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論教育讀後感

論教育讀後感(一)

周國平論教育》共有八輯,裡面收集了作者在不同時期內有關教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散文、隨筆、雜談的形式呈現,語言簡明而不深奧,生動不乏幽默,所以讀起來很輕鬆、很親切,但回味無窮。作者在「教育的七條箴言」中說道:「關於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話往往出自哲學家之口。專門的教育家和教育學家,倘若不同時擁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說出的話便容易局限於經驗,或拘泥於心理學的細節,顯得膚淺、瑣細和平庸。」對這種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人」是教育的原點,「人的充分發展」是教育的根本,一個教師,如果拘泥於教育的「技術」,而沒有對人、對人性的一種整體洞察和思考,教育就會有局限和偏差。那麼,作為一個哲學家,周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呢?

「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這是周先生最欣賞的第一條教育箴言。「教育即生長」這一論點由盧梭提出,而後杜威作了進一步的闡發,它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說,教育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尊重天性、發揮潛能、潛移默化、因勢利導……我們教育中的許多原則和這一箴言不無關係。「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無論是蒙台梭利還是杜威,都批評了「孩子是一個尚未長大的人」的觀點,認為兒童期自有其內在的品質和意義。兒童期是一個人身心生長的重要階段,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很多家長信奉「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為了贏得未來那不確定的所謂幸福,驅趕孩子去做有違他們個性的事,不惜犧牲他們童年的幸福;認為孩子什麼也不懂而把成人的喜好觀點和評判標準強加給孩子。……這些做法其實都是因為無視童年的價值,只希望孩子們快快「長大成人」。

還有幾條箴言值得品味。「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西塞羅語)這讓我想到了「教育即解放」這句話,讓受教育者擁有豐富而又自由的心靈,應該是教育的追求吧。「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盧梭語)意為給孩子自由的時間,除卻無窮的功課,留出一些時間讓他們玩耍,去做他們想做的、應該做的事。這與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中的「解放孩子的時間」倒是不謀而合。

論教育讀後感(二)

在今天,目睹弊端叢生的教育現狀,哪個有責任心的中國人不在為教育憂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個心力交瘁的家長不在把教育埋怨?所以,周國平以以一個公民的身份發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周國平是學哲學的,在思考教育問題時,就一定會把這個專業背景帶進來。他在哲學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人生問題和教育問題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也就是教育上最應該讓學生得到的東西。這個信念,構 成了周 先生思考教育問題的基本立足點。

人生的價值,可用兩個詞來代表,一是幸福,二是優秀。優秀,就是人之為人的精神稟賦發育良好,成為人性意義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優秀為前提的。由此可見,二者皆取決於人性的健康生長和全面發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於此。

何為教育?教育究竟何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則是什麼?古今中外的優秀頭腦對此進行了許多思考,發表了許多言論。周國平發現,關於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話往往出自哲學家之口。專門的教育家和教育學家,倘若不同時擁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說出的話便容易局限於經驗,或拘泥於心理學的細節,顯得膚淺、瑣細和平庸。現在他把他最欣賞的教育理念列舉出來,它們的確具有箴言的特徵:直指事物的本質,既簡明如神諭,又樸素如常識。可嘆的是,人們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寧願相信各種艱深複雜的謬誤,忘掉了簡單的常識。然而,依然樸實的心靈一定會感到,這些箴言多麼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們的教育多麼需要回到常識,回到教育之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論教育讀後感(三)

自從學校開設了閱讀時間,每到那一刻,孩子們每天總會在我的敦促下,很不情願地收起作業本,開始一段心不在焉的閱讀。一天我地滿懷期待地問他們:在你們的書櫥里最鍾愛的是哪一本書?滿以為會引發一場好書推介,沒想竟然沒有一個孩子能答上來。好一會兒有一個平日裡學習成績不錯的女孩舉起了手,說:「我最喜歡看的是閱讀導航,因為它能告訴我許多寫作文的方法。」原來看書是為了寫好作文,這個答案看似挺不錯,那我心裡湧起一絲淡淡的失望和同情。本應該是如此放鬆愜意的閱讀,卻套上了沉沉的枷鎖??——為了提高作文成績。我不禁為孩子們而惋惜,也為自己作為一個教育者而感到內疚。《周國平論教育》一書中多篇文章提到了「讀書」這個話題。他說,「並不是隨便讀點什麼就是閱讀的,真正的閱讀有靈魂的參與。」我不知道孩子們在讀類似叢書的經典選段時,更多的是關注找到了多少好詞好句,還是與作者共同遨遊精神的家園。當我們將閱讀的目標瞄準一個個好詞好句的讀背套用,怎能有閒暇去做一次精神漫遊?這種「為閱讀而讀」會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嗎?

對於閱讀指導,我是一個門外漢,但從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來看待孩子們閱讀訴求,覺得十分不可思議。首先,是什麼使孩子們的閱讀帶上了功利的色彩?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和閱讀有關的忠告,恐怕就數「多讀書才能寫好作文」之類的話了,但我們卻忘了告訴孩子,讀書還可以讓你變得勇敢、讓你感到溫暖、給你安全感和幸福感。為此,有的家長甚至急功近利地讓孩子乾脆讀作文選,因為這樣可以更快、更直接地接收到寫作文的指導。為了更專心地讀「有用之書」,很多家長和老師還會禁止學生讀「閒書」,或者儘量壓縮孩子們讀閒書的時間,因此孩子對於書櫃裡最喜愛的書說不上來也就不奇怪了,這樣無疑是在破壞著孩子們讀書興趣和習慣的養成。其次,片段式的閱讀究竟是否能帶給孩子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在我看來,片段式閱讀只能窺一斑而不能見全豹,原著中原本鮮活的靈魂被割裂、支解,讓人無法拼接一個完整的形象、體會一個完整的靈魂、構建一個完整的世界。如果說片段閱讀還有一點益處的話,那就是一個片段仿佛一扇窗,打開了一個個閱讀視界,吸引你開始一段神奇完整的精神之旅。美國的閱讀教學從來不是一個片段,而是一本完整的原著,讓孩子靜下心來,傾聽作者的講述。閱讀作業也不是所謂的摘錄好詞好句,而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研究、體會、反思的問題,諸如「你認為書中最精彩的是什麼,說說它為什麼吸引你」、「你最欣賞哪個人物,說說你喜歡他的理由」等等,引發你說出真實的感受,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就是一次讀者與作者的二次對話,那又將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

也許我們都還記得兒時讀完一本好的童話書時,掩卷而思、沉迷其中、意猶未盡的感覺。今天的教育目的性太過強烈,很多孩子是背負的很重的心理負擔、被動地去讀書的,這時,他們無法在閱讀中獲得幸福。閱讀理應是幸福的,我們無權奪走孩子們享受幸福的權利。不用擔心他們會在閱讀中迷失,只要他們熱愛閱讀,總會找到書中的知己。我們所應做的,就是給他們充分自由的時間、保證他們自由選擇的權利、為他們打開一個個經典閱讀的寶庫,讓他們為精神的自由而暢遊書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