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李嘉誠自傳讀後感

李嘉誠自傳讀後感(一)

1928年李嘉誠出生於廣東潮州。1939年,日寇占領潮州後,隨父母流落香港。12歲被迫輟學到社會謀生。17歲成為一個批發商的營業員,每天工作16小時,由於工作出色,18歲做經理,19歲成為總經理,22歲開始創業

讀完《李嘉誠傳》這本書後,我發現本人物傳記前1/3是講做人做事,後2/3是講做生意。我也發現其實讀書可以有選擇的去讀,而且只要你善於從中尋找你要學習的東西,善於思考,你就會有所收穫。

李嘉誠之所以能有今天如此大的作為,是因為他有著一股永不服輸的執拗勁。小小年紀的他就掌握了經商的秘訣,他對推銷工作已經有了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摸清市場動向,建立銷售渠道,廣交朋友,才能做好生意。

李嘉誠推銷商品不是靠高談闊論,而是注重市場和居民中使用這種產品的情況。李嘉誠把香港劃了很多個區域,每個區域的居民生活情況和市場情況都記在一個小本上,只要產品一出廠,便知道該送到什麼地方去。因此,李嘉誠經過一年的努力,他的推銷額遠遠地超過了同事們,得到老闆的讚賞。

由於李嘉誠做出的成績在職工中非常出色,老闆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因此,在李嘉誠剛滿17歲那年就被提拔為業務經理,統管產品銷售。時隔不久,又晉升為總經理,全盤負責日常事務。李嘉誠成了塑膠廠的台柱。

他從茶館小工到鐘錶店小工,再到五金店銷售,再到塑膠店經理,這一系列的轉變才是真正刻骨銘心的。

可以說,一個人的現在並不能代表他的將來,只要肯於努力進取,努力奮鬥,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再就是李嘉誠有一個好母親以及一個好父親,父母給予他的不是物質的財富,而是精神的財富。孟嘗君的故事,種稻穀的故事,這些很樸素的東西卻成就了他最輝煌的一生。正是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影響了他的一生。當我們還埋怨自己沒有一個富裕的家庭,沒有一個有錢當官的父母的時候,我們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你給你的父母了什麼?是不是從小到大,你只知道向他們索取呢?我們是不是應該改變一下自己的態度,讓他們能夠在過一個幸福的晚年呢?

李嘉誠的一生可以說這是他們那個年代的人成功的典範,那麼當今世界,又是什麼樣的人能成就那樣的輝煌?我們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該如何去設計自己的人生?我覺得自己既然選擇了這一行,就應該愛這一個職業,應該有一顆甘於平凡的心。我們的輝煌是什麼?是今天的努力付出,是明天的桃李滿天下!

李嘉誠自傳讀後感(二)

一開始讀這本書並不是由於興趣,本來我對商界人士並不是很感興趣,但當我看到封面上李嘉誠和藹的笑容時,我被它深深的吸引,於是決定了了解這位和藹的老先生。

還沒有讀到四分之一時我就被這位外表看似平凡但經歷卻不平凡的老先生深深打動。

李嘉誠出生在潮州。父親李雲經以教書為生,膝下有三子一女,李嘉誠為長子。1937年由於生活困苦,父子二人到鄰近的集塘鎮宏安鄉生活,父親在當地有60名學生的崇勝國小當校長,並寄宿在校內,兩年後,因為逃避日軍戰火到香港去謀生,那一年李嘉誠只有12歲。來港三年後,李父因肺病去世,李嘉誠被迫輟學,無奈之下只能通過打工來貼補家用。他先是在香港一家茶樓做跑堂,而後進入舅父鐘錶行做學徒,兩年後,不想寄人籬下的李嘉誠離開了鐘錶鋪轉做五金廠的推銷員,這是他找到自己人生目標的開始,之後他又更換了幾份工作,經歷無數艱難險阻之後,最終創立了長江實業有限公司(長實集團),現如今,李嘉誠擁有四家上市公司,市值3000億,被稱作華人首富,香港超人。試想如果自己是當年的李嘉誠,面對人生的種種磨難,又該做出怎樣的抉擇呢?

誠信在現在的生活中尤為重要,但很少有人做到,而李嘉誠卻做到了。

一個企業可以沒有資金沒有設備,但不可以沒有人才。

李嘉誠由一個卑微的打工仔,成為香港首富;長江由一間破舊不堪的山寨廠,成為龐大的跨國集團公司。他的巨大成就得益於它獨特的「用人之道」。他認為公司要想發展,人才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在得人才方面他也有自己得辦法。袁天凡的才華在香港金融界是眾所周知的。李嘉誠多次邀請袁天凡加入長實,儘管兩人交往密切,但袁天凡總是謝絕李嘉誠的好意。由於李嘉誠極力想得到袁天凡這樣的人才的幫助,於是他不言放棄,雖說屢遭拒絕,但是他一如既往地支持袁天凡。為了邀得袁天凡的加盟,李嘉誠與榮智健等其他香港富豪收購了恆昌行,並遊說袁天凡出任恆昌行行政總裁一職。此外。李嘉誠主動認購了袁天凡與他人一起創辦的田豐投資公司9.6%的股份。李嘉誠多年的真誠對待,終於感動了孤傲不羈而才華出眾的袁天凡,於是他應邀出任盈科亞洲拓展公司副總經理。

他的管理之道包括以下三點,首先,他提出好員工的標準。他強調指出:「忠誠猶如大廈的支柱,尤其是高級刑偵人員。」他還補充道:「在我公司服務多年的行政人員,有的已經工作了很多年,有的更長達30年,什麼國籍都有,只要在工作上有表現,對公司忠誠,有歸屬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考驗,就能成為公司的核心人員」。其次,他強調好的企業一定要有好的組織。他深有感觸的說:「機構大必須依靠組織。在二三十人的企業,領袖走在最前端便最成功。當規模擴大到幾百人,領袖還是要參與工作,但不一定是要走在前面的第一人。再大便要靠組織,否則遲早要會撞板,這樣的例子很多,100多年的銀行也會一朝崩潰。」最後,管理模式融合中外。他認為:「美國科學化的管理有它的優點,()可以應付經濟轉變,但沒有人情,業績不太好時進行大規模裁員。我們做不出,因為會令員工沒有安全感,也會導致許多員工突然失業。我們柔和兩者的優點,以外國人的管理方式,加上中國人的管理哲學,以保存員工的幹勁和熱誠。我相信可以無往而不利。」

李嘉誠還教會了我要學會自我管理。他認為要成為好的管理者,首要任務是自我管理,在變化的萬千世界中,發現自己是誰,了解自己要成為什麼摸樣,建立個人尊嚴。自我管理是一種靜態管理。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中,要經常反思自問,我有什麼心愿?我有宏偉的夢想,但我懂不懂什麼是有節制的熱情?我有與命運拼搏的決心,但我有沒有面對恐懼的勇氣?我有信心、有機會,但又沒有智慧?我自信過人,但又沒有面對順境、逆境都可以恰如其分行事的心力?14歲的李嘉誠還是個窮小子,他對自己的管理方法很簡單:必須賺取足夠一家人存活的費用。22歲成立公司以後,他知道光憑任怨已經不夠,成功也許沒有既定的方程式,是愛的銀子卻顯而易見,建立減低失敗機率的架構,才是不想成功的捷徑。其次,成功的管理者都應是伯樂,伯樂的責任在甄選、延攬比他更聰明的人才,但絕對不能挑選名氣大但自我標榜的企業明星。最後,管理的藝術還在於能夠接受新事物、新思維,更新傳統思想。對於我來說,我認為最好的自我管理方式就是踏踏實實的學習,認認真的走好每一步,戒驕戒躁,勇敢的面對學習和生活的困難,終有一天成功會來到我身邊。

其實,李嘉誠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也許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作為新一代的青年單單用嘴說是遠遠不夠的,關鍵在於行動,所以接下來的日子就讓我用行動來證明吧!

李嘉誠自傳讀後感(三)

我從小崇拜李嘉誠,《李嘉誠自傳》這本書我讀了多遍,每次都愛不釋手,每讀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李嘉誠認為,要想成大事,必須對自己已有的成就不滿足,要保持自己的雄心,無論做什麽都力爭做到最好。李嘉誠說︰「對於商人來說,最可怕的是自我滿足,因為這種滿足感失去前行的動力,而要想成大事,必須對自己已有的成就不滿足。」由此筆者想到,創建學習型黨組織,構建全員參與的學習體系,使基層每一名黨員官兵都是學習型黨員,必須消滅掉學習中「自我滿足」這個敵人,在永不滿足的讀書學習中提升自我,在讀書中踐行,在實踐中思考。

我是一名剛從軍校畢業走到部隊基層的大學生。剛到部隊,我自感自己有正規大學的經歷、高等教育的文憑、較深厚的專業理論、較高的文化素質,認為自己讀的書不少了,覺得自己滿腹文章,滿腦知識,讀書學習對我來說沒什麽實際意義,滿足於以前學習的知識,對自己的能力過分自信,不關注新知識新技能,因而飄飄然起來。後來,部隊開展創建學習型黨組織活動,我又重讀了一遍《李嘉誠自傳》,學習的意識又有了新的升華,認識到了在學習上自我滿足的思想是不對的。當今,人類社會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知識創新層出不窮,我軍要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就必須緊跟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潮流,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而新軍事變革涉及軍事理論、軍事戰略、戰爭形態、作戰思想、指揮體制、部隊結構、國防工業等各個方面,是全新的理論和知識,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就要適應新軍事變革的發展趨勢,帶頭永不滿足地學習,這也是軍隊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個永恆主題。學習是一個主動探索的過程,滿足已有的知識,實際上是無知的表現,放鬆了學習,知識就會老化,思想就會僵化,能力就會退化。有資料介紹,最近30年所產生的知識,等於過去2000年所產生的知識總量,到2020年知識總量是現在的4倍,而到2050年,目前的知識量只能占知識總量的1%。面對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社會,別說自我滿足,不發奮學習就很難趕上知識更新時代發展的步伐。

讀書學習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重讀了《李嘉誠自傳》,我又激發起學習的興趣,在創建學習型黨組織活動中,我把學習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在樂於學習中豐富自己的思想,獲得新知識,擴充知識架構,充實自己的頭腦,增長自己的見識,不斷提升學習力、戰鬥力、創新力、競爭力和生存力,在學習中找問題,在解決問題中提高才幹。通過學習我深刻認識到,學而然後知不足,知不足而後知恥,知恥而後勇,然後能發奮圖強,實現壯美的人生,自覺踐行「報效國家」的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在基層要按照「乾什麽、學什麽」、「缺什麽、補什麽」的要求,圍繞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求得知識的更新和業務素質提升,在永不滿足的讀書學習中提升自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