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回憶是一種淡淡的痛讀後感

回憶是一種淡淡的痛讀後感(一)

當大雪覆蓋這片土地,久違的寒冷沁入心脾。一個人站在窗前看鋪白的世界,偶爾飄進的雪花在接近身體的那一刻消失不見,不經意的軟弱像刺扎進心裡。我的未來是否會像這可愛的精靈一觸即逝,你說我的未來有你,定會美麗如秋天的銀杏,柔軟卻堅若磐石。

家鄉第一次飄雪,你把我包成粽子狀放入被子,在我的耳邊輕輕的說外面有大蟲會咬寶寶。我嚇得蜷縮在被子裡枕著你的愛入眠。一夜,白了這個世界,也暖了我的心靈。清晨醒來看到窗外的白雪,光著腳丫子跳下床就往外跑,你把我拖回臥室,用眼神告訴我不穿鞋子別想出去。我盯著窗外在奔跑的哥哥,想要逃跑,你的眼神讓我乖乖縮回到床上,看著你為我穿好鞋子,認真的系好鞋帶。那時的你就像暖陽,讓我突然回到春天,忘記外面已是銀白的世界。

「去吧,和哥哥一起玩,等會兒我們堆雪人。」你說著給我穿好外衣,看著窗外輕輕拉我到門口。

第二天,雪融了,驕陽照射大地,雪人只剩下兩個眼珠,在一片的水漬里顯得那麼突兀。我放聲大哭說雪人不要寶寶了,你把我攬進懷裡,拍著我的背說明年它會回來的,會帶著它的寶寶回來的。

我的眼淚鼻涕和笑混合在一起,活像劇院的小丑。你為我擦去眼淚和鼻涕,看著遠方不再言語。

直到上大學我才知道原來你的童年裡也有雪仗的影子,只是情景依舊,人已非。

我冷的一陣哆嗦,在離你千里的地方。窗外依舊飄雪,寒冷一次又一次的撫摸我的皮膚,我多想你把我包成粽子放進被子,即使這個粽子已經長大。想念的你的懷抱,想念你溫暖。

回家,你已不再年輕。鬢角的白髮告訴我你已經不再是那個可以單手抱起我的媽媽,眼角的皺紋再也無法抹平,心裡的愛卻是滿滿的沒有縫隙。離去,你說送我,用那輛承載著二十年記憶的摩托,我一再的說不。你笑著嘆氣說這並不丟人。

你可知,你已年過半百,身體的發福預示著你年青不再。早晨的寒氣你已不能承受,路上的安全也是我最為擔心。我寧願你說我嫌棄你,我也不願你再為我受累。眼角的淚水只為你而流,因為愛的太過深切。

媽媽,我永遠記得你說過即使你作為乞丐,也會讓我吃飽穿暖。原諒女兒有時的不敬,你可知只有這樣我才能安心。

我只是換個方式愛你,只為你的安好。

回憶是一種淡淡的痛讀後感(二)

《回憶是一種淡淡的痛》其實是一本台灣作家的短文選集,文章大多數圍繞著「憶」這個主題,或是作家回憶自己的往事,或是回溯歷史的沉思,或是作家著筆故事主角的往昔,文風多清淡質樸,溫婉雋美,直扣心弦。

驀地,思憶起朋友黃大頭在兩年前曾經對我說過的一句話:「不要再活在過去了,向前走。」那是在我突逢那時人生最大的轉折與挫傷的當下,我每一日裡的流連舊地,尋找整理翻看舊照。終於,在我又一次將新尋到的舊時相片上傳到空間時,黃大頭忍不住了,在QQ上狠狠地訓斥了我——完全無視我是她半個師傅的身份,那樣的直言不諱,那樣的一針見血,醍醐灌頂也不過如此。

記得當時愣住了好久好久,回過神來時,已經走在東區灑滿落葉的街道上,直到眼淚不知不覺地滑落,方才在一處偏靜的草地上停下,嗤笑自己竟如失戀一般地留戀追憶一份自己絕然狠心放手的東西。

跟吳花果說我要珍藏過往,不再盲目留戀,勇敢邁步向前時,他竟不相信。問他為什麼,他說:「你這個人,要是『感性』和『理性』打架,『感性』一個小指頭就碾死『理性』。朋友都是十幾年的老友,戀愛不談個九年你都不打算跟我結婚,玩個無聊的網頁小遊戲都能上玩五六年,一份那麼辛苦的工作只因同事領導人好便堅持做上這麼多年。你能這麼輕易就完全放下過去嗎?」最後,他下結論:「你頂多活在當下的同時,心裡仍暗暗糾結於過往。」我雖然一臉黑線,卻不得不折服於他的結論,這個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莫過於他了——我也確實至今仍不時回想往事,暗自懊悔難過。

好吧,我承認,有些回憶縱使殘酷不堪,我仍無法徹底忘懷,時隔再久,依然刺痛我心。回憶,有時甜美如蜜,有時傷人如刀,我的不勇敢致使某些過往永遠有傷害我的能力。而這些雕刻於骨血的記憶,又如何能在血液里徹底消融呢?

回憶是一種淡淡的痛讀後感(三)

拿起這本書的原因很簡單,封面上有龍應台和蔣勛的名字。我以前看過蔣勛的《孤獨六講》,很不錯的一本書,印象頗好;龍應台就更不必說了,想當然的男人,事實上的女人,寫文上的戰士,少見的文筆犀利潑辣的作者。再加上心底那一點點文藝青年的因素作祟,直接導致我開卷開啟了尋找龍、蔣二人文章的艱難之旅。

抱著極大期望的結果總難免失望,翻完全書也不過就看到了龍應台在香港大學醫學院2011年畢業典禮上的一篇演講,《我們的村莊》,沒有想像中咄咄逼人的龍氏風格,反倒像個跟人促膝談心的大姐,或者是因為要跟離開學校的青年朋友告別的緣故吧。蔣勛的則乾脆就是一篇在我看來完全不知所云的《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可能跟個人經歷和理解力有關,並不是我所喜歡的風格,只當是長了次見識。

其他還有一些余光中、林青霞、張曉風等少數我所知曉的公眾人物的文章,全部選自港台報紙如《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等等,寫的也多是港台的人物風貌,畢竟和大陸還是有一些不同的,所以讀起來頗是有些費力。把這本書拿起來附庸風雅是好的,但要達到深入理解、無障礙閱讀的程度,我估摸著自己還得再多經歷些年歲。

不過就算是兩岸三地,「十里不同村,百里不同俗」,但源自於同一民族的血脈總是無法割捨的,很多感情都是相同的,並不會因為語言表達的不同而被阻隔。比如書中寫對山水的讚頌(《黃山詫異》),寫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夢中的父親》),寫難忘的成長經歷(《大地震——一個小男孩的見證》),寫血濃於水的親情(《陪侄女一段》)等等。()看著看著也就滲入了那樣一種淡淡的憂傷氛圍中,特別是回憶最傷人,或沉溺於過往不能自拔,或走不出曾經留下的陰影,或是給逃避現實找一個藉口,也算是敏感文人另一種形式的傷春悲秋吧。

其實我並不喜歡這本書的名字,就像不喜歡編選者以龍應台、蔣勛的名字吊人胃口一樣,光看書名就讓人心情莫名低落。如果換一個名字的話或許效果會更好一點,畢竟全書並不都是講回憶的,還是有一些很好玩的篇章,像《我好土》、《熱臀記》、《美女與怪物》等,看到興起處也不由展顏一笑。

全書節選的那麼多篇文章里,我比較喜歡的是那篇《「不要臉的人」之告白》,因為就像另一個矯情的我的內心獨白,尤其是結尾處的那幾段,「我珍惜生命里所有剩餘的時光。如果不必讀稿,我只想專心創作。如果一時不想創作,那寶貴的閒暇時光我只想安靜地看書。我從不覺得孤獨等同於寂寞,亦不覺得一個人在家寂寞,因為每一本書裡都有生命,各種生命的臉在眼前移動,各種生命的言語迴響在身邊。」作者不上著名的社交平台「臉書(facebook)」,是謂「不要臉」,而獨獨鍾情於讀書,和書中眾多的生命相遇,和那麼多臉孔擦肩,從書中「看到行走,爬山,耕作,划船,擁抱,親吻;聽到交談,呼喚,唱歌,哭號……」

看到這篇的時候我才終於找到了能和作者心靈相通之處,同為讀書人,誰捨得下那麼多色彩鮮明的人物和普通人永遠無法企及的萬般經歷,每一本書都是有生命的,開卷畢竟有益,信哉斯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