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一)

這兩次的文章推薦都是拖到最後期限了,才想起來拜讀。但是談讀書裡的第一段就給了我當頭一棒,是我真的沒有時間,還是我沒有決心。有了決心,那麼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決心,那麼你就會把讀書當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決心,那麼你就能每天堅持了。現在終於知道我為什麼減不下肥來了,原來是我沒有下定要減肥的決心,也沒有拿出要減肥的魄力,更沒有做到所謂的堅持。

「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閒暇時可以寄託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原來平時老是覺得無聊的時候,漫無目的地看著網路的各種是是非非時,也可以把這種漫無目的轉變為自己的饒有興趣。人的心智空間是一定的,如果被你正常的嗜好占滿了,那麼你就不會被不良嗜好所影響。如果說我現在還不清楚自己所希望的正常嗜好是什麼,也不知道用什麼來打發自己的閒暇時間,那麼就用用心思考一下吧,或者追求自己所喜歡的東西。當然我們平時所能做到的便是如此,總是有各種大理想,大的抱負,但是捫心自問,這些都只是空口而談,真正能落到實處的又有哪些呢?可能這個問題又回歸到了其所說的決心問題上吧。

讀到一談讀書,覺得文字頗好理解,並且都會有上句話的解釋,這對於我這種頭腦簡單的人來說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而後讀到二談動,同樣的感覺,特別是談談笑笑,跑跑跳跳,多麼樸實的語言,沒有太多的裝飾,現在一談到好文章,便是文采較好,用字謹慎云云,其實對於我個人還是喜歡這種一說到底的文章,一遍讀過,便能明白作者的真正含義,不需要像散文那樣來回斟酌了,不過或許正是如此才顯示出了中國文字的精神吧。

雖然這十二封信我沒有完全讀完,但是我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慢慢讀得,雖然裡面有些章節感覺可能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也希望群里的朋友們能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地讀讀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們來完成某些任務,而只是希望你能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深處的句子足已。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二)

這十二封信首先是寫給我們的,寫給現世的青年。也給前世的先輩,後世的小輩。我向來不以別人的標準來衡量我的為人處世,相應的,也不輕易遵循別人的原則來影響我對待周遭一切的態度。說我頑固也好,執拗也罷,我在信中反覆游離,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被人牽制和引導的侷促,是意識到迷途知返而方向全無的糾結,是想要改變而難以改變的無奈。讓我陷入一場既想有所突破而又無藥可救的自我否定之中,別無選擇。寫下它們之前,我心情沉重,不知為何,情不由衷。這種不安加劇了我的浮躁,我急需尋找能讓自己沉得住氣,靜得下心的某些情愫,來讓我安穩,讓我安靜。十二封信,也帶給這個甚囂塵上的世界一些關於回歸安寧的啟迪。

書海里的安頓

倘若一個慵懶的午後,斑駁的樹影搖曳著零星的溫暖的陽光,一爐沉香屑裊裊燃起的時候,那一杯熱氣騰騰的茗茶便開始引你進入浩浩茫茫的書海,靈魂停歇之處,與古人神交,與今人同游,自是怡然。

總覺得孟實先生似那身披長袍,腦續長辮的滿清遺老,站在瘡痍滿目的金鑾殿堂給後世的青年娓娓道來那些滄桑過際輝煌不再的神明歷史,無限的悵惘,無窮的憂患,還摻雜著無邊的期冀,無盡的希望。我總在想,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標誌:第一封信未必是最為重要的最為核心的,但放在開頭,決定是有其存在的理由。朱先生是文人,是學者,不光是在冠以這樣的身份和名義之下才有此之舉,教育問題的根本從來都被國人擺在固定的高度奉如神明,談讀書,這是一個必經的切入點,也是現今階段攻克諸多教育流弊的準難點。當然,也是教育問題附屬之下永不過時的話題。在此,就勿需贅言。

先生在信中側重談及讀書興趣的培養,選擇性讀書的問題,並推薦了很多書目以供參閱。其實,之前有寫過一點關於這方面的心得體會,大概是從林語堂先生的文章里得到的一點啟發,在這裡有觸類旁通的妙處。所以,同而不論,便來說說我一點新的看法。

我並不特別關注讀書的精深的內在價值和顯性的外在效用,我比較在意的是讀書於人身心的調和。為什麼有那麼多樂意沉溺書中不願自拔的人?我記得賈平凹先生說過,好讀書就得受窮,好讀書還得傷身,好讀書沒當官的好命。好讀書不是好丈夫,好讀書沒有好人緣,讀書人性古鑽。照此看來,讀書真是爛事一樁,讀書人真是衰人一個。但是,我就看中一點,讀書,調和身心。這不是虛誇,例證之多如牛毛,古今中外,古往今來,在黨的,野黨的,未親聞,也耳聞。奔著讀書而去的,為著讀書而來的,生息不止。

讀書真真是好,在這個世界裡,你任意馳騁,隨意想像,恣意揮灑,肆意宣洩;在這裡,你看透偽善,看清虛假,看遍嘴臉,看懂人心。於是在這之後,紛紜複雜的大千世界,對你來說最佳的生活方式就是還原自我,冷暖自知。只是因為,你身處塵囂,心在物外。你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於喧囂塵世之中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

此刻領悟時,方解書中意。

願更多的人於書海中安頓,攜一份雅致,覓一份寧謐。

這是我豐富安靜中最璀璨的閃光點,是安靜的靈魂。

我想,這一定是孟實先生藏匿的夙願,未曾道明卻格外強烈。

女孩,你要沉得住氣奮鬥

對不起,請原諒我的冒昧。這個標題興許偏離中心太遠,實則不然。待我細細道來,請您慢慢聆聽。

「名譽校長」掀起的狂潮風行整個教育界,甚至跨越四海,縱橫五洲,在不大不小的地球村里越炒越火,越炒越熱。完全是以一副甚囂塵上的架勢拉開諸多大學之間的爭奪戰,兇猛異常,盛氣凌人,毫無餘地。而今,大學和人,就像櫥窗和商品。包裝再怎麼精美絕倫,光鮮靚麗,也只是抬高一下商品的外在水平,使人駐足觀望,望而卻步,步而不前。對於商品的內在價值當然不是於事無補,至少賺取了足夠的唬頭,吸引了更多的眼球,最終目的是要進納相應的報酬,且是多多益善。這就是名牌大學慣用的伎倆,也使得平庸大學盲目跟風。我當然不是一口咬定每所大學都如法炮製,但至少者作為一種越漸招搖過市的不良風氣,持總體上的否定態度毋庸置疑。那麼,一味的追求閃亮的外表,一味的競逐響亮的招牌,對於大學體質的深化和改革,對於教育教學質量的研究和探索,對於學生技能培養和人格塑造孰輕孰重的判別,對於學風的整頓和修繕又該何去何從?它們在那些不該去追逐的追逐當中只能退居幕後,排場式面子工程便明目張胆的大行其道。所以,在此種情況之下,莘莘學子還能有多少經得住類似於此的摧殘?這本身就是一種足夠慘絕人寰的酷刑,不亞於任何一場硝煙瀰漫的侵略,而且這竟然是一場自殺式自取滅亡式自我毀損。慢性毒藥,在解藥供給不斷的折磨中歸於消亡。

所以,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之下,我不想也沒有心思當機立斷的談及個人興趣與社會需要的衝突。因為在這個位置,我感到的是遺落的夢想都無處擱淺的深深絕望。一種被現實堵住生的路,被虛幻關上死的門,在清醒與虛幻的侷促空間裡痛苦掙扎,等待未知的救贖。

想要不沾染時下的習氣,侈談高遠而不注意把根基打得寬大穩固。這是先生的原話。語言的先鋒派和行動的保守派向來是中國人的普遍共性,言行一致,談何容易。不去適應環境就讓環境改變你,風潮席捲半個天下的時候,光靠一顆足夠堅定地內心來抵制未免太過強人所難。所以,怎麼樣才能在如此彌滿濃重金屬味道的空氣中呼吸,那是自己的抉擇。只要你有剝開陰霾的果敢,就有獲得新生的機遇。

給自己的心靈留一方淨土,只讓安靜來播種,收穫豐富的安靜。

所以,誘惑那麼多,每一個人,都要靜得下心,沉得住氣,奮鬥。

靜駐得失之間

沉默是一種境界,是一種面對厄運處驚不變的坦然和鎮定,是一種無所畏懼的寧靜和自信。留一份沉默給自己,生命自有獨特的美麗,屬於你的不會無緣無故失去,不屬於你的再強求也無無濟於事。為什麼要沉默?因為沉默是安靜最優雅的表達方式,也是最具說服力和殺傷力。

我們的一生,就是在得與失的無限循環當中度過的。得到了,我們還想得到更多;沒得到,我們在想如何得到;失去了,我們會想怎麼挽回;挽回了,我們又想還會失去。我們為塵世紛紜所羈絆,為名利之爭所疲累。為已經錯過的而懊悔不已,為現時擁有的而胸懷遺恨;為想做而不敢為之之事至今抱憾,為不得已而為之之事至今扼腕,在這個顛簸的社會裡,一切都充滿了變數,親情可以割斷,愛情可以背叛,誓言可以遺忘,我們又何必太過執著於永恆呢?

釋迦牟尼那棵普度眾生的菩提,庇佑了後世多少迷途的生靈,又繁衍出多少思悟以供後世來琢磨揣度。不是每一個人都懂得克制欲望的哲學,就算深諳其理也未必能逐一踐行。卓文君為愛敢於捨棄榮華富貴,張翰興起野味而棄官歸里,五柳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青蓮居士不鬚眉折腰向權貴,還有我最欣羨的王子酋興起而來,興盡而返的那份遵循內心的天然之美,實在是美至極致。他們,遺世獨立,在背負起沉重的嘲弄,迫害,壓抑,苦悶以及不解的同時,卻贏得了一個完整的自我,沒有什麼比這更踏實的。

跨一步是夢想的終結,退一步是現實的泥沼。此案與彼岸就在一念之間,需要用靜下來的一顆本心作舟來擺渡,於是有了天堂,烏托邦和桃花源。有了另一個世界的拯救,說這是一種超前也好,是一種逃避也罷,至少追逐新世界使人的精神得到了真正的寄託和歸屬,我們又何必苦苦糾纏於人世設定的層層欲網,還是自己給自己束縛永遠無法掙脫?因為這個世界真的很難找到靈魂的安頓,所以我們要選擇自己應該站立的姿態來拒絕痳木。

在慨嘆生活如此艱辛苦卓如此單調乏味如此膚淺無聊的時候,為什麼我們還要繼續走下去,而且是馬不停蹄的奔波,直至磨損至完全消失?就是因為人活著啊,是多麼無聊有多麼有意義,人世間啊,是多麼簡單又多麼複雜,只要看透這個道理,我們看問題,辦事情,心胸就不要那麼窄,目光就不要那麼短,得失就不要那麼計較,不要為蠅頭小利去勾心鬥角,不要為一時榮辱而狂妄和消沉,人既然像螞蟻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遵循本心,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所以現在,你還認不認同一顆安靜的心可以俘獲任何世間的一切呢?孟實先生,這一定是你在信中一條貫穿的主線,你一定也希望我們還有後來的他們都擁有這樣的一顆心,去從容面對生活,學習,事業,社會這些我們正在接觸和即將來臨的一切。最後,但願那些點點滴滴儲存起來的豐富的安靜,無論是書海里的安頓,審美時的寧謐,得失之間的取捨,動靜之間的轉換,創造力的生生不息,想像力的源源不斷,世界的美好在豐富的安靜之中會更好。

安靜之中,別有洞天。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三)

昨天,因為要到校本部參加幾個活動,而且活動時間安排的特別分散,所以早早就決定在那裡呆上一整天不回校區。早晨天剛剛亮,睜眼便是淅淅瀝瀝的小雨,雨點雖然不大,但是刮個不停的秋風把人整的夠嗆。這更加堅定了我之前的決定:妹的絕對不能在周末還傻逼呵呵的捧本四級單詞書死去活來的背,得抽出點時間來看看「閒書」了。說是抽出點時間來看閒書,其實一天的時間下來基本上只幹了三件事:早晨的體檢、中午到天津電視台充當民眾演員和晚上聽關於黨團知識的講座。雖然這些事看起來是一些瑣碎的小事,但是帶給我的感觸和收穫特別的多。至於這些收穫和感觸究竟是什麼我就不在這裡說了,因為我發現我囉嗦了這麼一大段的話,還是沒有寫到關於朱光潛先生《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的半個字。

先生的幾篇小文被我用零零散散的一個多小時給看完了。看完之後,我由衷的感受到了久違的一種內心的安頓,這種感受最近一次出現是在我高考之後讀周國平散文的時候才出現的。我不像一些才人一般,能夠在拜讀過先生的作品後,論古述今、引章摘句、洋洋灑灑的寫下上萬字的溢美之詞。但是我想盡我最大的努力描繪一下我拜讀過先生作品後的感受,一則為了和朋友們一同分享我的感受,一則為了能夠再次品味一番內心久違的安頓。

在第一封信中,先生便向我們提出了關於讀書的問題。他認為當時的(當然,這也同樣適用於現在的青年)青年在讀書時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總是抱著非本專業的書不讀的態度;第二,以為時常讀課程規定的書便是一種讀書習慣;第三,過分盲目的相信「青年必讀書目」的謊話。在先生看來,讀書至關重要的是興趣,青年人讀什麼書應依賴青年人自己的興趣選擇,而非盲目聽信「青年必讀書目」的誤導,這一則是因為人只有對自我感興趣的事物才會有深入下去的傾向,一則是因為不同行業、不同興趣的推薦書目的人所推薦的書目大相逕庭。此外,先生還建議青年人每天抽出一點兒空閒時間讀書,特別是讀非本專業的書籍,這樣的做法有助於培養青年人讀書的習慣,因為這種習慣在人到中年的時候是十分難以培養出來的。讀書的習慣,一經培養出來,對人是十分有益的,它不僅能夠幫助人開闊自己的眼見,拉近在世之人與業已辭世之人的距離,而且還能夠使我們養成潛心靜氣、平穩踏實的心性。先生在第一封信中就向青年朋友提出讀書的問題,可見先生對我們良苦的用心以及讀書對於青年人人生髮展的重要性。

在談完關於讀書的問題後,先生緊接著在第二封和第三封信中談到了動與靜。所謂動,就是盡性,再說通俗一點就是放縱自我,從而使自我感到原始的滿足。當然了,這种放縱必須是於己於他人都無害的。陶淵明在辭官歸隱、常住草堂後,開始每天早晨把屋內的磚頭搬到屋外,晚上的時候又把磚頭搬回屋內。或許有人聽完這樣看似傻X的行為後要開始議論了:這不是腦子有病嗎?搬來搬去什麼也沒有改變。其實,如果我們仔細的想一想,就會發現並不是什麼也沒有改變。雖然磚頭依舊是在屋內與屋外間移動,但是陶淵明本人達到了「動」的效果。終日下來,可以說這位老人從中獲得了不少原始發自內心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外部的物質的增益無法帶來的。青年在尋找「動」的樂趣的同時,還不應當忘記「靜」的享受。所謂靜,是指一個人的感受力。看看從古到今的一些詩人作家,他們的感受力都是超乎常人的,也正因此,他們才能從一些在常人看來稀疏平常的事物中找到樂趣。正如一句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平平的一汪活水,便可在詩人的筆下造出如此美景。青年,就是應該「動靜結合」,過得樸實平淡,但卻樂在其中。

在第四封(《談學生與社會運動》)與第五封《談十字街頭》)信中,先生開始關注起青年與當時國情的聯繫。他鼓勵青年人能不畏強權,站上十字街頭向不合理的傳統與習俗宣戰,亦即,他強調青年人要打破俗規陳矩,敢於創新。這在今天對於我們來說也是十分適用的。同時與之聯繫緊密的是先生鼓勵青年們為國家、為民族大膽的做貢獻。他援引蔡孑民先生的話「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來告誡青年人時時刻刻想著為祖國做貢獻,時時刻刻不忘靠讀書來為祖國做貢獻。在當時的形勢下,青年們是極易激動的,他們頻頻出現在各類的反對列強軍閥的運動中。先生用此語既肯定了青年們的愛國熱情,又深刻的指出了青年學生運動的方向:並非盲目的運動,而是有目的、有計畫、有準備的運動。在讀到這兩封信的時候,先生的一句話對我印象十分深刻:「一種社會最可怕的不是民眾膚淺頑劣,因為民眾通常都是膚淺頑劣的。它所可怕的是沒有在膚淺卑劣的環境中而能不膚淺不卑劣的人。」箇中意思,需要我們細細品味。通過這兩封信,先生教導了青年應該如何處理自我與社會國家的關係。

從第六封信開始,先生給青年們的教導就主要着眼於他們自我的內在修養與人生髮展了。關於青年的內在修養,第六封《談多元宇宙》、第九封《談情與理》和第十封《談在羅浮宮的一個感想》分別教導了青年三種內在修養:對待不同事物的合理態度、理智與情感的抉擇、正確的對待效率價值觀。

先生是用「多元宇宙」的概念展開青年對待不同事物的合理態度的指導的。「多元宇宙」指每個人都存在於幾個宇宙中,有「道德宇宙」、「科學宇宙」和「情感宇宙」等等。在不同的宇宙中,應當有不同的評判事物的標準。比如說在「道德宇宙」中,對某個事物的評判應基於其是善是惡,而在「科學宇宙」中,對某個事物的評判則應基於其是真是假。任何宇宙都不得侵犯其它宇宙,否則會引起難以想像的結果。中世紀與文藝復興之際,正是因為伽利略與哥白尼被本套用「科學宇宙」的評判標準評判,但卻被教會的「道德宇宙」的評判標準評判而受難。可見,青年在自我的生活中,應當時刻謹記採取合理的態度與方法來評判一件事物。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事物的合理發展並體現出青年的自身修養。

在理智與情感的抉擇中,先生是提倡青年多加關注情感的。根據佛洛依德一派的看法,理智永遠都無法勝過情感,因為在某個人的行為發生的時段,它往往是內發不自覺的動用情感,只有當行為結束後,他才有可能用理智來給行動作評價甚至是下定義。先生通過「隱情感」這一理論以及為孝應當發自內心的觀點(「問理道德」與「問心道德」之辯)解釋了他提倡青年多加關注情感的原因。其中種種教誨,不但有強烈的說服力,而且還不失強大的感染力,讓青年既在感情上、又在理性判斷上深深信服。

至於合理的效率價值觀,先生給青年指出了盲目追求效率之蔽,這種為美國人歡迎並推廣至世界效率價值觀讓人失去了平心靜氣享受生活的耐心。當緊密的時間表成為一個人行動的唯一依據時,他將再難以找到生活的樂趣,即使找到,也無法享受。試想想,如果一個人連生活的樂趣都找不到,他還可能做好什麼唯需深入耐苦才能做得到的事。《蒙娜麗莎》或許會成為絕跡,因為觀賞它的人只是花費一分鐘的時間在畫像面前感嘆、讚美和拍照,人們從來都不能靜靜的佇立一會兒,仔細看看這世上最美的微笑。艱苦卓絕的品質,往往是與享受生活的性情結伴而行的。

先生剩餘的四封信,一封為《談升學與選課》,在那個時代就指出了枉以「歐美學校」自稱的一些大學誆騙學生的現象,只不過那時的學生大部分是不了解實情,被騙進去的。而非至今愈演愈烈的「留學熱」,可以算得上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幾十年前的問題,何以當今仍舊存在而且還過分變態?這值得我們思考。()再說《談讀書》一文,先生明確的否定了「作文需要天賦」的看法,鼓勵青年可以積極的練習作文,從臨摹和寫實開始,一直到寫情,循序漸進,不斷提升。這也是法國作家福樓拜教導其徒莫泊桑寫作技巧中的一點,箇中原因,無需多述。

至此,我已將近敘述完我從先生那裡學到的東西,其中的第十二封信(《談人生與我》)由於當時圖書館閉館時間已到,沒能讀完。只剩下第十封信(《談擺脫》),也是我體會最深的一封信,需要囉嗦幾句。在這第十封信中,先生以一部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約前496—前406)的《安提戈涅》為引子,提出了青年應當如何處理矛盾的問題。《安提戈涅》整劇,共有三處矛盾,一處是國王身份的克瑞翁與家長身份的克瑞翁的矛盾,一處是國民身份的安提戈涅與妹妹身份的安提戈涅的矛盾,還有一處是兒子身份的海蒙與未婚夫身份的海蒙的矛盾。總之,每個矛盾都需要其面對者作出堅決的選擇,要麼成就其一,毀棄其二,要麼成就其二,毀棄其一,如果矛盾面對者在選擇方面猶豫不決的話,那就可能出現二者都被毀棄的情況。因此,先生告訴我們,處理矛盾最忌諱的不是權衡矛盾雙方的利弊,而是優柔寡斷的不肯做出選擇。想想現在的大學生活,何嘗不是如此?上帝給了我們每個人二十四個小時的時間,這是公平的,這種公平不僅僅督促著我們要加倍努力的學習、成長或是工作,而且還暗示著我們要懂得適可而止、學會知足,決不能既掰玉米、又摘西瓜,把二十四個小時妄想成一年來辦事。

讀罷先生的文章,雖說只是明白了一些簡簡單單的為人處世的道理,但這世間行的通的大道理,又有哪個不是簡單易懂的呢?就算是一些複雜的道理,不也是要被學者們逐步剖析,直到化解為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簡單道理才能夠被社會接受嗎?因此,學問無複雜與簡單之分,就算是有,也是簡單學問占主導地位的。寫來寫去,總是一些閒言碎語,最後還是比不過我們親力親為,真正的拜讀先生的文章,只有這樣,各人才能獲得各人的感受,朋友也才可以拿他的感受與我的對比吧。因此,諸君須記,閒暇之餘,不妨拿出先生文章一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