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一)

閱讀前幾章,以為本書的主角就是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覺得詭異,到蘇菲十五歲生日的那場哲學宴會上,我才漸漸意識到,本書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親,而蘇菲和艾伯特只是本書作者筆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筆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創造出這兩個人以及他們的經歷,寫成一本書,作為給女兒席德的生日禮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筆下,蘇菲和艾伯特也漸漸感受到了這個創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運都掌握在他手中,於是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脫離了少校的控制,獲得了成功。這種被創造者逃離被安排的命運的構思,讓我感覺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維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這樣評價本書的:「《蘇菲的世界》的小說部分,蘇菲的主體自覺過程頗像偵探故事加上現代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哲學加偵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觀,它讓人心胸開闊,這不正是哲學愛智最古典的定義嗎?」它喚醒了我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

這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帶領我們走過了幾千年來的哲學的發展史。從最初的自然派哲學家,到理性主義,到古典派哲學家,到繁榮蓬勃的希臘文化,印歐文化、閃族文化,黑暗的中世紀時期文化,再到豁然開朗的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以及現代的笛卡爾,經驗主義,浪漫主義,唯物主義,存在主義……豐富的內容帶我們走過滄桑,讓我們得到一種哲學的洗禮與升華。畢竟,從古至今如此多的哲人有著如此多的理論,而隨著歷史的發展他們對於世界、生命本質的認識也在不斷地進步與創新著。而受過現代教育的我們看著哲學的發展歷程,看著古代哲學家們一些關於世界的荒謬的解釋,或者看著一些哲學家們的全新的認識世界的角度,看著這些突如其來、迎面湧來的思想,自己原有的一些觀念的確是受到了很大的衝擊,自己也對這個世界開始了一些全新的思考。

在我的理解里,哲學就是關心、探索我們這個世界。這其實是我們每個活在這世上的人都應該去思考的。而我們逐漸建立自己的人生觀、生命觀的過程,也可以是看做對於哲學的思考。比如在書的開頭作者就提出了兩個哲學性的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類問題也反映了哲學家們的任務,也就是去思考、去探索關於生命、世界等本質的問題的答案。從古至今,已經有許許多多的哲學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然而還沒有出現能夠說服全人類的一種理論,因此也需要無數的後繼者給出自己的答案。而相反於觀念里的高深莫測,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去研究哲學。也許我們並不能人人都成為哲學家,但是我們都可以成為哲學的思考者,去尋找自己的生存的意義。

其實每一位、每一種在各個時代叱詫風雲的哲學思想和哲學家都是由「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世上是否有上帝和靈魂?」等等看似無法解答的問題展開的。如何解答這些問題呢?,書中提供了一些線索:「只需用自己的常識」「要站在兔毛的頂端」「用兒童的眼光來探究世界,也就是不要被世事所痳痺,仔細地觀察周邊的世界,有勇氣發表自己的思想。那我們如何不能結合自己在書中所學與生活中所見所聞來創造 「自己的哲學呢」?

雖然人們對歷史上各種哲學流派褒貶不一,但那些哲學家確實應當受人尊敬,他們是如此勇敢而執著地探尋著真理與實踐的奧秘。哲學的世界亦夢亦幻,它像一個個不可思議的神話卻又源於我們身邊一切普通的事物。

然而我們現在可以清楚地知道風霜雨雪的成因,我們還知道蘋果為什麼會落到地上,火箭為什麼能飛上月球。這一切,都要感謝那些沒有丟棄好奇心、或再次點燃好奇心的人。這些人仿佛不認識這個世界,不相信這個世界,不承認這個世界。他們懷疑,他們思考,他們改造。於是有了孔孟的仁義,老莊的逍遙;於是有了柏拉圖的理想國,哥白尼的日心說;於是有了浪漫主義的反諷,於是有了經驗主義的體驗;於是有了笛卡爾的二元論,於是有了馬克思的資本論。自古以來多少先人嘗試了無數方法想爬到兔毛頂端,又有多少今人依然作著不懈努力。而我們,這些習慣了安逸,習慣了一位接受事實的人們,難道不該為自己的痳木和怠惰感到羞愧嗎?難道不該幡然醒悟,奮起直追嗎?

知識可以積累,技藝可以傳承,但人生的經歷,理性的感悟卻只能從零開始慢慢體會。上地對待古今的哲學家是公平的,都給了他們一生的時間去獨立思考。這也許就是哲學發展了幾千年卻依然連最初的問題也沒有答案的原因吧。所以我們不必懷著對哲學敬而遠之的態度,只要好奇,只要思考,就離真理更近了一步。哲學家們知道的並不比我們多,但他們好奇的東西比我們多,他們思考的東西比我們多,所以他們看穿了事物的表面而抓住了其內在聯繫。這好奇的能力,這思考的能力,上帝也曾給了我們啊。

「也許我們也是星塵」結尾時的比喻一位沒有帶著隱隱的神秘感,我們在這宇宙間只是曇花一現般的一瞬星光而宇宙仍在不停的運轉著,輪迴著。它會如何呢?這我們我從知曉,世界如此之大,還有無數個秘團我不曾揭開,還有無數個空間我不曾體驗。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不停地探索著。放飛哲思,傾聽它們振翅翱翔的聲音……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二)

今日終於讀完了蘇菲的世界。人有選擇的自由,可以能動地作用於社會。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是唯物論者,但又相信社會與自然一體,會生長,是一元論者。有時能體會到物神合一的境界的。確實,人只是廣袤的世界裡的一粒灰,認識事物有不實之處,如康德所說,戴著有色眼鏡,受到種種限制。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裡,運用理智去分析,每件事都有它的必然性。對生活不僅是美感的體驗,如祁克果所說, 要進入到道德階段,堅持按正確的去做。但不想進入宗教階段。誠然,有時天人合一的感覺就像是宗教。

《蘇菲的世界》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斯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評論家認為,對於那些從未讀過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此書是最為合適的入門書,而對於那些以往讀過一些哲學而已忘得一乾二淨的人士,也可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秘的信。她從這封寫著「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同時達·文西的繪畫和莎士比亞的戲劇也包括其中。

這本《蘇菲的世界》可謂是現代版的《愛麗絲夢遊記》,它引領我在一個新奇而古老的世界裡漫遊……其實在大千世界裡,我們每個人都是漫遊者,而哲學正是我們探路的一支火炬。它不示意你走向某一特定的方向,而是讓你用心靈的眼睛去尋覓;它不限定你思考某一固有的現象,而是讓你用自己思想的腳步去探察……

生活中,不能說人人都是哲學家。但我覺得,至少人人都有點哲學頭腦——一種好奇的探求願望,一種不棄的思考精神……

在生活中探索新聞,在學習中探索知識。就像蘇菲在神秘導師創造的神奇世界裡探索世界謎團。或許這種對於好奇的探索精神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而正是這種天性促使人們一往無前,正是這種精神使人們不斷發現和創造。人類善於思考的能力真的很重要。如果不會思考,那麼蘇菲能在神秘世界裡解開一個個謎團而受益匪淺嗎?如果不會思考,那麼我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個個難題而興奮不已嗎?如果不會思考,那麼人們能在各方面得到進步因而加快發展嗎?

蘇菲在書中反覆問自己:我是誰?我為何在這裡?我認為,人類在探索和思考過程中所得到的快樂和收穫是最有價值和意義的。我想,蘇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裡的經歷和感悟證明了:我探,我思,故我在。

《蘇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讚嘆、對人生意義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為每一個人的成長--使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進入覺悟之境,掛起了一盞盞明亮的桅燈……

"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是《蘇菲的世界》一書的副標題,頗能點明該書的要點。這是一本小說,但也是一本有系統的涵蓋各哲學思潮的速食大雜燴。隨著小說人物在哲學傳統中尋求謎團的解答,讀者也跟著溫習了一遍西方哲學史。

《蘇菲的世界》不論就內容,或就其受歡迎程度來看,都是極吸引人的一本書。()這本書的成功,顯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指標,就是社會大眾渴望知識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說里,塞進整部西方哲學史,對追求速度的這一代而言,本身就極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識的流行趨勢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覺察到當今教育上的缺失,我們的教育並未提供有關人生和其意義的必要知識,而這些答案正隱藏在哲學的奧秘里。現在,我們有機會一一來巡視,到底這些飽學之士,教了我們些什麼。

它是一本捍衛哲學的書,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看法"。這本書不是在探討哲學上的某一特別思潮或歷史,而是嘗試對每一派別做概論式的介紹,並說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說是一本集"學術界一般看法的摘要錄"。因此,這本書表達了當今知識分子的立場。

假如《蘇菲的世界》代表著主流知識分子的哲學觀點,它所表達的也極引人注目。這本書對真實的哲學給予極崇高的評價: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評論;去除偏見、迷信和慣例;不做倉促和輕率的判斷,一意追求真理、知識、美善和道德。

坦白說,這正是世間為何要有哲學家的原因。我們需要哲學家,不是因為他們可以為我們選拔選美皇后或告訴我們今天蕃茄的最低價。哲學家們總是試圖避開這類沒有永恆價值的熱門話題,而努力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真"、永遠"美"、永遠"善"的事物上。

在這本書裡,其實真正感興趣的哲學,不在邏輯學、數學或語言學,當故事重心轉移到馬克思、弗洛伊德、達爾文和宇宙論時,摩爾、羅素等人,根本連提都不提。有些話題,即使和哲學沒什麼關係,卻一再出現,很明顯,這是一本在政治立場上十分討好的書。一切當代時髦辭彙全部被囊括:生態學、女性主義、寬容、東方宗教、比較宗教、聯合國和新世界秩序等。這樣的寫法,或許是為了使哲學議題不和時代脫節,或許是為了涵蓋更廣大的讀者群,不過,留給讀者的印象是這些議題似乎才是作者真正關心的。

因此,這不是"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而是一個當代擁護自然的人文主義者對哲學根源所做的選擇性的探討。在小說結尾,科學被認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義雖然教義不明確,卻絕對是人類的最佳選擇。這本書引導讀者獲至這樣的結論,但事實上並未提供理由。它給予讀者的印象只是這是歷代智慧累積的結果;當然,不同的歷史將會導致不同的結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