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論積貯疏讀後感

古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當今中華民族在致力於現代化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繼承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傳統,這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但是,古文有其時代的烙印性。脫離於古文的時代性,則談不到古文的教育作用。

賈誼的《論積貯疏》是篇優秀的古文。其基本觀點是正確的、積極的。文章開篇就利用了管子的觀點「倉稟實而知禮節」,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論點「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以反問句的論點說明了「只有百姓富足國家才能治理好」的道理。而民富國強不但是封建士大夫夢寐以求的社會目標,也正是我們現在努力建設現代化的根本目標。

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是有了剩餘價值,才有了階級,有了國家。也就是說人們有了積蓄以後才能講政治、文化;求索知識、藝術;講究禮儀。這一觀點與管仲的「倉稟實而知禮節」是一致的。只有人民富足,國家才能強盛,各項事業才能興旺發達。如果老百姓「家無隔夜之糧」卻侈談遵紀守法,為國效力,這無異於痴人說夢。

「弱國無外交」。中國近代史的辛酸充分說明了「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而落後的原因在於貧窮。所以賈誼認為「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是千真萬確的。只有人民富足了,才能發展各項事業。可見,賈誼的《論積貯疏》的基本觀點對於我們今天致力於現代化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但《論積貯疏》中有的觀點在今天看來有其局限性。文中寫道:「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殘也。」他認為「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這個觀點有其兩面性。

如果把「食者甚眾」看作是機關事業人員繁冗,吃皇糧者眾,追求優厚的公款消費的福利待遇是「淫信之風日日長」,這不管是兩千多年之前還是現在無疑都是正確的。我國自古及今以來龐大的政府機關,臃腫的人員,不但多吃了「皇糧」,造成財稅的嚴重不足,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而且互相扯皮推諉,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滋長了不正之風。所以賈誼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對「食者甚眾」「淫侈之俗日日以長」「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提出鞭策,這是很有見地的。

但是如果我們把賈誼的「今背本而趨末」的「本」看作是「務農」,「末」是作是「工商」。那麼賈誼這個觀點就有其消極的一面。因為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是必然會有工商之分的,這是人類的進步。有了工商,社會才更加發展。如果一味的務農,那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必然會遲滯社會的進步。

賈誼所處的時代生產力有限,農產品有限,因而要「強本抑末」,正如要「剪枝打杈」一樣,需要對工商業進行限制。()但是我們還要看到正是由於儒家的這種「重本(農)輕末(工商)」思想,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賈誼看不到或是不願看到當時對社會起阻礙作用的主要是封建統治階級。正是龐大的封建統治機器耗盡了國家資財,而非所謂的「末」,即「商」。

賈誼在分析了貧窮的危害及造成貧窮的原因後,開出了一個治療這種疾病的藥方「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則積足人樂其所矣。」要驅趕老百姓務農,認為工商業者是「末技游食之民」。要讓他們靠自己生產養活自己。然而,把百姓都趕到田園裡去生產就一定多產糧食嗎?新中國建立後,曾出現全國務農的現象,文化革命末期,將全國幾千萬中學生驅趕到農村去,從事農業生產,取得了什麼成果呢?凡是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都知道當時的情況:物資奇缺、糧、肉、蛋、菜、柴什麼都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政策放開了,農民開始務工經商了,務農的人減少了,反而現在什麼東西都不缺。為什麼務農的人少了,農產品卻富足了呢?這正是生產力發展規律起的作用。工商業是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有了工商業後有了明顯的競爭,有了競爭就有了科技的進步,相應的思想、藝術也得到了發展。工商業發展,又帶動農業向更深層發展。

以上觀點是以現在的眼光來分析前人的。我們的認識也受時代發展的限制。儘管我們看到賈誼《論積貯疏》有其若干歷史局限性,但這篇文章不失為一篇燴灸人口的範文,其觀點鮮明,言論謹嚴,條理清晰,扣人心弦。賈誼不失為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但囿於他所處的時代,處於他所處的社會環境的影響,賈誼不可能認識到我們今天所認識到的問題。這篇文章的缺失,並不是賈誼本人的缺失,而是他那個時代的缺失,是他那個時代生產發展水平所造成的。

我們今天學古文,既要學習古人的才智、思想、藝術手法,學習優秀文化傳統,從中吸取精華,同時又要注意古人由於時代的局限性而造成的文章某些觀點的謬誤,不能食古不化。只有透析古文的時代背景及古文觀點的時代局限性,從繼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繼承,才能學好古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