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偷書賊讀後感

偷書賊讀後感(一)

《偷書賊》作者馬克斯·蘇薩克以死神為第一人稱向我們訴說了二戰期間發生在德國漢密爾街一系列事情,從1939年偷書賊被送往休伯曼一家開始到1943炸彈轟炸了漢密爾街,死神帶走了莉賽爾的一切,然而她卻倖存下來了,因為文字讓她躲過這次死亡。然而,文字帶給他們的又是什麼?戰爭?摧毀?對於猶太人而言呢?死亡嗎?他們又有什麼過錯,何以來承受如此沉重的代價?

書中的幾個人物在性格上個不相同。其中偷書賊莉賽爾,一個愛好文字的女孩,一個攫取文字的人,一個善於偷竊的人,發生在她身上的,在當時那個戰爭的時代里,同樣的,可以看出很多人都處於水深火熱中。尤其是猶太人。文字給了她偷竊的力量,也是因為文字,她和漢斯·休伯曼也就是她的爸爸成為了好朋友,和鎮長夫人關係更緊密,還有與那個猶太人馬克斯之間的故事。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或許根本就不是很明白當時的情形,但是她知道媽媽的顧客對他們來說有多重要,沒有他們,他們就會被餓死。當最後一家顧客,最後的希望也消失了的時候,她採取了反抗。還有那一次猶太人遊街示眾的時候,她不顧被德國士兵打也要拉住馬克斯。而當時,德國人是不允許與猶太人有任何關係的,否則,後果跟猶太人一樣悲慘。她是勇敢的,也是不滿與當時的社會的,種族歧視,屠殺等等。這一切都根於文字帶給她的力量。漢斯·休伯曼,一個幸運的從死神手裡逃脫兩次的人,還有著一個關於手風琴的諾言,他是個信守承諾的人,沒有因為危險而逃避,他與別人不同的,就如與納粹黨不同是他沒有將猶太人當做是敵人,沒有像當時的大多數德國人一樣踐踏拋棄他們,只是在那個時候,他能做的總是會遭人反對。收藏猶太人是一個危險,看了電影《鋼琴師》,更加的讓我感到納粹的殘暴,這是不僅僅一個猶太人會被傷害的危險,也是對於整個家庭的危險。在他的兒子面前,他是膽小的,但是我覺得不是膽小,而是他人性的美好和對猶太人的同情。他也是沉默的,就如他在卷香菸的時候,是慷慨知足的人,就好比在部隊和在為別人塗漆時。

另一個人物,馬克斯,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典型的猶太人代表,為了躲避納粹的追捕,便有了與偷書賊的故事。在我眼裡,他是那種堅定意志生存的人,即便環境有多困苦,“要活下去。生存就是生存。還要以犧牲罪惡感和羞恥感為代價”。當時的猶太人不是被安置在集中營勞動就是待在暗無天日的地下室,靠著被人的救濟卑微的活著,還要時刻提防著隨時出現危險,以便逃跑。即使這樣,馬克斯還是一直在尋找出路,或許他一直相信,他會等到戰爭結束,猶太人解脫的那一刻。是的,他等到了。是那樣的“要活下去”的追求,沒有尊嚴的,在絕望中生存下去的鬥志,讓他堅持到可以無所顧忌的面向天空的時刻。還有羅莎·休伯曼,一個喜歡開口大罵漢斯,莉賽爾為豬玀,小母豬而實際上對他們充滿了愛的人,同時也是善於應變危機的人,本以為她會不同意漢斯的決定即收藏馬克斯,可是沒有。她是那個時代的好人。魯迪,飽受飢餓的小孩,卻在後來把麵包分給別人,還是猶太人,他痛恨希特勒的統治,一切都不應該譴責猶太人,而是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戰爭與軍隊帶走他的爸爸。還有幾個人物,伊爾莎·赫曼,霍茨佩菲爾等等。總之,我們能看到的是,戰爭給他們帶來的苦難,還有關於人性的矛盾。

這本書以“人類真讓我捉摸不透”這句話為結尾,正如作者所要想我們闡釋的人性的本質,人性的複雜,偉大的人性尊貴與殘酷的人類暴力並存。整本書印象最深刻是還是關於馬克斯的故事,他是當時猶太人的一個折影。我能想像,一個頭髮像鳥的羽毛,瘦骨嶙丁,狼狽不堪的猶太人,躲在踐踏他們猶太人的德國人的地下室里,蜷縮著和後來被遊街示眾,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蹣跚前行的形象。可以知道,他們的悲慘的命運。人性,總是很矛盾。同樣的是生命,同樣的生活著,為什麼有的人的生命就可以這樣任人踐踏宰割呢?是什麼深仇大恨,讓德國人,這樣的急著對猶太人趕盡殺絕,宗教問題?種族歧視?釘在十字架的耶穌?我只能說,他們是殘忍的,德國納粹,德國人。疑惑的是,他們怎么練就那種肆意地用槍指著猶太人,朝他們的頭顱射去,幾乎沒有通過思考,或者是用鞭子鞭打他們,將他們送進毒氣室……人性可以如此的殘暴。這讓我想到南京大屠殺,這是我們的國恥,是發生在我們自己的國家上的,我們能理解也能同情二戰的猶太人。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不容許拋棄的,不要因為一些過去了的事,或是關於宗教的衝突,更或是因為嫉妒,而做出有違被道德的事情。戰爭不能夠解決問題,只會帶來死亡,傷痛,更是會成為歷史上的污點。從這裡我認為,人必須要具有一顆寬容的心。仇恨不能回帶來後果,是對於雙方的後果。就如同二戰德國一樣,最終成為戰敗國,他們要忍受的也會是他們對猶太人做過的事,甚至是更沉重的後果。寬容,而不是採取極端的方法。

人性的矛盾性,正是為什麼有的人光宗耀祖,有的人卻被唾棄千年的原因。在這本書,闡釋的就是人性的本質,我認為也是人性的矛盾性。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總是在不斷的猶豫中,在矛盾中做選擇。而有的選擇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就像有的人利用文字破壞世界,而有的人,卻可以將文字用到對人類有益的地方中。我們的思想是矛盾,我們的矛盾是因為我們的不確定。我們對未知的事情總是後知後覺的,一旦要我們做出決定,必定要經過一番思想的鬥爭。而結果是不同的,這就是人性的兩面性。有的人為了達到目標,不顧一切的做出違背自己內心的事情,然而有的人經歷一次內心與現實的鬥爭後,仍然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在我們的社會中,我們能看到許多這樣的鮮明的對比,有的人貪污受賄,有的人不求名利。而我們要怎樣才能讓自己走上正確的道路呢?並不是說不會犯錯,而是說在犯錯後有沒有對自己行為的反省。我們所必須有的,是不要讓我們的矛盾掌控了一切。

《偷書賊》讓我得到了很多,雖然都是很表面的問題,但是卻引發了我很多。關於生命的,關於人性的,還有戰爭。對於生命,我們應該熱愛,不應該有種族歧視,不應該有仇恨妒忌,要有希望,有信心,去追求光明。對於人性,要充分發揮人性的美而不是惡。還有戰爭,我想如果這個世界上不再有人再想著戰爭,想著獨權主義,那么人性也就沒有那么複雜了。

偷書賊讀後感(二)

冬天裡很少有人會在外面閒逛,我也不例外。在溫暖的屋子裡喝著熱茶,捧一本好書的感覺真的非常好啊!因此,這個寒假我“消滅”了好幾本小說。

這么多書中,最讓我深思的是澳大利亞作家馬克斯·蘇薩克的作品《偷書賊》。這是一本描寫二戰時孤兒的故事。

九歲小女孩莉賽爾在戰亂中失去弟弟並被德國慕尼黑貧民區的一戶人家收養,她的養父教她認字讀書,()將她帶入了文字的世界。莉賽爾從此對閱讀有了強烈的執著。書本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也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

書中文字間流動著一種刻骨的冷漠和麻木,卻讓人慾罷不能。這個故事深刻的體現了人性的善與惡。正如書中所說:“人性中有一點善有一點惡,只需要加水和和。”

莉賽爾生活的環境非常惡劣: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紛飛威脅著生命。但她用手中偷來的書營造了一個充滿淡淡溫暖的小空間:讀書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給空襲時躲入防空洞的街坊鄰居聽,安慰了一顆顆惶惶不安的心。如此鮮明深刻的對比讓我們不禁沉思:人之本性有善亦有惡,那交錯的光華竟然會在不同環境不同個體間牽扯出或耀眼或灰暗、或炙熱或寒冷地記憶。

本書的一大亮點便是敘述方式的與眾不同:莉賽爾的故事由收割生命的死神口中道出。你聽過死神講故事嗎?他首都開口,就顯出理智、冷靜與幽默來,甚至還帶著一絲溫暖,將一個與他相遇三次的孤單小女孩和她所偷十本書的故事娓娓道來。死神用一種包容的感情講述一段段碎片般的故事,讓讀者隨著他的講述一起為那不曾泯滅的良知感嘆,為來之不易的安寧欣喜,為不曾停止的死亡落淚,為所剩無幾的純真祈禱,為無邊無際的絕望黯然。通過講述者淡然的語調,讀者腦中會勾勒出一幅由灰色、黑色、紅色、白色以及金色描繪的複雜畫面。

戰爭永遠伴隨著尖叫和鮮血、痛苦和傷痕、絕望和死亡。在這之中翻滾的靈魂浸滿黑暗,因而當人性的光輝在這片黑暗中亮起來時,便異常顯眼又彌足珍貴。而激發出這光輝的便是書籍的力量。在那戰亂的年代,人們因為空虛冷漠,到處噴灑著惡意的毒液。莉賽爾如果沒有書,也會變成那樣。然而一頁頁紙張上的那一段段美妙文字加入了她的生活,在弟弟冷清的葬禮後,成為她尚未完全泯滅的熱情地寄託。書是人類文化的精華和知識傳承的橋樑,對於莉賽爾來說書就是灰暗生活中唯一的追求,也是疲勞絕望時僅有的心靈港灣,同時,書也點燃了她的人性之善,就像書的扉頁燃燒後的美麗金光照亮了黑暗一樣。

相信只要是讀過《偷書賊》的人,心中就都會有這樣一個小女孩形象:衣衫襤褸,髮絲散亂,全身落滿炮灰,在懷裡抱著一本破舊的書,但她的眼神卻在黑暗中顯現出微弱卻堅定的光芒,就像她的書一樣有著照亮廢墟的力量。

人性怎能兼具如此的光明與邪惡,在讀書與偷書之間,在互助與殺戮之間,展現著人性的美好。

《偷書賊》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是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