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美國文學讀後感

——《向美國學教育》讀後感

《向美國學教育》這本書,萬瑋老師將我帶進的是熟悉而陌生的美國教育。說熟悉是因為美國的「模範教師」——當然他們稱呼為年度教師或者國家英雄,在最近幾年艾斯奎斯《第56號教室的奇蹟》,羅恩克拉克老師的《優秀是教出來的》,以及由李茂老師翻譯的《每個孩子都愛學》,從教師層面介紹了美國英雄教師們的工作狀態,尤其是艾斯奎斯連續幾次來中國與一線教師面對面交流,道出了許多真實的教育處境。說陌生是指對於美國教育中的具體問題,只能隔靴搔癢,淺嘗輒止,沒法有更系統深入的了解。萬瑋老師的這次美國之行中所做的記錄和思考無疑對幫助我感受美國教育文化的獨特魅力,辨析中美教育的差異,有著重要意義。

閱讀伊始就對萬瑋老師生活化的文筆打動,摒棄空洞枯燥的理論說教,用親身經歷來講述,娓娓道來,如沐春風。在文字中可以感覺到萬老師置身其中的那種在場感,不僅僅是觀察者,更是參與者,美國教育文化中的點滴被萬老師捕捉到,提煉出來,蘊含在講述中——一個講故事的人,教育的哲理樸素,而芬芳。作為一名教師,要學會用生活化的講述來闡釋自己的觀點,也就是要會講故事,講自己的教育故事,也講自己聽到或者感受到的教育道理。可以明顯感覺到較之《班主任兵法》中的詼諧幽默、鬥智鬥勇,《向美國學教育》中作者的心境更沉潛穩重,頗具詩意行走和思考的意蘊。

在記錄中萬瑋老師大量採用對比的方式來進行思考。用他的話說:「對比不是目的,對比只是一種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對比讓我們感覺到宇宙的遼闊,感知到自己的位置,讓我們思考,我們應該去何方。」在認識了阿米什人之後,他想到了雲南貴州我們少數民族的青年的情況,感嘆文化需要堅守。阿米什人總數大概25萬左右,主要生活在美國賓州境內和加拿大,被包圍在高度現代化的社會叢林中,竟然以一種100多年以前的原始生活方式生活。如果孩子外出上學接受了現代化的東西,他就要與種族隔絕,目的只是為了保持他們這個種族的純潔本性不被現代社會污染。而現在我們的一些少數民族,正在面臨著被文化科技的改變,最原始的民族風貌開始發生變化。這是文化的一種消亡。在倡導開放自主的社會中,還可以允許要阿米什人族群的存在,意味著文化要回歸對人本身的尊重。對比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地來判斷教育中的價值取向。

在書中,美國人對中國教育的見解令人耳目一新。我們知道美國的數學教育是相對很容易的,中國的任何一位老師如果語言過關,()都可以到美國做國小數學教師。美國的格雷格老師一語道破:理科的東西答案通常很明確,因此受到大力鼓勵;文科方面,因為涉及很多思想方面的東西,如果一個社會不夠開放的話,必然要加以控制。這確實是一個關於文理科的有意思的課題,在很久之前我們就在喊: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或許是為了國內經濟建設的需要,需要有大批的建設者,需要有數理化方面的人才。而文科過於傾向于思想的自由化,關注人文,關注人的生存現狀,對於整個社會的架構和發展都會有有所洞察。在教育的今天,我們所要關注的絕不僅僅是數理化,還有孩子作為人的發展元素。中國有句話:先做人再做事。我們教育要讓孩子成人,成站起來的人,真正的人,而不能培養一批數理化的「精英利己主義者」。

萬瑋老師在書中對中美教育及文化的差異,以及從高中到大學的課程管理、教學方式、評價體系等都有較為詳實的記錄,這些思考涉及教育的各個方面,甚至有社會學的相關內容。作為一個教育思想者,萬老師的行走始終堅定有力,他在美國的日子裡所記錄的令人感佩,而其中洋溢著的學者風範更是讓我肅然起敬。走一路,學一路,思一路,行一路。對照中美教育,從中汲取積極的價值取向,借鑑一些具體的行為措施,創新一些因地制宜地做法,讓自己在相對開闊的教育視野中來品鑑踐行我們的教育。

感謝萬瑋老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