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時間簡史讀後感

時間簡史讀後感(一)

宇宙從何而來,他又向何處去,宇宙有一個開端嗎,如果有的話,在此之前發生了什麼,時間的本質是什麼,他會達到一個終點嗎,我們能在時間中返回過去嗎?在第一章的結尾,霍金提出了這些問題,一如艾伯特向蘇菲提出的問題,「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哲學中最本源的問題促使蘇菲開始思考,並在艾伯特的引導下開始了一次奇妙的哲學旅程,是時間簡史的開篇,霍金也向我們拋出了宇宙學的基礎問題,而後帶領我們進行一次《星際迷航》

本書開篇作者明確告訴你,摒棄你思維中所有關於經典力學的規則,忘記引力是力,三維空間,絕對時間,因為「我們憑什麼自以為了解的更好呢,暫時忘記你所知道的——或者你認為你所知道的關於空間的知識。」不存有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騰空你的大腦,他現在是一張白紙,而後根據作者的闡述,在白紙上塗鴉。

在前五章,作者系統闡述了牛頓力學和狹義相對論,因為經典力學不僅是現代物理學也是現代天文學的開端,至此「我們不僅放棄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思想而且以科學理論相對證明了放棄這一思想的準確性,且不僅於此,我們甚至以為我們的太陽,也許我們的太陽系在宇宙中都不占有獨特的地位,世界觀的這一改變象徵著人類思想的深刻轉變,這也是我們現代科學對宇宙立即的開端;而相對論迫使我們從根本上改變時間和空間的觀念,我們必須接受,時間不可能和空間分離而獨立存在,而是和他結合,形成一個叫時空的客體;而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更是將引力解釋為四維空間的曲率,這一天才的構想,徹底顛覆了我們以往的宇宙觀。

第六章的標題為「彎曲空間」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有一個革命的構想:引力不同於其他力,他不是力,只不過是時空並不平坦這一事實的結果。在四維中,時空本應是一個平面,但應時空中的質量和重量分布不同,造成了時空的塌陷,就像一塊被拉平了得有彈力的布,太陽是一塊放在布上的小石頭,石頭讓周圍的布塌陷,形成一個近乎漏洞狀,本是沿直線運動的光在經過這個彎曲的空間是應距離的拉長便顯得慢些,同時,以光速為基準的物體運動速度便相對提高(當然提高的量極其微小)所以,相對論的另一個預言是,在諸如地球這樣的大質量物體附加,時間流逝的應該較慢些。在相對論中不存在絕對的時間,相反,每一個物體都有其自身的個人時間測度,這個測度以他在何處以及如何運動而定。

至於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時間和空間,在本章末,霍金說:現在時間和空間是動力量,當一個物體運動時,或者一個力作用時,他影響空間和時間的曲率,而時空結構反過來也影響物體運動和力作用的方式,時間和空間不僅影響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而且受候著影響、

第七章開始講訴我們的宇宙,物理學家們因觀測到星系紅移而得出宇宙正在膨脹的結論,而且膨脹正在加速,宇宙學家將這比喻成一個不斷被吹張的氣球,那麼在宇宙沒被吹漲之前是什麼呢,霍金解釋說,事實上,在宇宙中我們觀徹到的物質總量的情形下,因愛因斯坦方程得出的所有解中,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在過去的某一時刻(大約137億年以前)相鄰星系間的距離必須為零,換言之,整個宇宙被解壓在零尺度的單個的一個點,就像一個半徑為零的球,那時,宇宙的密度和時刻曲率都無限大,他是我們;稱之為大爆炸的時刻,大爆炸後的宇宙經過最初的暴漲後應額外的引力膨脹慢了下來,但實際今日,膨脹扔在繼續。而直到了宇宙的起源和現狀,人們便想推測宇宙的未來,天文學家給出了兩種可能,一,大解體,當膨脹到星系間的距離達到引力無能為力時,宇宙便炸散開來。二,大坍縮,即引力夠大,宇宙最終坍塌回歸到一個點即奇點,一如黑洞。

第九章闡述了量子引力,這是一個全新的理論,因為由於當今科學家按照兩個基本的部分理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來描述宇宙,而且不幸的是,人們知道這兩個理論不能相互協調,他們不可能都正確,因而當今物理學的一個主要抱負,便是一個能講兩者結合在一起的新理論——量子引力論。又因為相對論對奇點無能為力,但迄今為止因周邊引力場的微弱,所有的實驗都支持他,他大體是正確的但又瑕疵,而在宇宙的早期,當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背壓縮成非常小得體積時,引力場變得非常強大,在如此強大的引力場時,量子理論有重要效應,故而,為找到一個統一的理論將二者結合成量子引力論是必要的,但又意思的是,量子引力論有一種和宇宙大爆炸截然不同的宇宙起源的可能,即時空是沒有邊界的,那麼宇宙會是完全自給自足的,沒有開端和結束,不被創造和消滅,他只是存在。

此外,霍金在本書中還解說了時間旅行的問題,關於時間旅行最具科學原理的方式有兩種,一,超光速旅行,但根據現有條件,我們可以把粒子加速到光速的99.99%,但無論注入多大的功率,也不可能把他們加速到超過光速壁壘,所以,目前為止,此路不通。二,蟲洞旅行,即把時空曲捲起來,把幾乎平坦的相隔遙遠的區域連線起來,而如果一個先進的文明可能使蟲洞維持開放,那麼他們需要負能量密度的物質,而根據量子理論,允許某一些地方的能量密度為負,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不但時空可以被曲翹,而且能被曲翹成允許時間旅行的樣子。

所以,但就理論,時間旅行完全有可能,但,只是理論。

書中還首次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比如暗物質,暗能量,超弦等等。

在書的最後,霍金說:如果我們確實發現了一個完備的理論,在廣泛的原理上,他應該及時讓所以人理解,而不僅僅讓幾個科學家理解,那時我們所有得人,包括哲學家,科學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參與和討論我們和宇宙為什麼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對此找到了答案,那將是人類理性的終極勝利——因為那時我們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這當然是一個令人激動的願望,但於我,到真心希望那一天晚些再晚些到來——但要趕在太陽變成紅巨星吞噬地球前就好,人類天性有求知慾和好勝心,正如書中有一句話:人們總是不滿足於把事物視作互不相關和神秘莫測的,我們渴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不斷超越自我是人類社會得以發展的原動力,正是應對周邊事物的未知,不解,推動了人類不斷探索進步,惑而習,習而思,思而知,知而行,行而進步發展,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這是社會的基礎。

《世界簡史》是一本於生存無用的書,一如哲學,但人活一世,從根本上面對兩個問題,一,生存,得活下來,二,要回答生命價值的問題,讓心有個安處,而這本書的價值即在於啟迪人的思維,震顫人的靈魂,子曰:四十而不惑,這要求苛刻,甚至不可能達到,但人可以讓自己少惑,多知,知愈多,便愈是獨立的人,從獸到人,需要建立自我意識,從人到神,需要消融自我意識,而知便是建立自我意識的根本,不論人只滿足於七情六慾的感應法門,亦想達到無我相,我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究竟法門,建立獨立的自我意識,都是必經階段。

時間簡史讀後感(二)

第一次讀這本聞名遐邇的書時大一上學期,終於可以有機會讀了。其實之前一直都聽別人說起過,只是就是沒有下定決心去找來看。很慶幸自己是個大學生,可以光明正大地泡圖書館。

這本書最著名的似乎就是有關黑洞的研究了,的確,這本書講得十分精彩,但是和黑洞相關聯的還有宇宙的起源和終結之謎,以及這個世界的物質組成,林林總總,加上很多奇怪的新而複雜的科學名詞,薄薄的一本書我得要重重複復地摸索,呵呵,對比起霍金廣闊無垠的思想,用摸索這詞似乎是太抬舉我了。現在想來,有關黑洞的言論我已經記不大清楚了,但是,從觀察星體和複雜的計算中得出宇宙的終極之謎真是讓人嘆為觀止,這感覺就像看一潭湖水便知人間世事一樣,觀滄海之一粟而知天下事,由小見大也條一個尋找真理的道路。

正反物質在高中的時候曾經讓我很感興趣,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個著名的猜想:某天,當你看到另一個反物質的你向你走來的時候,千萬不要握手,否則你倆將會相互湮滅,化作一剎耀眼的光芒,永遠消失。原來科學也可以如此地浪漫,如此地帶有詩意。

最激動人心的該是穿越時光的部分了,從小就天真地問究竟是否可以穿越到未來,帶回些什麼新奇有趣的東西,逐漸長大了就開始想要回到過去了,尤其是聽說的恢弘歷史事件多了,種種兒女情長,讓過去的殘留隱現動人心魄的魅力。他說,時光穿越的突破口該是縮成很小很小,以至於幾乎不可能把它找出來,但是未來的事情,誰知道呢?或許真讓人類給找著了。正如從現代人的角度看,古人猿是多麼的愚蠢一樣,將來我們的智力是註定被蔑視的。

你現在看到的星光只不過是屬於遙遠星體的過去罷了。我這麼一個人,在偌大的宇宙中,生命倏忽一瞬,要怎麼尋找屬於我的價值呢?

時間簡史讀後感(三)

第一次想去了解時空是在看過美國科幻電視劇《星際之門》之後。與許多其他科幻劇不同的是,無論故事中發生了什麼偏離常識的事件,其中的科學家們都能以實際存在的理論去解釋它們。而它最大的賣點便是在本劇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星際之門」了。以現在的理論去描述,星際之門其實是蟲洞通道的連線口,能在近乎瞬間的情況下把進入的物體移動到數十數千甚至數百萬光年之遠的地方。這不能不讓人聯想到魔幻電影中的瞬移魔法。當然,在《星際之門》中那個不承認魔法的世界,所有的新奇裝備、離奇現象全都包含了科學理論。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那些裝備雖然在理論上非常可行,但要真正實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無論是誰,只要看過《星際之門》,多半都會對時空產生興趣吧。

不僅出於對作者的敬意,更出於作者的專業領域,我選擇了《時間簡史》。只是才剛讀沒幾頁就發現,以前自己所了解的時空知識與書中述說的相比,連毛皮都不如。作為一門即古老又年輕的科學,宇宙學是科學家們解答時空的過去與未來的最佳途徑。作為宇宙中的高級生物(應該是),人類一代代不懈地去探求著存在與生存的意義。但是,人類思想上的進化卻充滿了艱苦與緩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的演化就花了近2000年之久;在相對論出台之前,人們一直相信牛頓的經典定律是絕對真理。我們很容易被先入為主的思想束縛;總是喜歡把自己希望的答案代入還未解決的問題中。就連愛因斯坦也曾為了得到一個穩定的宇宙模型而把宇宙常數引進了自己的理論,然而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宇宙不會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

其實,書中有提到,宇宙學真正的開端是哈勃發現了紅移定律之後,並在接下來的數十年中得到飛速發展。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發明跨時代的里程碑。而這本書的主要目的除了介紹宇宙學知識外,更重要的是為找到能包容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兩大理論的統一理論鋪下道路。作者說過,兩個理論不可能都正確,因為它們互相矛盾,所以融合它們便是如今物理學界重要的使命。作者曾把其稱為「物理學的統一」。不過實際上,找到它的人們也無法證明它完全正確。如霍金所說,要證明一個理論的真,必須有無限個例子;而要證明一個理論的假,僅僅需要一個例子。我們永遠不清楚未來會發生什麼,因為通向它的路有無數條。用另一種話來說,就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真理,只有無數的相對真理。這個道理在「物質的不確定性」一章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此外,霍金在暢銷後又改編的《時間簡史》增釘版中加入了最迷人的「蟲洞與時間旅行」一章。作為科幻小說普遍運用的題材,時間旅行有著悠久的歷史。我不想在這兒重寫一遍它的執行原理,因為這很容易讓我惹上湊字數之嫌。在目前時間無法倒回的現實(宇宙塌縮暫且不論)中,要知道過去發生的事件只有運用時間機器。警察會十分愉快,因為他們不必花力氣去從「現在」中尋找犯罪證據。然而時間旅行卻面臨兩大觀點挑戰。起因便是「祖孫怪圈」:如果兒子回到過去父親沒生下自己前把父親殺死,兒子會怎樣?於是為了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引入了兩個觀點。一個是「歷史協調法」:既然父親已經生下了兒子,說明他在生兒子之前沒死,於是歷史便對「兒子殺父」作了協調,一定到時候發生了什麼阻止了兒子去殺死父親;還有一個便是著名的平行宇宙理論:兒子去殺父親,在穿越時空時造就了一個父親被殺的另一個現實。他自己時空中的父親沒有被殺。後者必須遵守的是,一個粒子經過依次測量後才會分裂產生一個平行宇宙。要解決這兩個觀點的衝突,我想必須先確認穿越時空算不算一次測量。就象霍金所說,現在對於什麼才算是對粒子的依次測量還不得而知。在那之前,人類還須解決蟲洞的構建問題。為了通過時間與空間,作為通道可的蟲洞是必須的。然而以現在的人類技術,要建立一個蟲洞太困難了。不過也可能象《星際之門》中那樣,人類已經偶然從外星文明獲得了這種技術而政府卻隱瞞此事……我還是不做評論為好。

《時間簡史》講授較多的,便是宇宙的起源和命運。()如今,大爆炸學說已經深入人心。但是為了不引起宗教爭端,物理學界並沒有反對上帝創造說。只是誕生出宇宙的那個奇點是怎樣產生的,將會是個永恆的迷(大概)。因為所有的定律在奇點失效,包括可遇見性。所以我們無法得知大爆炸前存在何人,那個何人也不會知道大爆炸之後會是如何。霍金把它稱為量子效應。

關於宇宙的未來,宇宙學界也給出了兩種解釋。我想它們與向天空拋球是一樣的。如果球的速度小於地球的逃逸速度,就會因重力而墜落;反之,如果球的速度大於地球的逃逸速度,就會脫離重力而飛向太空。宇宙也是如此。眾所周知,宇宙是在膨脹的。如果它的膨脹速度大於萬有引力的逃逸速度,就會無限制地膨脹下去;如果它的膨脹速度小於萬有引力的逃逸速度,膨脹就會越來越慢最終停止並發生收縮。人類無法阻止宇宙收縮帶來的毀滅。然而現在宇宙中充滿了暗物質和彎曲的時空,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準確測量出宇宙膨脹的速度,也就不知道它是否會收縮。我們走的可能是一條無法得知終點的路。有人說,上帝創造了宇宙,並讓它按照一定的定律運行,然而定律卻沒有讓我們看到宇宙開始奇點的形成,它仍然需要上帝卷緊發條、啟動它,只要它有一個開端,我們就可以構想一個上帝。也有人認為,宇宙是完全自給自足的,沒有中心也沒有邊界,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它只是一直存在在那……

宇宙的起源與命運、時與空、黑洞與奇點、時間與蟲洞……《時間簡史》帶給我們的,是一個充滿著神氣色彩的世界。我們從何而來,又往何而去?宇宙的未解之迷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不知道上帝為什麼沒有讓我們生下來就獲得無窮的知識。也許,靠自己去學習,才回獲得真正的快樂。

因為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子的,所以才要努力;因為過去已經定格,所以不要去惦記。雖然可能上帝創造了大家的宇宙,但我們自己的宇宙,要我們自己去創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