會變成一種強烈的社會型態,讓人們在型態之下,失去了判斷或者不敢去反抗。

同樣,《聖經》中還有一些值得人深思的故事。聖經中最富智慧的人莫過於所羅門。他在向神祈求的時候,就顯出智慧來;不求金銀、不求長壽、單求智慧。神應允了他的祈求,賜給他無比的智慧,是超前絕後的智慧。以至他的聲名遠播。普天下的王都求見所羅門,要聽神賜給他的智慧話。示巴女王懷著仰慕和疑惑的心來到了耶路撒冷。見到所羅門,她用許多的難題試探所羅門,所羅門用他超絕的智慧給她一一解答。以至示巴女王詫異的神不守舍。他是一位超絕智慧的擁有者,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一位聆聽神話語的人,一個神的代言人。當我們看到雅歌書中那純美的愛情,看到箴言那充滿哲理的詞句和傳道書中那透徹人生的感悟。我們不得不佩服所羅門那超絕的智慧,對人生所作的剖析。

然而,就是這所羅門,在他功勳顯赫的時候、在他享盡一切的榮華富貴後,他墮落了,他從埃及買來馬匹,娶埃及的公主為皇后,從外邦人那裡選來妃嬪,他的皇宮後院竟然供養著千餘名的"娘娘"。哀哉!一代偉人竟如此的敗落。當我讀到這裡時,總會迷惑不解,為什麼熟知神話語的所羅門,會做出與神相背的事來呢?他,擁有如此的智慧,卻行出如此的愚昧來呢?是知之易而行之難乎?我只知愚昧出於無知,竟不知也可出於智慧。如果說愚昧人的悲哀在於無知而信,那么聰明人的悲哀在於知而不信。所羅門,這位一代哲人已經遠去,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思索……

讀了這本書,還知道做了好事神會獎勵於你。可是,你要是做了壞事,神會降罪於你的。我感悟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聖經》讀後感(三)

假期里的每一夜,睡前我都會翻看幾頁《聖經》,轉眼間厚厚的一整本猶太教經典就這樣被讀完了。在我雙手放下書的一剎那,我瞬時間陷入羞愧、迷茫、懺悔之中,以至於直到現在這種複雜的心情才得以平緩。很久以前,有位朋友就告訴我說,像《聖經》這樣具有宗教信仰的書,絕不能以過於嚴肅的態度去閱讀,如今才領悟到此番告誡的含意。

《聖經》分為兩部分:新約、舊約,它的文字古奧、線索繁雜、卷帙浩繁,除了著意渲染上帝耶和華的言行、威嚴、力量和猶太教的教義、教規、信條以外,還有些篇章是古代巴勒斯坦、埃及和兩河流域各民族的神話故事、歷史傳說、人物傳、略訓誡律法、詩歌諺語和小說傳奇等。全書除了時代尚可追溯外,沒有明晰的寫作順序,唯一一點便是以上帝的“創世紀”來揭開帷幕,從而以宗教來解釋了人的由來。

首先從人與自然的關係與區別上來講。什麼是科學?科學就是對事物的客觀反映,而不應該是自然的主宰。當下的情況恰恰與之相反,科學正在走一條恆定的道路,本來是作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科學竟在做著背道而馳的事情,科學禁止了一切科學以外的認知,使人們逐漸形成一種觀念,將那些科學以外的東西稱為偽科學,強迫自然符合科學,見到不合理的就閉上眼睛,使得科學成了一種迷信。這還並不完,《聖經》中上帝曾一度嚴令禁止人類的先祖們去吃那“知善惡果”,上帝又因亞當與夏娃的失信而將他們趕出伊甸園,這真的是上帝的自私表現嗎?非也,上帝了解人類那對自然改造以獲得物質滿足的無止欲望,他老人家甚至預想到了今天這個社會,動物被駕馭了,沼澤被疏幹了,江河被防治了,森林被伐倒了,時間被計算出來了,天體運行被識破了,世界各地都被打上了人類的印記。但是近幾年來,人類對於環保的重視也緩慢了自然報復人類的腳步;與此之外,西方有些學者打算復古的“還原論”也悄然萌生,這如同帶人兜了一個大圈子,將大家最後領回了起點。由此看來,上帝的確比我們要英明得多,他了解物質文明給人類帶來的災害。

其次是某種意義上的罪惡感,人從出生起身上便背負著罪惡。“羊羔們”勤勤勉勉兢兢業業為那罪消弭,卻不知罪從何來,僅僅是因為那本不該食的“善惡果”嗎?傳說中的“善惡果”能使人獲得無上智慧,《約伯記》中曾說過“智慧的價值無人能識,在活人之地也無處找尋”在智慧書中,他說:“智慧為首,所要得到智慧,用你一切的所得去換取智慧”……於此,竟不知,究竟於上帝眼中,智慧被置於何種境地,縱然智慧被上帝所拋棄,縱然智慧會使人墮落,我也不會輕易將其拋棄。以我之見,罪並非由智慧而生,卻是由智慧而被發掘的,而人擁有了智慧便擁有了罪,或是因為,人有了智慧從此便和罪惡有了糾葛不清的關係。而最初的“原罪”,其實只是因為人違背了神的意願。人由神從塵土中所造,本身就沒有違背上帝的權力。而之後的罪,完全是由心中的種滋生出的。於上帝看,罪是醜陋的;於人看,它總會飾以靚麗的外衣,否則人怎么會受到一道又一道禁不住的誘惑呢?

最後《聖經》上所揭示的就是愛,最緊要最切實的愛,因為愛能夠消弭罪,準確地說是減輕罪過,這也是我個人推崇本書及天主基督教的重要原因。宗教總是會有消極的一面,在我看來《馬太福音》的那段《捕風》可能就要列入其中之首。排除這些,信仰,給予我們的博愛思想便成為其自身的有力支柱,使得更多信徒的存在成為一種可能。而並非儒家的方式—使人們遵從一種社會潛規則。人們需要幸福、快樂、自由、活力以及寄託,人們希望擺脫痛苦、折磨、鬱悶以及失落,所以《聖經》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一種傳載信仰的工具,教會了人們以一種謙卑的姿態生存於世。

這就是《聖經》,一個真實的《聖經》。

小痣感到從未有過的震撼,為這世界上還有自己根本沒有到達過,無法想像的地方而感到疑惑驚悸,而且,居然還大得無邊無際?他覺得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謊言,與金魚們生來善於誇耀色彩的本性如出一轍。誰不知道魚缸才是我們的家園,也許不是惟一的家園,至少我們確實聽說過還有別的一些魚缸,我們的姊妹兄弟有的就生活在其他的魚缸里。但怎么還會有和魚缸截然不同的地方?而且是我們魚類的家園?我們的誕生地?我們的回歸地?不可能絕不可能,他們一定是瘋了!小丑魚一定僅僅是一條瘋掉的金魚,大海一定是他的臆想。()這樣想著,小痣才覺得安心而坦然了。

但從此,七彩的小痣開始感到總有什麼事情開始不對勁。當陽光照進魚缸,照到他的小窩裡,他似乎從亮光里嗅到一點神秘而歡欣的氣息,是什麼呢?小痣想,是大海吧?無論怎樣,大海的概念還是種在了他的心裡,他奇怪,自己怎么從來就沒夢想過會有無邊無際的地方呢?難道我不是一直很討厭魚缸嗎?不是每次游到魚缸的玻璃邊界時都很絕望嗎?我不是一直都渴望暢遊無阻嗎?難道我天性里的這些渴望都來自大海?想到這些,他有點快樂起來了,開始吐著泡泡,並夢想也許跳出窗外,就能落進大海里……魚缸里其他的金魚開始嘲笑小痣,他怎么能把一個傳說當真呢?誰能證明那是真的?就算那是真的,與我們又有什麼關係?他們驕傲地背過身去,決定冷落這個頭腦發熱的傢伙,讓他自己犯傻,他們相信,過不了兩天他就會清醒過來……

有一天,我路過一條小街,在某個視窗外面的路上,發現了兩條小金魚,一條是七彩的,一條是藍色的,他們躺在地上,鮮艷的魚鱗異常乾淨美麗。他們也許沒有如小丑魚一樣,跳出窗外,進入大海,但至少,他們跳出了魚缸,知道了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叫陸地的東西,是與魚缸截然不同的,可以讓他們枯竭而死。至少,他們曾在魚缸里夢想並相信過大海,於是,他們也就在大海里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