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一)

挑燈夜戰,用了兩個晚上,讀完著名作家龍應台與其兒子安德烈合寫的《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感觸良深!獲益良多!

這本書是我19歲的兒子推薦給我的,那天,他問,MM,最近你還上《當當網》買書嗎?幫我買一本《親愛的安德烈》,龍應台寫的,你知道龍應台嗎?

我當然知道龍應台,台灣著名作家、思想家、批評家,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她的雜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曾經風靡歐洲、台灣和大陸等地,令當時我們這些20多歲的文藝青年熱血沸騰,討論異常熱烈,並從此成為她忠實的冬粉。這本《親愛的安德烈》收集了龍應台與她的兒子安德烈的35封信。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台離開歐洲,返回台灣,就任台北市馬英九政府的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伙子,臉上稜角分明,眼神寧靜深沉,透著一種獨立的距離,手裡拿著紅酒杯,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她覺得與兒子有了一座無形的牆,她感到兒子「愛」她,但是並不「喜歡」她。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她是中國人,嫁給了一個德國的丈夫,他於是便成了中德混血的德國人,兩人的中間橫著東西文化。龍應台決心要認識成熟了的大學生安德烈。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台「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令我迫不及待「拜讀」此書的原因是,我兒子在遞這本書給我的同時,也遞過了一本筆記本,要求與我筆談:MM,既然你說了我們缺少溝通,好吧,那我們就開始來「溝通」吧,我想問你幾個問題,不準生氣;你也可以問我,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可以問。

兒子正在準備高考,周末從學校回到家裡,總是十分疲憊、沉默寡言的模樣,除了還照常去補習,其餘在家的時間總是顯得百無聊賴,懶洋洋的,拿著電視機遙控一會看這個,一會看那個頻道。作為過來人,曾經歷過令人窒息的擔憂和再三單調地重複地複習的高考過程,我明白他也許是壓力太大,需要放鬆和透透氣,我應該給他慈愛,給他關懷,讓他減輕壓力,以便輕裝上陣,愉快地參加高考。但是,作為一個處於現今殘酷的教育制度環境下,心中焦慮萬分,企圖與孩子感同身受的母親,似乎又覺得目前的情景不是自己所期待的。也許應該是那樣的情景吧:兒子正在懸樑刺股,日夜衝刺,作為母親,我準備著可口的點心,躡手躡腳地來到兒子身邊,勸他要注意勞逸結合,還是休息一會吧(順便愛撫一下兒子的腦袋)。那樣的話,是否自己就更有成就感,心裡更踏實一些呢?

看著鬱鬱寡歡的兒子,心裡空落落的,忐忑不安,老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才更像一個盡職的母親。可是,當我小心翼翼地準備「關心」兒子的時候,兒子說,談什麼都可以,談學習免開尊口,因為「在學校已經夠累了,還要跟你一一匯報?你就行行好讓我一個人靜一靜行不行?」可是,除了學習,以及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我已經想不出自己還想知道什麼?難道我還需要問他,你在學校里吃什麼?幾點睡?頓時語塞,猶如技窮的黔驢一般。

安德烈說,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與方式,還是把我當成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與」。你並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你並不明白,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是的,我相信這是大多數安德烈這個年紀的孩子的心聲,他們渴望獨立,他們知道父母愛他,可是,並不喜歡你「太愛」他,他們覺得這種「愛」令他們透不過氣來。台灣另一位知名作家吳淡如說過,對於17、8歲的孩子來說,你這個時候的任何關心和關懷,在他來說都是嘮叨,煩不勝煩。

有一次,我抗議說,你回到家裡的時候太沉默了,在學校的時候想必和同學那是有說有笑的吧,你難道不想和等待了你一周的MM談點什麼嗎?我兒子直截了當說,你想談什麼你就談吧,可是我真不知道該主動跟你談點什麼?我感興趣的(估計是戀愛什麼的吧),我不敢跟你說,也不能跟你說;你感興趣的,我又不想跟你談。我儘量放低聲調說,怎麼會呢?你什麼都可以跟我談啊,我洗耳恭聽的,不會責備你啊。差點就要對天發誓了。可是,兒子笑眯眯別有意味地瞄了我一眼,讓我頓時覺得自己就像《小紅帽》裡的狼外婆一樣,訕訕無言。

我兒子要求筆談的第一封「信」中就開宗明義說,MM,我是非常非常地愛你,但是,我得承認,我並真正地不了解「你」,正如你並不真正了解「我」一樣,在我們這個年紀的男孩子眼中,你(以及我的老師)這種年紀的女人簡直太恐怖了。

不由苦笑。已經不記得我們19歲時的真實感受,但翻開當時的日記本,通篇都是嫉世憤俗的情緒,所以,也許應該理解兒子此時的感受,儘管並不令人那麼愉快。已經不記得當時對母親是什麼感情?大概也是敬而遠之吧,因為怕隨時被父母責備求全,所以乾脆逃得遠遠的,讓自己不要時時落在嚴厲的母親的視線內。所幸的是當時家裡孩子較多,母親基本上沒空一一顧及孩子的心理狀況,能管吃飽管住好就已經相當不錯了。因此,我們那時候比兒子幸運多了,因為「心靈」自由!所以倒沒覺得母親是「恐怖」的。

翻到書本的最後一頁,發現兒子竟在上面寫了讀後感:看完這本書,心中五味雜陳;在宣誓我們已成年的權利時,應當如何顧慮或照顧父母的情緒?是的,我們已成年了,但同時,我們必須學會照顧周圍人的情緒;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或許,孔夫子可以替我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社會中那種沉重的人際關係總是讓我透不過氣來,我總想拋開一一切,但現實決定了我不可以。那,我能怎麼樣呢?安德烈或許給了我很好的啟示:在面對不同的價值觀、社會性或人生狀態(等問題的時候),應當大聲地、清楚地說出自己的要求、希望。這就是我從這本書中所了解到的。

是的,孩子,沒有人是你肚裡的蛔蟲,當你有了訴求,就應該大聲地說出來。這就是「溝通」!

於是,我也題了留言:我也於今晚讀完了這本書,兒子向我推薦的。應該感謝這本書,它讓我明白:我的兒子,那個頭髮向天朝著,兩道濃眉像潑墨似的、嘴邊小鬍子越來越濃密的年輕人,終於真正「成人」了!他渴望成為一個別人的「別人」!作為母親,仍然用原來的「愛」來愛他,已經不可以了。感謝上帝!讓我及時看到這本書,它打開了兒子的心扉,有限度地向我開放,看在我應他的要求幫他訂到這本書的份上,他建議我們也開始筆談!筆談就筆談,誰怕誰啊(笑)!就讓我從此開始慢慢地品讀這個想成為別人的「別人」。也許,我們的「年輕」已經過去得太久,是該「複習」一下了。

真希望這本書能從此開始了我與兒子的溝通,儘量有效的!如同龍應台和她的兒子一般,可以放開胸懷像朋友一樣暢談人生、社會和理想,分享自己同年齡時候的故事,彼此真正地「認識」對方。儘管孩子理直氣壯,咄咄逼人,他們覺得自己比上一輩人要複雜和深刻得多,父母的經驗不一定適合他們,但他們願意了解父母的過往,願意把心扉向父母敞開,已經夠令父母「受寵若驚」了;而母親卻是小心翼翼的,唯恐一不小心就扯斷了這根細長而脆弱的線,因此且戰且退,企圖「以愛服人」。

我想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儘管他們也許覺得自己有多麼高明,多麼能幹,但他們還是寧願自己的孩子比自己高明得多,將來比自己更有出息。

謹此向天下的父母,已經遇到「代溝」問題或終將碰到「溝通」堵塞問題的父母推薦這本書,建議你們也好好地讀讀這本書,從書中看到自己和孩子的影子,從中得到某些啟發。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二)

這幾天,我讀了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親愛的安德烈》是由龍應台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三十六封書信組成,中間穿插了一些讀者的來信,還有她另一個兒子菲利普之間的信。龍應台因為與兒子幾年未見,再相見時,兩人已從親密變得陌生。為了拉近兩人的距離,龍媽媽提議兩人通信,於是這本書便誕生了。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講的是一個母親與自己兒子的不同的交往方式,是一個母親對於已經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那種迫切想要溝通與了解的心情。這種溝通方式使他們母子更好的了解彼此,就像安德烈在信中說的「我跟我的母親,有了連結,而我同時意識到,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會得到的份,我卻有了。我在想:假使我們三年前沒開始做這件事,我們大概就會和絕大多數的人一樣只是繼續過日子,繼續重複那每天不痛不養的問候:吃了嗎──嗯,功課做了嗎──嗯,沒和弟弟吵架吧──沒,不缺錢用吧──嗯……三年,真的不短。」

但我從他們的書信中看到的還有認識問題:不同的生活背景下人們的認識、價值觀和世界觀有著很大的差異。在這本書中,大多數書信都是母子兩人在同一問題上的不同看法,從自己的十八歲、民族信仰、價值觀、社會道德、對社會的「左」「右」看法到文化生活、問題意識再到世界觀、人生觀,他們母子倆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經歷反映出來了不同的理念。

龍應台生活在一個封閉的海邊的漁村里,十八歲那年她還不知道什麼叫高速公路、不知道什麼叫下水道、沒有進過音樂廳或美術館、不知道垃圾是要處理的……她的十八歲是一九六九、一九七零年的台灣。而安德烈的十八歲,網路讓他們擁有廣泛的知識,社會富裕使他們習慣物質的追求和享受,藝術和美的薰陶、唾手可得。十八歲的他們會在一起討論社會問題、文學問題,他們生活的城市裡,有自己的音樂廳、圖書館、美術館、畫廊、報紙、游泳池,自己的藝術節、音樂節、電影節……他是生長於德國的青年,除了身上尚流淌著來自於母親的中國血統,其他方面已經很難和中國扯上什麼聯繫了。這樣不同的生活環境讓他們有了不同的認識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龍應台那一代人,他們心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贊成,對於我們的所謂國家,尤其是一些自稱代表國家的人。而生活在德國的安德烈,因為歷史的原因,在他們這一代人身上,真的很少受愛國宣傳的影響,逃避「國家」這個東西。安德烈作為交換生來到香港,他認為香港沒有文化就因為香港沒有可以讓人坐下來靜靜地聊天的咖啡館,酒吧跟咖啡館,在歐洲,其實就是小區文化,他認為香港人永遠在趕時間;而在龍應台卻不這樣覺得,他認為香港是有文化的。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得到的結論也是不一樣的。

他們母子倆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代溝,他們彼此有不同的思想。龍應台給他的兒子足夠的自由,他們可以在同一個問題上各抒己見,沒有對錯,他們相互尊重對方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龍應台不像是安德烈的母親,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個願意聆聽的朋友,在她眼裡安德烈是一個自由的人,是她生命中相遇的「另一個人」,她無權強令他做什麼。龍應台這樣的態度是的她的兒子可以肆無忌憚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兒子的想法、人生觀和價值觀。安德烈在一封信中寫到「是不是所有畢業的人都會感到一種慢溫溫的留戀和不捨?我要離開了,離開這個我生活了一輩子的小鎮我的「家」。我開始想,我的「家」,究竟是什麼呢?最重要的不是父母,是我的朋友。」龍應台不但沒有怪他,反而很理解他,回想起自己的經歷,她說:「我很歡喜你心中有一個小鎮,在你駛向大海遠走高飛之前。」這種寬容、這種理解是的他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給了他正確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個幸運的人,它是一個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雖然自由是每個人的權利,但在母親面前,我還是覺得安德的自由要得益於他的母親,她不像其他的母親給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許,在她眼裡,孩子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做母親的無權干涉只能引導。而當安德烈失落的時候,她會安慰他,鼓勵他。然而安德烈卻不覺得他很幸運,他對他的母親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不同的成長和生活背景使得龍應台和她的兒子有著不同的國家和教育背景,他們對世界有著不同的認識,對人生有著不同的理解,他們存在著代溝。龍應台用書信的方式了解兒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放下作為長輩的架子,以一個朋友的方式與兒子交換彼此的想法,沒有批判、沒有責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駁,還有安慰。

我不知道外國的父母是怎麼教育他們的子女的,但成長生長在中國,我只知道這是我們一般的中國父母不能做到的。我希望中國的父母與孩子之間都能夠認識距離、彼此溝通,要知道:一切平等的對話必須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礎之上。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三)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一本書,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振聾發聵的徹悟,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的描寫,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正是讀了這本書讓我更深刻的理解了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種種問題,甚至是與父母的一些矛盾。讀了這本書讓我能夠完全抽離出來,能夠更客觀地看待這些成長問題。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龍應台那個年代的貧窮,那樣的生活,那樣的環境,那樣的落後,就像我們現在父母以前的生活,是我無法想像的。也許,我和安德烈是同一代,這是另一個時代,一個新新的時代,這個是一個懂得快樂,玩耍和音樂的時代。在我們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有自己的偉大理想。與龍應台那一代截然不同。當人們的生活,文化隨著時間逐漸提高時,往往會丟棄一些原始的東西,被金錢所束縛而變得殘忍。而那被丟棄的東西,正是龍應台那時所普遍擁有的單純與互助。現在的人們,在利益的誘惑下,友誼、親情變得一文不值,而身為現代人的我們,又是否看清什麼呢?還是在享受著販賣心靈後得到的物質呢?也許,我們能期望某一天在我們享受物質時,回頭想想逝去的心靈。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裡面收入的是龍應台和安德烈的三十多封書信,說實話,裡面涉及到政治的內容,我讀不太懂,但我感動的是一個母親對於已經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那種迫切想要溝通與了解的心情。對於母親,兒子有著太多的不認同,大到世界觀、價值觀、生活態度,小到穿著打扮。我們常常會厭煩父母,甚至會對父母發脾氣,就像我們常說的「代溝」,對於父母的約束,我也會經常受不了。雖然我知道他們因為愛我才那樣做,可是我有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我想去闖,去盪,哪怕是跌倒,受傷也是自願的。但就在我剛踏出家門的時候,我的父母可能就會對我說「不」,也許,這就是孩子與父母的代溝。怎樣消除這樣一種隔閡?怎樣消除這些代溝?龍應台的選擇是,一方面堅守自己的陣地,一方面主動出擊,通過書信與安德烈討論問題、交流認識,尋求有效的溝通。

書中也提到了在人際關係方面,在權威的世界裡,人際關係仿佛顯得很重要,它可以將你從山峰摔到低谷,也許會讓你一炮而紅,所以,掌握好人際關係很重要。對每一個人都露出微笑,面對那樣的「英語老師」我們大不用消極的方式去反抗,我們可以與那樣的權威坐下來溝通,解決好所在問題,而不是將那無謂的反抗化作讓自己受傷的一把劍。音樂,對於像我們這一代來說是愛好,是享受,是幸福。我每天總會抽出大部分的時間去聽音樂,甚至寫這篇讀後感時也是聽著音樂。歌曲的每個音符都會帶動我的快樂或悲傷,從而引出我心底美好的回憶,帶來許多感動與幸福。()此外,對於歌詞,我會因一首歌的歌詞而喜歡那首歌。我認為歌詞是一首歌曲的靈魂,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將來想做什麼?這個問題可能對每個人來說都曾經問過自己。我不知道我將來會做什麼,又有多大的成就與名譽。我也不知道我父母對我的期望有多大,是要掙多少錢還是只要快樂就好。無論怎樣,我只知道父母現在的辛苦是為了我的幸福。我必須努力地去學習,以後再用心工作,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好好生活,活出我的自信,活出我的快樂,活出我的幸福。因為這樣,父母才能幸福。其實,將來做什麼不重要。只要活出你的精彩,你的快樂,回報父母,就夠了。失敗,對於失敗我也曾經感到茫然,我也曾經經歷失敗,我也曾經感到絕望而不知所措。在人生競爭的跑道上,我同樣因跑得不夠快被淘汰,面對勝利者的嘲笑,我只有哭。當我和我的眼淚度過一整晚後,我才知道,沒有人會憐惜你的眼淚,沒有人會幫你。所以,只有靠自己,堅強的站起來,拍拍身上的塵土,勤勤懇懇的努力學習,在人生的跑道上留下一抹勝利的微笑。面對困難,我也不再哭泣,我會付出努力去克服,就算失敗,我也是成功的,因為我努力過,我不後悔。衰老,雖然現在對於我而言還是一件漫長的事,但是我也能察覺到它的存在。當我身邊的人一天一天衰老,變得滿臉是皺紋,褐斑,甚至死亡時,我對衰老的看法不是恐懼也不是可怕,則是同安德烈原先想的那樣,很優雅,很休閒。我可以舒適的坐在陽台上回想自己的人生,回想過去。儘管我自己快走完人生的道路,我也會坦然面對。儘管我身體不行了,我也不去在乎。儘管我可能快忘了所有的事,我也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衰老,不是我該懼怕的,也不是大家所懼怕的。老人,會有兒童般的童真;老人,會有屬於自己的世界;老人,會回想曾經擁有的幸福。想像人生是一場遊戲,而老年則是遊戲後的喜悅。

人的一生會面臨很多,困難、挫折、成功、失敗等等,當你經歷過這些之後,收穫的不僅僅是經驗,更多的是成長,就是因為這些成長,我們的人生甚至是我們的生命才會更加的五彩繽紛!生命因成長而美麗。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