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曾國藩傳讀後感

曾國藩讀後感(一)

最近,我在網上讀了《曾國藩傳》。

這篇文章令我感動的是:曾國藩的一生好學和他的忠誠。曾國藩一生忠誠勤儉為根本,靈活多變的處世態度。

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他並不是一個天資聰明的小孩,但他講究學習方法。他要求自己遵守克己之道,不斷地自新和反省自己。最後成為著名政治家、教育家、軍事家。倡導洋務運動,創立湘軍。在治家,治軍,治國,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樹。

我們在生活上要學習他的勤儉作風。在學習上要學習他的善於積累經驗和教訓,日日不斷地反省自己。正如他所說:「人要無一日不讀書。正是他的一生好學,忠誠的品德,造就了他成為中國近代史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

曾國藩傳讀後感(二)

上學的時候教科書上講他是個鎮壓革命的劊子手,高中時候很奇怪書店裡擺的那麼多」國賊「的書,真的好多呀,還灰糊糊的封皮,宛如歷史垃圾的顏色,隱隱還知道和厚黑學攪和在一起,對於國賊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於反感一直沒有想過要讀。

後來漸漸明白所謂的太平天國運動不過是一場殘暴的殺人運動,洪秀全荒淫無恥,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滿清貴族更加可怕。漸漸改變了看法,也許曾國藩是個值得了解的人物,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了這本馬東玉教授所著的《曾國藩本傳》。

原來他的本行是個大學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樸,自幼苦讀,才思聰穎,中舉後中進士,勤學不輟,有人稱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理學大師「,而且由於在京頗著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認可,」十年七遷,連躍十級「」三十七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如果沒有京官以後的對抗太平軍,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後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綠營兵之外籌建地方武裝,初戰大敗,投水自盡被救起,之後的戰事勝多負少,在八旗兵、綠營兵一觸即潰的危機關頭扭轉了形勢,步步為營,逐步壓縮了太平軍的空間。

但是,因為湘軍是」團練武裝「,打出湖南以後更加無依無靠,曾雖為中央二品大員,但並無地方實權,糧餉兵源到處有求於人,官場腐敗、彼此扯皮,皇帝又擔心他權力過大處處掣肘,幾年下來受盡了氣,難以盡述。憤而借父喪委軍家居一年半,開始的時候整日漫罵,書中說:」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對自身的修養嚴厲酷冷,一絲不苟;對社會抱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堅定胸懷。持身嚴謹,奮發向上,關心國事,留心民情,因而贏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風得意。正是抱有這種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軍、治軍,5年來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出生入死。但是,為什麼皇上反而不信任?為什麼上至樞垣,下至府縣,都那麼忌恨自己?「心中苦悶抑鬱。

後通過閱讀道家的著作,大有感悟,發現:」同樣為人處事,孔孟主張直率、誠實,而申韓(申不害、韓非)等法家卻主張以強碰強,硬對硬,老莊則主張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弱反而能強,柔則是至剛。把老子的言論對比自己過去的行事,他發覺自己處處直截了當,用的是儒家的至誠和法家的強權,表面上痛快乾脆,似乎是強者,結果處處碰壁,實質上是失敗,是弱者。到頭來弄得上上下下處處是敵人,前前後後處處是障礙。過去也知道「大方無隅」、「大象無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沒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實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無形無象、鬼斧神鑿的。「大柔非柔,至剛無剛」,太妙了!讀到過里、想到這裡,曾國藩如同從黑夜裡一下子走上了光明世界,「……

發現了作人處世的「真正」秘訣——「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曾國藩傳讀後感(三)

近人對曾國藩非常推崇,毛澤東說,」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對曾國藩也是視若神靈,1937年蔣經國從蘇聯回國,蔣介石將他安置在溪口讀書,交給他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傳》描寫了曾國藩從一個睚眥必報的孩童一步步成長為一位大儒名臣,反映了他從事道德修養的心路歷程。讀這本書可以讓人感覺到原來成功是如此簡單;原來成功人士也具有很多普通人的諸多缺點,只是他們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來成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跡可循的。

曾文正說:」開國之際,若漢唐之初,異才、畸土、豐功、偉烈,飆舉雲興,蓋全系夫夫運,而人事不得與其間。至中葉以後,君子欲有所建樹,以濟世而康屯,則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與天爭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亂世多尚巧偽,惟忠者可以革其習;末欲多趨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過人之才智,盡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過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

他的意思是說,朝代建國之初,奇才異士不勝枚舉,這靠的都是天運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謂亂世出豪傑;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業,天運占一半,人的努力占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則主要靠忠和勤了。這段話的描述雖有偏頗之處,但是他肯定了一個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

曾國藩從小並沒有表現出多少超於常人之處,相反他個性內向、尤好報復、天生一對三角眼似閉非閉,人稱」閉眼蛇「。而且資質平平並無天賦之才,兩次考取功名不中,最後是在不懈的勤奮鑽研下考得功名。之後他在於太平軍對抗中,由於自己剛愎自用、不擅指揮等原因遭到多次失敗,並三次跳河自殺未遂。但是,與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國藩並沒有長期沉溺於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斷自我反省、惕厲自己、吸取教訓並最終成為一名為後世推崇的大家。

在曾國藩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中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喜歡把提高修養的做法具體化並羅列成條,以便於實踐。

他把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得推己及人用來教導自己兄弟子女和族人,在這種家教的約束下,曾家和睦旺盛,人才輩出。他的兒子曾紀澤就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曾據理力爭的為我國收回了烏宗島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帶,維護了我國的主權。

曾國藩家訓中,分門別類的涉及了養心、求學、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相信即使對於今人,若能按照家訓中的道理行事也必能成就一番大事。

曾國藩家訓中,有兩處我感觸最深:一是他提到,」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也就是讀史時要做到設身處地,好比自己正在於當時的人對答應酬。如果遇到當時的事,你自己會怎麼做,應該擇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是,他提到」作詩文,有情極真摯,不得不一傾吐之時。然必須乎日積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達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時無鐫刻字句之苦,文成後無鬱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讀書積理之功也。若平日盛釀不深,則雖有真情慾吐,而理不足以適之,不得不臨時尋思義理;義理非一時所可取辦,則不得不求工於字句;至於雕飾字句,則巧言取悅,作偽日抽,所謂修調立誠者,蕩然失其本旨矣!以後真情激發之時,則必視胸中義理何如,如取如攜,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須臨時取辦,則不如不作,作則必巧偽媚久矣。「

也就是說,在寫文章時即使有真情要傾吐,可是道理卻無法表達清楚,從而不得不臨時去探尋義理,而義理並不是一時就可以獲得的,於是只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於作文時沉溺於雕字飾句,想通過巧言來取悅於人,而修辭立誠的宗旨早已蕩然無存,這就更為拙劣了。

我寫東西的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擾,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發可真正開始寫時,卻發現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情感,以至於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後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壞,文章或不了了之或索然無味。一直以為這是自己才疏學淺的表現,沒想到在曾國藩家訓中竟然有類似描述,看來這是初寫文章人的通病。而要解決這個困境的辦法,曾國藩有提到那就是要多看書、多思考、多積累。

19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的曾國藩一直用」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所許「來自嘲自己。相比而言,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