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讀後感

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讀後感(一)

閱讀了《把事情做到最好》這本書,給了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本書通過圍繞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來進行闡述,給了我個人很大的啟示,這本書對於我們青年教師如迷途中的燈塔,指明了我們在航行中前進的方向,履行崗位職責是每一位教師最基本的義務。如何才能把教學工作做到最好?《把事情做到最好》這本書全面系統的總結出一套在實際工作中極具針對性、操作性、實用性的做事方法,只要我們深刻領悟本書中的做事理念,熟練掌握並套用本書中的做事方法,就能把本職工作做到最好。以下是我讀書後的一點心得體會:

把事情做到最好,要吃虧,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上進的還是後退的,直接影響工作的好壞。工作中,活乾的比別人多,你覺得吃虧;錢拿的比別人少,你覺得吃虧;經常加班加點,你也覺得吃虧……其實沒必要,要記住,吃虧不是災難,不是失敗,吃虧也是一種生活哲學。做人一點要懂得捨得的道理,現在吃一點小虧,為成功鋪就道路,也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你的機遇突然就來了!能吃虧是做人的一種境界,是處事的一種睿智。

把事情做到最好,要無畏。敢做要無畏,要有不怕失敗的豪情壯志。挫折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再沒有從新站起來的勇氣。年輕沒有失敗,初冒的新芽唯有經歷寒霜才能茁壯成長,「跌倒了也要抓一把沙子」的網易創始人丁磊在演講中說道:「在30年以前我最大的收穫並不是掙了兩三個億,而是有過一段虧掉兩三個億的經歷。」無畏不因年齡的增長而漸漸褪色,身患糖尿病且心臟不好的任正非在1978年創辦了華為公司,那年他43歲,在那之前他一事無成。如今,華為已是中國偉大的公司之一。

把事情做到最好,要專注。剛剛改革開放是世俗的時代,人人以物質追求為目標,道德底線被輕易穿越。俗語有云:「業多不養家」,除了吃喝拉撒睡,用來做事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唯有專注某個領域、行業,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萬科集團當年放棄了多元化的經營策略專注於地產行業,成就了近20年的輝煌。

把事情做到最好,要堅韌。行百里者半九十,堅持就是勝利。「追求夢想的人們啊,已經付出就要準備付出更多」。書中說:基層人員每天接觸的都是非常具體的事情,更多的是要研究怎樣把事情做正確。的確如此,正如普照大地的陽光是由七色光譜組成。奔涌的河流是由無數個水滴組成。一個團隊、一個單位的每一名員工就是水滴。不要感到自己在崗位上做的事情很渺小很平庸,實際上很光榮很崇高。因為哲人說:人民民眾是歷史的主人,是歷史的創始人。

如何把這些東西套用到實際當中,還要我們在實際的工作崗位之中多多探討和學習。在工作崗位上我們還會遇到很多從未面對過的困難,對於這些問題和挑戰,首先我們要放低姿態虛心學習,多向前輩學習,不懂的地方多向同事請教;其次還要不斷的擴展和提高自己,多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最好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要敢於面對困難和挑戰,重塑充分利用每一分鐘的時間,合理的安排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本職工作,發揮青年人敢打敢拼的奮鬥精神,不怕困難勇於鑽研,通過自身的努力為教育事業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讀後感(二)

今年暑假,介於學校領導的一再要求,我拜讀了《把事情做到最好》這本書,讀完之後才覺得自己真的是受益頗豐。

先說說這本書給我的總體感受。十個章節的主題簡明扼要,環環相扣。如同十把鑰匙,一一幫我們打開如何「會做事、做對事、做成事」等困擾在心頭的「鎖」。敘述的道理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尤其是引用的比爾蓋茨、華盛頓等諸多的名人名言,讓人有頓開茅塞之感。比如書的封面就引用了比爾蓋茨的話:聰明的人能把事情做好,精明的人能把事情做得更好,高明的人能把事情做到最好。這些名言像一座座小橋,讓我們在自然行走中,領略不同的風景。書中列舉的案例鮮活貼切,讓人印象深刻。既有出名人士的事例,也有小員工的事例。都像一味味「佐料」,讓人從中品出不同的「滋味」,進而更好地去體味書中蘊含的道理。

讀完這本書,讓我感想很多。我僅就第七章談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章的題目是「做對事」。書中告訴我們:不是把事情做完,而是要把事情做對。高層做正確的事,中層正確地做事,基層把事情做正確。由此我想,對於一個團隊,一個系統而言,只有每個崗位都盡力盡心地把事情做好、做對,這個集體才有朝氣、才有活力;才會勇立潮頭,才會處於不敗之地。於是確定了本篇讀後感的題目:在其位盡其職。

這不僅是一本工作時能派上大用場的工具書,還是一本能全面提升職工綜合素質的教科書。本書既適合個人自我成長學習,更適合單位組織共同培訓學習。

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一種對工作全力以赴、務求完美的態度。真正的「職場明星」就是秉承「如果一件事情值得去做,就要把它做到最好」這一觀念的員工。

如何把事情做正確?書中說:基層人員每天接觸的都是非常具體的事情,更多的是要研究怎樣把事情做正確。的確如此,正如普照大地的陽光是由七色光譜組成。奔涌的河流是由無數個水滴組成。一個團隊、一個系統的每一名員工就是光譜就是水滴。不要感到自己在崗位上做的事情很渺小很平庸,實則很光榮很崇高。因為哲人說:人民民眾是歷史的主人,是歷史的創造者。上級的每一項決策,每一項要求,都需要基層人員去完成去落實,也更需要基層人員把事情做正確。正如蓋高樓和造汽車,光有設計人員設計得完美、組織施工人員組織到位還不行,還需要各個工種的全力配合,按照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假如建造人員砌歪了一堵牆,安裝人員裝錯了幾個零件,都會導致任務的失敗。這也使我想起了太空飛行器發射。除了科研人員刻苦鑽研外,在生產和組裝方面,大量的技術工人也花費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尤其在發射前,每個環節都要進行上萬次的檢測和檢查,稍有不慎就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損失。前蘇聯的一艘宇宙飛船的失事,就是由於地面人員的疏忽,算錯了一個小數點兒,進而引起一場悲劇的發生。所以,作為基層人員要時刻牢記:用正確的方法,去把事情做正確。

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一種對工作全力以赴、務求完美的態度;是不取巧、不敷衍,是凡事精益求精。真正的「職場明星」就是秉承「如果一件事情值得去做,就要把它做到最好」這一觀念的員工。

如何才能做得最好呢?——任何一件事情來了,我們都應該首先問自己:「這件事情值不值得自己去做?」對於值得去做的事情,就要用心和集中精力去做好;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就應該學會拒絕。

這一章中,還有一段非常富有哲理和讓人回味的話:一個絕望的組織,每個人既不抬頭看路,也不埋頭拉車;一個失敗的組織,每個人都爭著抬頭看路,卻沒有人埋頭拉車;一個平庸的組織,只有領導者會抬頭看路,其他人只會埋頭拉車;一個卓越的組織,每個人都會抬頭看路,也會埋頭拉車。看來,無論我們身處一個團隊一個系統的哪一個層面,都要學會「既要抬頭看路,也要埋頭拉車」。「抬頭看路」,我們就不會迷失方向;「低頭拉車」,我們就會用眉尖的汗水換來成功。

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讀後感(三)

近日,稍有空閒就靜下心來手捧《把事情做到最好》慢慢讀來,細細品味書中教人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感觸頗深,受益匪淺,覺得這本書實乃難得一遇的好書。本書分十個章節,從「想做事、肯做事、能做事、會做事、敢做事、善做事、做對事、做成事、做好事、不出事」十個主題由淺入深分別闡述,娓娓道來。書中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譬如比爾蓋茨、李嘉誠等成功人士的人生感悟,更有66個鮮活實例加以論證書中所蘊含的哲理,總是令人有茅塞頓開之感。這本書就象一塊敲門磚,孕育著無窮的智慧,讓我體驗到廣闊的胸懷、淵博的知識、敏銳的行動、機智的反應。它似一陣清風吹過,不經意間我的心弦為之顫動,智慧與淺顯的道理變成一片片晶瑩剔透的雪花,都慢慢地融化在心裡。

讀完這本書,讓人感觸很多,其中第四章「會做事」給我的啟示最多。會做事首先要會做人,書中告訴我們:做人一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二要謙和為美,多讓少爭;三要與人為善,切忌驕橫;四要仗義疏財,扶危濟貧;五要誠信待人,遠離事非。想想人生在世,應該既會做人,又會做事。做人絕對不是一件小事情,你能否掌握精當,直接決定你做事的輸贏,以至於一生的成敗。

做人做事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不可偏廢。光會做事,不會做人,即便你能獲得暫時的成功,也不會享受成功所帶來的快樂,()因為一個人際關係惡劣,對立面、反對面、積怨甚多的人,定會招致眾叛親離,最後淪為孤家寡人;如果光會做人,不會做事,只顧八面玲瓏,四處討好,結果是浪費了感情,浪費了精力,到頭來還是過得索然無味,一事無成。只有會做人又會做事的人,才能贏得一世好名聲,才能氣定若閒,在談笑間成就夢寐以求的事業。碧桂園集團董事長楊國強、華人首富李嘉誠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深諳既會做事,又會做人的真諦,所以才能達到無往不利的高超境界。

由此我想,對於太保公司這個團體而言,每個員工都是身處其中的一個分子,我們應該秉承「會做人,會做事」的道德準則,熱愛集體,尊重領導,包容同事,關愛客戶,凡事都要往好處想,往遠處看,齊心協力共同構建「太平洋」這個溫馨和諧的大家庭。在工作中,我們要以熊素瓊的「馬桶精神」激勵自己,愛崗敬業、全力以赴,以一顆感恩的心把事情做好、做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在平凡的崗位上才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績;我們這個集體才會有朝氣、有凝聚力,「太平洋」這支戰艦才會勇往直前,在激烈的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一本點燃工作激情、催人積極上進的勵志書,每個人讀後都會從中找到一把打開自己心鎖的鑰匙。書中每一個故事都蘊含著一個做人做事的道理,滴水藏海,小中見大。在輕鬆的閱讀中,我們都有一份新鮮的感受,愉悅的享受,不知不覺中為自己的人生點亮了一盞明燈。慢慢去讀,細心去體味,認真去學,努力按照書中的道理去做事,只要我們堅持,我相信人人都會把自己做到最好,把工作做到最好,把事情做到最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