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朝花夕拾范愛農讀後感

朝花夕拾范愛農讀後感(一)

今天讀到的這篇文章是《朝花夕拾》這本冊子中的最後一篇文章了,是先生追憶好友的一篇文章——《范愛農》。

對於范愛農這個人物,先生似乎用了先抑後揚的手法來描述。開始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因為徐錫麟的事情,兩人的矛盾頓顯。無論范愛農至於先生,還是先生至於范愛農,兩個人都是不太對付的,范愛農不喜歡先生溢於言表,先生確實覺得范愛農可惡的可先革命便將他革去!可見,二人在日本留學之時,關係是相當不妙的。

本與范愛農此人無任何瓜葛,可先生回國後,兩人再次相遇,便很好的化敵為友了。經過不斷的交流,對社會的改革理想,都是讓他們成為無話不談的摯友的催化劑,再後來機緣巧合,兩人還成為了同事,這樣的階級感情又深了一步。可惜,有聚終有散,范愛農與先生亦是因為工作原因而分別。

縱觀范愛農的一生,從他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他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先生用自己的筆描寫了這位同仁,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表達了尊敬。

范愛農終是無法在這樣的一個黑暗的社會立足的,他內心的痛苦悲涼或許真正只有先生能和他產生共鳴吧。范愛農生活越來越拮据,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後,范愛農溺死於河中。先生亦不知到底是自殺還是失足。

讓我們像這位在黑暗中覺醒著的知識分子致敬!

朝花夕拾范愛農讀後感(二)

對於這篇文章,說實話,我沒看懂,主要是不懂得它所表達的中心是什麼。魯迅先生的文章一向十分有內涵,意義深刻。我想這篇也一定如此,但我說不清,這篇文章是想諷刺范愛農,還是讚揚?它的中心是什麼?

《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如果上述材料準確的話,那麼,我按照這個思路再讀《范愛農》,才有了一些感想。我想:一開始,正如作者所說:「從此我總覺得范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作者是真的討厭范愛農。「天下最可惡的人,當初以為是滿人,這時才知道還在其次;第一倒是范愛農。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范愛農除去。」犀利的語言,一番激昂的言辭,可謂快人快語,性格立見吧。後來,作者與范愛農一同喝酒,()說瘋話,講笑話,漸漸一些事也談開,了,彼此更加了解,慢慢成為朋友。不過,對於范愛農這個人也好,這篇文章也好,耐人尋味的地方和情節簡直太多了。我想還有待我細細想一想,細細品味一下。

但我還想憑目前粗淺的認識,再說點感想,整篇文章,無論示範愛農也好,「我」也罷,都給我一種很真實的感覺。不是說這事,這人一定完全是真的,但那種感情,直白的情感流露,我卻有意無意的都能感到,並體會得真真切切。我記不清是那篇文章了,但記得其中的一句話:寫文章要真誠。現在,我也體會了為什麼寫文章真誠,才能有真實感,才能感人肺腑;才是好文章,才是好作家!魯迅就是魯迅。

回到范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我也疑心他就是自殺的,因為從另一角度想,自殺對於他這種人來說,或許是一種解脫。

朝花夕拾范愛農讀後感(三)

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文章一開頭,作者就用平凡又樸素的語言,記敘了他曾經在茶館認識范愛農的事。先抒發自己對他的憎惡,為後文寫對他的親切友善作鋪墊。先生對死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責任感。

文中談到,開始時,兩人並非朋友,甚至幾次爭論過。但作者回國後,兩人再次相遇,就由「敵」轉友了。從此以後,他們幾乎成了摯友。接著,又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們成了同事。但「天下無不散之宴席」,作者與范愛農因工作的原因分別了。最後,范愛農生活越來越拮据。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後,范愛農失足溺死於河中。

范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的內心是痛苦、悲涼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