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叩問課堂讀後感

叩問課堂讀後感(一)

《叩問課堂》這本書,我覺得很多話說到了我們一線教師的心裡,所以決定:一定好好地讀讀這本書。仔細、認真地閱讀了《叩問課堂》的一些篇章,心情也不斷地變化:淺淺地一看,心情激動;仔細品味又一陣汗顏;認真反思,又有一種無奈的感覺。

周老師在自序中說如果遠離課堂,似乎就無法暢談教育;如果置身課堂,卻又無法直面教育。那么處於一線教師的我們,是把自己置身課堂,還是讓自己遠離課堂呢?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但在真實的課堂中,我們教師往往搶占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於是乎課堂變成了以教師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教得累,學生學的辛苦。教師付出多,而學生未必領情。這樣的課堂對誰更重要呢?教師要完成教的任務,學生未必能完成學的任務。

當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時,我們未必尊重了教學規律,也未必考慮了學生的認知水平,或者說忽視了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當我們埋怨學生笨的時候,其實我們並沒有去研究學生的內心世界,不是因為學生笨,而是因為學生根本沒有參與課堂。最近在部分學生身上做了試驗,我吃驚的發現,那些所謂的差學生,當我不斷給他機會,讓他展示自己的時候,他的表現竟會如此出色。但是長期游離課堂之外的他們,這需要教師足夠的耐心才行。

當我們能夠這樣去做、這樣去想的時候,就說明我們能夠理智地思考課堂教學中的問題了,我們何苦束縛於課堂之中,為何不嘗試走出課堂之外,看看課堂之外的精彩呢?

“愛”永遠是我們生命中的主題,愛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我在看周老師書的時候,我也在想,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有愛就一定有教育嗎?問題是這樣的愛於學生而言,有沒有意義,沒有意義的愛,讓學生無法感知的愛,又如何演生教育。

教師的愛是泛愛,教師要愛所有的學生,特別是所謂的“問題學生”,當我們的愛能夠潤物細無聲地傳達給學生內心世界時,並因此能夠產生共鳴時,教育也就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反之我們對學生的愛無法與學生產生共鳴,又如何有教育的作用。也許我們會由愛生恨。

“愛”讓課堂教學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愛讓心與心靠得更近,愛讓師生關係更融洽,愛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和諧。教師的愛使教師對學生、對課堂、對教育更投入,而學生的愛才能真正讓課堂永葆青春活力。

這樣看來,課堂教學對誰更重要呢?我想,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很重要。對教師而言,教師在課外的所有投入,都在課堂教學上得以體現,教師的人生價值在這裡升華,教師的人格魅力在這裡得以體現,教師的教學技藝在這裡充分展示,當我們能夠以愉悅的心情結束課堂的時候,當我們能夠微笑著走出教室的時候,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是成功的。

對學生而言,課堂是自我表現的舞台,課堂是自己解決疑問的地方,課堂是交換意見的地方,課堂更是求知的地方,當教師能夠引領自己在知識的殿堂里遨遊,當自己的智慧能夠最大限度發揮的時候,學生是快樂的。這樣的課堂教學對學生能不重要嗎?

可是,課堂教學對我好象永遠都是一個謎,我只有不斷走進課堂,研究課堂,不斷去發現問題,直面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同時,我又不得不作為一個旁觀者,去審視課堂,思考課堂,方能揭開課堂教學的謎底。儘管如此,面對課堂教學,我想我永遠都是一個學習者。

總之,這本書,耐人尋味,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開高效課堂教學之門的金鑰匙。這本書,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行動上必然給每一位教師帶來深刻的震撼和洗禮。

叩問課堂讀後感(二)

讀了周彬教授的叩問課堂,文章處處引人思考,直言不諱解讀了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現象,令人深思。本書倡導了廣大教師莫把課堂當成作秀和審視了學生為什麼不願意讀書,從而提出可實行的辦法,讓學生走出迷境。交給教師課堂中的進退的辦法,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耐人尋味的案例小故事,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是教育工作的一盞啟明燈。

課堂是什麼?這個最近簡單的問題是《叩問課堂》直擊的主題。到底是教師表演的場所還是學生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剛剛參加工作時,在教學中總是要按照著事先備好的課按部就班的教學生,總認為把預設好了的內容教會學生,這就算是一堂比較成功的課。在課堂上,我成為了主角兒,自導自演。學生的思維被我束縛,積極性慢慢減退。當學生提出質疑或者疑問的時候,總不能第一時間給學生最好的解答。更不用說抓住生成性的問題,進行引導。既然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場所,那應該怎樣表演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課堂不是訓練學生的場所,那怎樣在有效的40分鐘內讓學生都有所收穫,能力都有所提高,如果只是單純的對學生進行引領,能將知識學習紮實?這種種的問題一直伴著我,在矛盾和反思中一直迫切想知道答案。本書直面抨擊了,課堂重要的地位,對全盤否定了傳統教育,帶有西化味道教育觀點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倡導讓每位老師跳出課堂看課堂,讓我們離課堂遠一點,消除對課堂已經充溢的感陸,反對華麗,講求樸素務實;不論傳統現代,講求實事求是。從而讓我明白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實際,創設必要的情境,給學生提供課內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實踐體驗,使他們在活動中感悟道理,體驗情感,規範行為。

在平日的學習生活中,我們總是不自覺的給學生貼標籤,他是學習好的孩子,還有一些直接被歸為差的學生的行列。《叩問課堂》一章中提出:“好生與差生:只是教師的一種觀念。”當今社會,考試成績仍然占領著指揮棒的位置,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種統一而單一的傳統書面考試評價制度,抹殺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致使因材施教成為空話。教師在學生心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師對於學生的評價標準,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教師這種以“聽話”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的現象,這種情感上的偏好是教師無意識的表現出來的,但它的確存在。本書揭示了這種評價標準產生的危害,即影響學生創造力的發揮、束縛了學生質疑的精神、影響學生個性的形成。其實每一位學生都是想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讚美,而每一位孩子也都有自己的優勢。教師就需要有一雙智慧的眼睛去發現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循循善誘的對學生進行教導。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愛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基本需要,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教育無小事,教師無小節,教師要嚴於律己,言行一致,處處用道德規範要求自己。教師是學生最親近最尊重的人,教師往往成為學生最直接的榜樣。教師的崇高人格,就會像一絲絲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影響著學生的人格。

教師的勞苦功高是我們承認的,學生的勤奮苦讀也是我們理解的,可課堂教學中暴露出來的現實問題卻是不容忽視的。課程既要體現共同性,也要體現差異性。新課程從課程目標到教材內容都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允許學生髮展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

現代教育中教師所承擔的教育任務已由傳授知識型教育轉變為能力素質培養型教育。教師素質對學生有著決定性影響,只有德才兼備的教師,才能在學生心中樹立威信,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成長。

叩問課堂讀後感(三)

最近,我閱讀了周彬博士的另一本好書《叩問課堂》。淺淺地一看,心情激動;仔細品味又一陣汗顏;認真反思,又有一種無奈的感覺。看完之後,對周彬博士自序中的第一句話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果遠離課堂,似乎我們無法暢談教育;如果置身課堂,卻又無法直面教育。”

但話又說回來,我們是一線的教師,每天都必須“置身於課堂”,又怎能不“直面教育”!

“置身於課堂”,我們該如何去讓學生喜歡我們的課,喜歡我們所創設的課堂氛圍?或許我們該用博學多識、用旁徵博引去吸引學生;或許我們該用我們的慈愛去贏得學生對我們課堂的愛;或許我們用我們的知識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教學技巧去吸引學生?

“置身於課堂”,天天面對學生,一屆又一屆,時間久了,我們更習慣於隨意地講那些爛熟於心的教材內容,而對講台下的一茬又一茬學生熟視無睹。“舊調重彈”、“老調常彈”,必然讓人生厭,別人厭自然導致自己煩,怎么辦?或許我們該象學生那樣多補補課,充充電,不讓自己的教學資源枯竭?()或許我們應該象駕駛員,雖然技術一流,但只要一上路,面對高速路、山路、彎路、滑路,要有不同的應對方法,我們面對不同的學生也應有不同的方法的技巧、甚至教學的要求,可能的話,我們可以減慢“車速”,或許那樣學生會學得更愉快,車子開得更平穩,走過了泥濘,說不定師生齊心協力,教學的效果會驚人。

“置身於課堂”,我們面對的是幾十個學生,幾十雙求知的眼睛。從理論上講他們都想學好,我們也希望他們個個都很強,可現實並不是這樣的,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個樣,就有多少種思想,但我們的要求是:做得最好,爭得第一!於是望著幾十雙眼睛,我們的眼神是不一樣的、心態是不一樣的,對成績好的、成績差的、調皮搗蛋的……我們會用不同的眼神不同的心態去對待他們。他們也是聰明的,對於我們的所說所做,他們是心領神會的,他們在我們的眼神暗示下做著自己該做的事,做著我們“期望”的事……事後想起來,我們真的希望他們那樣嗎?不是的!看來是我們的要求出差錯了?或許,面對幾十個學生,我們應該讓他們“差異發展”;或許我們的要求應該是:只要你做得更好!那樣學生就會笑了,我們也會笑了。

“置身於課堂”,我們有很多的無奈:我們要進行大考、小考,去折磨學生也折磨我們自己;我們必須把“公開課”當作“作秀”,我們還不得不……由於社會的需要、由於功利的思想深入到學校這塊淨土,我們有許多的“不得不……”。

“置身於課堂”我們去《叩問課堂》,真的有許多疑問、許多問題難以直面,不過讀了《叩問課堂》,讓我看到了自己想說又說不出來的問題,想答又答不上的一些問題,更多的是讓我從這些問題中更深地思考我該怎么做,怎樣才能改變我自己。我想這應該是我最大的收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