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讀名著讀後感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嘆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真的為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

先來說說曹操這個人物帶給我的啟示。曹操一生都屬於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後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後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台了。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後來董承一伙人便刺殺曹操,可惜事敗了。後來陸續都有一些人刺殺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敗了,否則這位曹阿瞞也不會叱吒風雲了。曹操給我的啟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

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一生的行為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帶著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雲並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雲,幾次留他,後來終於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著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範。

所以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這才是成功之道。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說袁紹與曹操一戰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如果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麼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中的一些人物,也給我許多啟示。那些貪財,貪色的人,最終一定不會有好結果。董卓與呂布之所以會兵刃,還不是讓一個小女子貂嬋在中間挑撥離間,所以董卓便是敗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點好色,張繡投降後,曹操在營中尋樂,便找了張繡老婆來玩弄,後來張繡當然惱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虧命大,否則也被張繡結果了。

曹操修了銅雀台後,還要把東吳的「二喬」放於台上,於是便讓孔明用這點激了周瑜,讓周瑜決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敗。三國中還有一些賣主求榮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結果。與之相反的則是關羽了,他不貪財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萬萬讀者的敬佩。若不是因為他一點點的驕傲,以及劉封的見死不救,他也不會死得那麼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為人不能貪財色,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剛正不阿的人。

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成敗原因。就曾經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名著是經得起反覆閱讀,反覆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

讀名著讀後感(二)

毋庸置疑,清官者,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皆因人們擁戴清官、熱愛清官。黑臉的包龍圖,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始終是一片懲奷除惡的「大青天」。奷臣者,遭人唾罵,遺臭萬年,皆因人們憎恨奷臣、厭惡奷臣。殘害忠良的秦檜,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永遠是跪在岳飛墓前的(前些時候,看到網上傳言,秦檜在家鄉已站起來了,現在的社會價值取向真得讓人迷惘和心寒)。

劉鶚的《老殘遊記》中寫了二個清官,讀後,卻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第一個「清官」是玉賢。該人是因為「辦強盜辦的好」而「補曹州府」(見第三回)。他辦強盜究竟辦得怎麼樣好呢?書中寫道:「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遺的景象。」

在《資治通鑑》中有一個描寫李世民的故事,也說到「路不拾遺」。故事名稱是《上與群臣論止盜》,發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年代,經過是這樣的:

上(指李世民)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曬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貞觀之治」時代,李世民是否真得做到路不拾遺了,我們姑且不論。但是,李世民對「止盜」採用「疏」的方法,讓百姓富起來,「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李世民的觀點顯然是合乎情理的,只是聽起來太過於理想化而已。「窮人」是任何社會都希望消失的,又是任何社會都難以有效消失的。即便歷史發展到現在,經濟發達,物質豐富,「窮人」的故事卻仍然時有耳聞,此仍由於合理的貧富差距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所在。如果果真具備孔子所倡導「天下大同、天下歸一」,社會還能否發展,卻是真正的令人心存疑慮!我們所要做的是讓「窮人」成為「相對窮」,而不是「絕對窮」!

玉賢大人對於「止盜」採用卻是與李世民截然相反的方法,他用的是「堵」。他在「衙門口有十二架站籠,天天不得空」(見第五回),「未到一年,站籠站死兩千多人」(見第三回)。就曹州府這麼一個小地方,一年不到的時間,就被玉賢拿住並站死的所謂強盜有兩千多人。這麼一個地方哪裡來的這麼多強盜,全都是由於「他(指玉賢大人)隨便見著什麼人,只要不順他的眼,他就把他用站籠站死;或者說話說的不得法,犯到他手裡,也是一個死。」(見第五回)以至於老百姓非常怕他,大家如小心謹慎、噤若寒蟬,不敢有絲毫差錯。然而,即使這樣,還是有眾多的良民百姓被錯當作強盜而被怨站死。對此,老殘深有感慨,對曹州府百姓深為同情,他看到雪地中鳥兒無以覓食,「躲在屋檐下,也把頭縮著怕冷,其饑寒之狀殊覺可憫。」然而,他認為「這些鳥雀躍然凍餓,卻沒有人放槍傷害他……撐到明年開春,便快活不盡了。若象這曹州府的百姓呢,近幾年的年歲也就很不好,又有這們一個酷虐的父母官,動不動就捉了去當強盜,用站籠站殺,嚇得很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於饑寒之外,又多一層懼怕,豈不比這鳥雀還要苦嗎?(見第六回)」玉賢雖然做到了「路不拾遺」,在上級眼中能幹的,在百姓眼中卻是殘暴的。此人表面清廉,實則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酷吏,為了讓自己升官,竟然不顧百姓死活,不問青紅皂白,用百姓之血染紅自己官帽上的頂珠。老殘在客店的牆上寫下一首詩,對此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得失淪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闕暗,血染頂珠紅。處處鵂鶹雨,山山虎豹風。殺民如殺賊,太守是元戎。」

第二個「清官」是剛弼。此人不同於玉賢,玉賢是一心為升官,急於乾出一番政績來,以博取上級歡心,因此以殘酷治民,是一個實足的「酷吏」。而剛弼卻不為升官,以「清廉自命(見第十六回)」。此人清廉確也真得清廉,然而,此人卻是剛愎自用,卻又昏庸無能之輩。他審訊賈家十三條人命的巨案,由於賈家的親家魏家傭人急於想救出自己東家,就對剛弼進行巨額賄賂,剛弼憑此就主觀臆斷,判定魏氏父女是兇手,嚴刑逼供,鑄成駭人聽聞的冤獄。他的邏輯是「這魏家既無短處,為什麼肯花錢呢?卑職一生就沒有送過一個人錢。」(見第十八回)幸虧此案被老殘知曉,就寫信向撫台反映情況,撫台派出白太尊白子壽來主審此案,才讓魏家沉冤得雪,救了魏家父女之命,最終又救了賈家十三條人命(這十三人是被一種類似蒙汗藥之類的「千日醉」所害,通過雪得解藥「返魂香」而救活)。

對於剛弼這種所謂「清官」,白太尊有一段分析很是精闢,也很是一針見血:「清廉人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個脾氣不好,他總覺得天下都是小人,只有他一個人是君子。這個念頭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

對這些昏庸、殘暴之輩,老殘認為:「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則一府傷,撫一省則一省傷,宰天下則天下死!(見第六回)」在那樣的年代,能說出如此之話,實為不易,真可謂是震聾發饋之聲也!

《老殘遊記》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作者劉鶚學識淵博,在算學、醫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類拔萃的成就,因此,就小說內容而言,涉及各種自然科學範圍頗廣。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的文采也是相當不錯,特別是對山東濟南一帶的風情描寫,讓人印象深刻,過目不忘,讀後收穫頗豐。當然,劉鶚對於所謂「清官」的諷刺,悠悠以為,多少有些過了。清官畢竟是人人誦之,人人贊之。縱觀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之淵源歷史,清官不是多了,而是少之又少,恰如當代社會中的珍稀動物。劉鶚所寫的「清官」實非「清官」也,這些人充其量不過是沽名釣魚之輩而已。

讀名著讀後感(三)

對於美國暢銷書作家丹·布朗的了解,首先是由於閱讀了他的成名作《達·文西密碼》,這已是去年十一月間的事了。想想時間過得真快。當初一口氣將《達·文西密碼》讀完,並寫了一篇《讀後感》發在悠悠的部落格上。出於對的丹·布朗魔鬼般的創造手法的痴迷,在讀完《達·文西密碼》之後,我就毫不猶豫地又從書店裡買來他創作的第三部小說《騙局》。

所謂凡事難了。世間萬事萬物,總是不會處於人的完全掌控之下。一面,由於世界變化隨時而在;另一面,由於人性本就善變。「變」永遠是世界、是人生、是一切的主題。「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富傳奇色彩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也許就是基於認識到世界的大變,才在說出這句千古名言之後,放棄了對王位的繼承,將王位讓給了他的兄弟,而自己跑到女神阿爾迪美斯廟附近隱居起來。

自然,悠悠乃凡夫俗子,無王位可繼承之憂。然而,「變」同樣考驗著悠悠。就在悠悠準備手捧《騙局》,接受丹·布朗的再一次「欺騙」之際,女兒卻對悠悠隆重推薦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悠悠一向頗珍重女兒的偏好。於是乎,有這麼一段時間,日本作家的作品成了悠悠與女兒共同探討的話題——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等等。

《騙局》隨手一放之後,就這樣過了月、過了年。直到最近悠悠整理書櫥(每隔一段時間整理書櫥成了悠悠的任務,也是悠悠的興趣與享受)時,才讓《騙局》重現。拿著《騙局》,悠悠就像見到一位被疏遠的老友,愧疚之心油然而生。

丹·布朗是一個懸念大師,這一點悠悠在讀他的《達·文西密碼》時就得到充分體會。緊張的情節、曲折的故事,總是讓人不忍釋手,總好像有人在後面催促著你,總覺得你應該立馬讀完,否則別人就會拿走的那種緊迫感。讀《騙局》也同樣有這種感受。

《騙局》自然是敘述一場騙局。這是一場政治的騙局。

書的一開始一個地質學家就被三角洲部隊殺死在渺無人煙的北極。故事風雲突起,一下子吸引了讀者的眼球。隨著故事的推進,對迷底探求的渴望,讓讀者始終處於欲罷不能的心態之中……

三角洲部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美國國家偵察局,這些神秘的機構更讓故事顯得撲朔迷離、波譎雲詭。總統、總統候選人、局長、專家,這些人物間勾心鬥角、欺騙與被欺騙,陰謀與反陰謀,讓故事充滿靈與肉、善與惡的爭鬥。冰冷的北極、深邃的冰川、汪洋的大海,這樣的環境,使故事更充滿深不可測、神奇萬分。()故事層層推進、懸疑逐個解開,讀者的神經卻始終緊繃,大氣也不敢喘一口。正如小說所言:「最了不起的計畫往往可能被最細微的障礙所破壞」(見小說第121章),隨著細節的不斷展示,尤如手剝竹筍,故事的最終結局慢慢展現在讀者面前,此時,讀者才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快感。

《騙局》的成功,不但是作者敘述了一個充滿離奇、曲折誘人的故事,更在於作者塑造了一些個性鮮明的人物。

白宮情報聯絡官雷切爾、航天局局長勞倫斯·埃克斯特龍、美國總統扎克·赫尼、總統候選人塞奇威克·雷克斯頓議員,一個個人物栩栩如生、讓人過目不忘。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屬雷切爾的上司、國偵局局長威廉·皮克林,正是他所設計的這場騙局,就連總統、參議員、航天局局長等重要人物都成為被騙的對象。

不過,對於皮克林局長設計這個陰謀的動機,悠悠認為小說寫得過於草率,解釋也比較牽強。悠悠意為這是這部小說唯一的不足之處。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位朋友對此是否認同,悠悠也就未為可知了。

也許是生不逢時、命運不濟,小說《騙局》剛發表時並沒有引起廣泛關注,更別說是轟動效應了。《騙局》一書涉及的是政府機關和總統腐敗的問題,展示的是一系列美國政治黑幕,然而,當時美國人還沉靜在「9·11」事件所激起的無比愛國熱忱之中,此時《騙局》所涉及的內容,是顯得如此不合時宜。其受到冷落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然而,悠悠始終認為小說是如此的精彩,如此地讓人回味,如此地引人入深。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