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極限人生讀後感

極限人生讀後感(一)

近幾天我讀了朱彥夫同志根據自己的親身事跡為原型所寫的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這本自傳體小說向我們展現了朱彥夫同志從朝鮮戰場歸來後,勇敢的接受命運的挑戰,客服身體上的嚴重傷殘帶來的種種不便,毅然回到家鄉承擔起了村支書的重任,親自帶著社員填溝造地、挖井引水、拉電、栽種果樹等,硬是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山村建成了全鄉的先進村的事跡。

通過了解朱彥夫同志的先進事跡,我個人認為朱彥夫在以下的幾個方面展現出來的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盡職盡責、鞠躬盡瘁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風貌特別值得我今後的工作中學習

一、學習他自強不息、勇挑重擔、服務基層的奉獻精神

朱彥夫同志從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回到祖國以後先後做了59次手術,最後成為一個沒手、沒腳、沒有左眼的人。當時國家已經給他特級殘廢的待遇,並且,專門配了一個護士照顧他的一生。憑他的功勞,憑他的殘廢程度,他完全可以什麼事都不做的安享自己的後半生生活。然而,他卻說自己已經是特級殘廢了,不需要再來個特級照顧,所以,毅然放棄了國家所給的一切優厚待遇,回到自己的山東沂源老家,從整日整夜重複一個吃飯動作開始,一點一滴的學會了生活自理,在一般人想來這種人能夠自理已經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了。但是,他隨後又學會了農業生產勞動,由於看著鄉親太貧窮,毅然承擔起了村支書的重任,並親自帶著社員填溝造地、挖井引水、拉電、栽種果樹等,硬是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山村建成了全鄉的先進村。在他擔任村支書的這25年來,朱彥夫同志始終懷著一種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種昂揚向上的精氣神,克服種種生理的困難,盡職盡責、辛勤耕耘,他這種自強不息、紮根基層、全心投入的奉獻精神,生動展示了共產黨員的無私情懷。我們學習朱彥夫同志,就要像他那樣,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恪盡職守,奉獻才幹,努力在服務人民、報效祖國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

二、學習他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精神

朱彥夫同志60歲的時候從村支書位置上退了下來,按照一般人的想法,這次朱彥夫同志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了,可是朱彥夫同志卻沒有這樣做,為了把自己的經歷用文字的方式展現出來,為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傳承夢想激勵後人。這個患有心臟病、胃病、膽囊炎、肝炎等病症,可以說渾身都是病,身上還有七塊彈片、一天學沒上過,只在部隊「速成班」學了一點兒文化,只有右眼,而且是視力還弱到0.1的人,楞是用舌頭查字典、用嘴銜筆,臂上綁筆或抱筆,甚至腿臂配合的艱苦條件下,硬是寫出了第一本33萬多字的長篇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之後又寫了《男兒無愧》。

朱彥夫在寫作期間,為了查一個字要幾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他前後翻爛了四本字典。開始時,一天下來最多只能寫幾十個字,這幾十個字還經常被口水弄得模糊不清,還得重寫,有的字要重描多次才能讓人認清,但他頑強地堅持不懈地寫,經常是一天要寫18個小時,這樣苦熬苦寫了整整七年零兩個月。

朱彥夫寫書本可以像奧斯托斯機的口述,但是,他說那樣做,對不住自己死去的戰友。他認為,生命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腐爛,另一種是燃燒。他說自己寧肯將生命全部燃燒,化成灰燼。他還說:「我的生命是戰友們給的,是他們把生讓給了我,把死留給了自己,如果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我的今天。如果不趁有生之年去追求,就對不住犧牲的戰友,活著就沒有什麼意義了。」他就是在這樣的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精神信念下,完成了就連我們這樣身體健全的人也很少能夠做到的事。

三、學習他銳意改革、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

朱彥夫同志的老家張家泉村地里幾條大溝縱橫,土地錯落不堪,尤其是最大的趕牛溝,常年洪水沖刷,溝里亂石如陣,寸草難生;面對這個世代如此的現狀,朱彥夫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填溝,但不是簡單地填,是先用石頭把溝蓬起來,水可以從下面流,上面墊土成田,與兩邊的農田相連,旱了能灌溉,澇了還能排洪。說乾就乾,朱彥夫是軍人個性。幾條大溝終於填平,村里一下多出幾十畝地,當年糧食產量一下增加了四分之一。

水有了、地有了、糧食有了,朱彥夫又開始想方設法讓大伙兒收入多點,他號召成立了副業社,鐵匠社、木工社、米皮社、饃饃社等;他還帶著大家在山上種起了蘋果樹、花椒樹,稱這是給山「穿衣戴帽」,這在當時的山溝溝里,可都是新鮮事兒,在朱彥夫的帶領下,村裡面貌翻天覆地,張家泉村在縣裡第一個有了拖拉機;第一個通了電;人均收入實現了全鎮第一,一個多年的落後村成了先進村,因為貧窮多年沒娶進媳婦的小村莊一年就迎來了10個新娘。

我們學習朱彥夫同志,就要像他那樣樹立崇高遠大理想,自覺的踐行科學發展觀,勇於實踐,敢於創新,不斷培養自已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努力做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朱彥夫同志作為一名參加過上百次戰鬥,做過47次手術的特等傷殘軍人,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盡職盡責、鞠躬盡瘁,他是我們每一名黨員幹部的學習楷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以朱彥夫同志為榜樣,在自己的崗位上腳踏實地,勤奮工作,為偉大「中國夢」的實現做出自己的貢獻。

極限人生讀後感(二)

前幾天,我借到了一本《極限人生》,閒來無事,我今天拿起它,看了看。看了之後,我的感想很深……

本書的作者是朱彥夫,以下是他的自述:1933年出生在沂蒙山區的沂源縣張家泉村,從小家貧如洗,一天學堂沒進過。1947年參軍,打了上百次仗,立了三次功,負了十多處傷:淮海戰役傷了腿,朝鮮戰役沒了四肢和左眼。成了「肉軲轆」,仍然是戰士!殘後不願寄生,立志以殘軀再為國盡力,於是拼了命的鍛鍊自理能力,學會了裝卸假肢,吃飯,穿衣和解便,還學會了認字,讀書和寫字。鄉親們信任俺,選俺乾村支書,結果一乾就是25年,小山莊起色不小。回顧殘後幾十年,總感一肚子話要說,總想寫點什麼,以述殘疾人自強之志,謝黨和人民的養育之情,於是便有了這本書……

朱彥夫在殘疾後,依然堅強不屈,遇到困難從不後退,每一次都是堅強的應對,他一天學都沒上過,卻寫出了這麼長的小說,()而且他是靠著兩條斷臂,一隻視力模糊的眼睛。這是一種讓我們多麼敬畏的精神啊!每一次讀這本書,我都用一種敬畏的心情來讀,在後記,朱彥夫的一句話讓我很感動:死去戰友的臨終囑託催促著我去寫;殘疾人自強不息的信念鼓舞我去寫;共產黨的使命召喚我去寫!

是啊!戰友的囑託,殘疾人的精神,黨的使命,這不正是現在人缺乏的嗎?朱彥夫,一個特等殘疾人,他的精神不正是我們學習的嗎?

極限人生讀後感(三)

《極限人生》是爸爸在暑假中推薦給我的一本自傳體小說。這本書曾讓我幾次熱淚盈眶,我從來沒有想到,我們人類忍耐的能力、求生的能力、求知的欲望竟然可以達到如此極限!小說主人公「石痴」的原型就是作者朱彥夫本人。他1933年出生於沂蒙山區的沂源縣山村,因家貧如洗,一天學都沒有上過。1947年,「石痴」參軍,先後參加過100多次戰鬥,身上負了10多處傷,立過3次功,先是在淮海戰役中傷了腿,既而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成了「肉軲轆」、「冬瓜段」的朱彥夫仍然覺得自己是戰士,不能讓國家和人民就這樣養著。他開始拚命地鍛鍊生活自理能力,在無數次失敗之後,終於學會了吃飯、學會了穿衣、學會了裝卸假肢等,還學會了認字寫字。在民眾的推舉下當上了村支書,一乾就是25年,帶領村民很好地改變了小山村的面貌。

我的第一點感受是: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應該像朱彥夫一樣,想著為社會奉獻些什麼,而不是索取些什麼。主人公「石痴」是在保家衛國的戰鬥中致殘的,是國家的功臣,完全可以理所應當地讓國家養著。但他覺得如果那樣,還不如死了的好。

我的第二點感受是: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應該像朱彥夫一樣,自強不息,做到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石痴」作戰勇敢,在戰鬥中失去了雙手、雙腿,從部隊復員後一度生活不能自理,後來,通過刻苦訓練學會了自理。寫這本小說時,作者先用嘴咬著筆寫字,口水順著筆桿往下流,因為沒有手擦,稿紙全被口水弄濕了,字都看不清了……經過無數字的反覆練習,掌握了用兩隻斷胳膊夾著筆合力寫字的本領,並寫出了這部長篇小說,被稱為「中國的保爾」。

「石痴」是人不是神,他的身上既有人性的優點,也有人性的弱點,他也曾在痛苦中徘徊過,也在失意中彷徨過,但最終還是戰勝了自己,挑戰了人體的極限,挑戰了人生的極限。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