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世界近代史讀後感

剛剛開始上《中國近現代史》課時,我心裡充滿了疑惑:這段歷史我們國中學過兩遍,高中學過一遍,現在來到了大學,怎麼還要學啊?而且內容都是雷同的,都是從鴉片戰爭講到至今,沒什麼翻新嘛!

雖然嘴上沒說,但心裡卻覺得學校如此的安排純粹是多餘。老師好象看出了我們的心思,他說:「別看你們歷史學過好幾遍,但我現在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們當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來。鴉片戰爭是哪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發的?這些問題算是簡單的吧。誰能告訴我?」不出所料,聽到這個問題後,全班同學都做低頭苦思冥想狀,半天都給不出回答。

老師的這個問題讓我意識到,雖然我們學的次數不少,但都沒怎麼用心。就算有些時候很用心,但等應付過考試後,就棄置不管了。現在腦子裡的歷史事件已所剩無幾,跟當初沒學過的一樣。這樣的學習是沒有效果的,也沒有意義。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學校安排我們再學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們記住:落後就要挨打!引申到我們身上就是:不求上進就會被淘汰!

這次學習,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多了解些中國近現代史,做個合格的炎黃子孫。

「落後就要挨打。」在我看來,這個道理貫穿著整個歷史。回顧過去,無論是鴉片戰爭還是日寇侵華,無一不在印證著:昔日的中國因為懦弱而受盡欺凌。雖然我們現在已經變得強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摘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但卻不能輕易忘記這些災難深重的屈辱史,在這段時間裡,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是以號稱當時的首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在1840年發動的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為起點的,戰敗後,清政府還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後又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和外國協定關稅,外國取得了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在通商口岸傳教等特權。這些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野蠻和屈辱。

後來,英法在1856年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在抵抗失敗後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此後又陸續有英法俄的《北京條約》、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約》、1894年中日的《馬關條約》、1900年八國聯軍的《辛丑條約》等等。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

如果沒有這些侵略戰爭,我想,中國的現狀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條約不知道讓我們中國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國建國以後的發展十分迅速,我們幾十年里就完成了別的國家要幾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務。就像我們從製造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到爆炸第一顆核子彈,只用了七年的時間,但美國卻要花去200年。雖然我們現在和美國、英國等國還有一些差距,但要考慮到兩國不同的歷史背景。

其實,中國的歷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民眾自發的。像林則徐、關天培、左寶貴、丁汝昌等批愛國將領的湧現,鼓舞了人民的鬥志;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的抗英鬥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造成沉重的打擊,社會各階層的團結一致,讓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國、日本,我們應該崇拜我們中國人自己。

還記得,小時侯,我學會的第一首歌是《社會主義好》,歌詞的最後那一句「全國人民大團結,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國人也都聽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並不是憑空編造的,它們的存在是有依據的。

提到中國,又會忍不住想到讓我們全體中國人自豪的「紅軍長征」。長征的年代已離我們遠去,但「長征精神」卻代代相傳,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種一樣。

長征途中許多膾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們的心中蕩漾,那種不屈不撓,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氣概,那種互幫互助、親密團結的合作精神,那種嚴守紀律、全心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質,都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們前進。但在無數的光環下,還有許許多多同樣出色的戰士,他們或許沒有令人們為之稱讚的英勇事跡,但「長征精神」在他們身上,同樣是熠熠生輝。

在這裡敘述一個長征故事——「一隻印著『謝』字的乾糧袋」:

這是發生在紅軍過草地途中的一個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紅軍叫做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乾糧。在行軍過程中,戰士們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謝就瞞著隊友,把自己的乾糧袋給了他們,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飢,最終,因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一隻印著「謝」字的乾糧袋時,部隊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這個故事,心中感到無比沉重!謝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糧食,都是救命的「寶貝」,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把自己的糧食給了那位母親;每天,自己在飢餓中煎熬,也不願連累隊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詢問那母子三人的情況,在得知「他們很好」的回答後,嘴角才帶著微笑,離開了人世……他對人民民眾的深厚情誼,()對戰友的深厚情誼,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們銘記在心中的「長征精神」。

二萬五千里,在中國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頭走了一圈。我們紅軍歷盡艱難,突破重圍,翻雪山,過草地,渡赤水,還要飛奪瀘定橋。從1934年秋開始到1936年10月,這段歷程在中國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勝利樹立起了一座無與倫比的里程碑。

長征,對於我們新世紀的一代,或許已經太遙遠了。我們未曾經歷過這樣的艱難困苦、這樣的驚心動魄,但這段歷史,還是帶給我們無數的深思。種種永垂不朽的「長征精神」,值得我們去揣摩,去學習。當然,在新世紀,在我們學生中,這些「長征精神」,需要在學習中發揚,在校園中發揚,在做人處事中發揚,在一點一滴的成長道路上發揚,在為祖國的建設中發揚。我們要將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讓這些瑰寶,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者。

歷史,給我的帶來震撼的不僅僅是長征,還有辛亥革命,百萬雄師過長江,五四運動等等。在此就不一一敘述它們給我帶來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們現在面對的問題大多可以從歷史上找到經驗或教訓,這對於我們今後的為人處世是非常有意義的。學史使人明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的。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矣。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