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羅曼羅蘭讀後感

羅曼羅蘭讀後感(一)

《羅曼羅蘭》是由茨威格所寫的一篇傳體。首先,羅曼。羅蘭堅持認為,世界上所謂真理就是良心發現的真理,它是終極真理,是最高的精神境界。它超過了「祖國」這個具有召喚力的時髦的觀念,因為「祖國」總是帶有狹隘民族主義的情緒,助長了人們的倨傲、蔑視或仇恨,它也超過了法律、政治、新聞或民族服務。良心則是最高權威,是全人類的最高抗訴法庭,是靈魂自由和人權自由的保證。

每個人必須跟著良心走,找到自己的真理,並以它來指導自己,哪怕是面對整個世界。其次,羅曼羅蘭認為,所謂時代,所謂時代大潮,都是政治家和新聞記者用謊言蠱惑起來的。

廣大民眾不可能了解事實真相,他們的激情和衝動,都是盲目的,是喋喋不休地念著別人的觀點,跟著別人後面大叫大嚷。

羅曼羅蘭指出,世界上最需要的東西就是自由的靈魂,因為當今似乎各個部門都在突出群體生活,挑起群體的衝動,形成大潮。

真正自由的人,真正熱愛人類的人,只要有必要,就得想群體的衝動宣戰。

羅曼羅蘭讀後感(二)

這篇課文節選自茨威格《羅曼·羅蘭傳》中「高等師範」一章,茨威格讓我們看到了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時期的羅曼·羅蘭,正如在這一章結尾所說:「一個基礎已經打好並且深深地築入了地面,現在,可以開始往上建築了。」了解了這一時期的羅曼·羅蘭,實際上可以想像傳主後面的人生了。

茨威格並不諱言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的嚴厲,然而這種嚴厲並沒有給羅曼·羅蘭帶來多少困擾。一個專注思想的人是不需要多大的空間的。曼德拉困在監獄的時候,望著鐵窗外的看守常常在想:一轉身,我的心靈就可以去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學習的巨大負擔並未壓抑他想要當作家的願望,就像一棵樹壓不壞它的樹根一樣」,羅曼·羅蘭在高師的學習是刻苦的,這種刻苦更多的是出於他自己內心的驅使。

羅曼·羅蘭離開高師的時候,寫了一份奇特的檔案,茨威格稱它為如同一封密封的誓言,「為了忠實於它,他只需忠實於自己」。一個忠實於自己的人,是無法被欺騙的。茨威格在描寫羅曼?羅蘭學習的外部環境時,處處結合了羅曼·羅蘭自己的志向、興趣和才華等。一個醉心於文學藝術,擅長於描述文化歷史的羅曼·羅蘭是時代的產兒,而這顆種子就是高師時期種下的。

昨天的因是今天的果,今天的果又會是明天的因。昨天已成歷史,明天值得期待,我們能把握的只有今天的自我。在文章的最後我想起狄德羅的小說《定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中的一個有趣的對話:

主人:我在想一件事情:要是你的救命恩人真的做了烏龜,這是因為上天是這樣寫著呢,還是因為你要使你的救命恩人做烏龜,天上才這樣寫的呢?

雅克:這兩者是並排寫著的。所有的情況都是同時寫好的。就像一個大捲軸在慢慢地展開來……

羅曼羅蘭讀後感(三)

「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壓著思想,阻撓著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類喘不過氣來。打開窗子罷!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這是20世紀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在其作品《名人傳》引言中的經典名句。在無意中看到便坐下慢慢欣賞,果真受益匪淺,真心敬佩各位時代的英雄,他們經歷了各種的磨難卻沒有向命運屈服,在生命的最後一秒仍不屈不撓的抗爭著。

顯然,羅曼·羅蘭要用英雄主義的精神來矯正時代的偏向,他深刻的了解名人的抗爭精神是可以震撼人類心靈,引起各界共鳴的。在羅曼·羅蘭看來,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偉大是痛苦和孤獨的,他還說:「我稱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偉大的人。」他正是緊緊抓住了英雄偉人痛苦的心靈,把戰勝苦難作為衡量英雄的一把閃亮標尺。而他的《名人傳》就是揭示人類歷史上三位苦難英雄的心靈傳記,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巨子托爾斯泰。

他在《貝多芬傳》的結尾這樣寫道:「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吉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迎。」確實,用痛苦換來歡樂「正是羅曼·羅蘭追蹤貝多芬一生命運的視野,這句話構成了《貝多芬傳》內在的緊張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貝多芬以他堅強的意志,以一種不可抵抗的力量掃空憂鬱的思想,最終成為名人,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是什麼支持著貝多芬?是不向皇權低頭的品質,是不被金錢收買的決心,是扼住命運咽喉的勇氣!正是依靠著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貝多芬越過了人生的無數個痛苦險峰,達到了對人生最清醒的領悟。

如果說《貝多芬傳》是英雄主義的號召,是力的頌歌,那麼《托爾斯泰傳》則是一首安魂曲、一支哀歌,一闋送葬曲。貝多芬偉大的痛苦是因為他在人生的盛年遭到厄運,托爾斯泰偉大的痛苦在他自身主觀意志的選擇。他厭倦了優越的環境,藐視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文學聲譽,只有生命的真諦才是他未知的亦惟獨渴望的,於是他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去求索和探尋,他所擁有的幸福感成為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負擔,如果他只是平庸的亦心安理得的享受他所擁有的這一切,煩惱是不會在他的身上體現的,正是由於對真理的追求和不肯虛度年華的精神才使他的煩惱接踵而來。《復活》是托爾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羅曼·羅蘭所說:」妻子、兒女、朋友、敵人都沒有理解他,都認為他是堂·吉訶德,因為他們都看不見他與之鬥爭的那個敵人,其實這個敵人就是他自己。「

」托爾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揚的主義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應當被人蔑視。「終於,在82歲的暮年,托爾斯泰在一個寒冷的冬夜,獨自逃出了家門,在一個無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號啕大哭,對守在他周圍的人們說道;」大地上千百萬的生靈在受苦;為何大家都在這裡只照顧一個列夫·托爾斯泰?「其實,托爾斯泰發出的是對蒼生的疑問,也是對痛苦心靈的回應,在這裡我們分明又聽到了貝多芬對生命的歡樂歌唱。

其實《名人傳》也告訴了人們,英雄和名人並非沒有弱點,也並非就完美,畢竟他們是人,而不是神,但是這並無損於他們所做出的偉大的事業。悲慘的命運和嚴峻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名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並且堅定自己的信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