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王小妮上課記讀後感

王小妮上課記讀後感(一)

讀了王小妮《上課記》,我非常喜歡王小妮老師的簡單明了、細膩真實、婉婉道來她對工作的態度,就像在《賣力氣》中說得一樣:每一次上課,我都會清理自己的思想,轉述我對現實和寫作的感受,分享自己的思索成果,這就是幸福的。賣力氣,是學生對我的最高的讚美!我們老師是給學生幫助,給學生支持,給學生鼓勵的引路人,我們的努力,我們的敬業,我們的辛苦,我們的用心都能給學生帶來幸福。例如,當學生回答地結結巴巴、詞不達意時,我也不再取而代之,說得學生只有點頭的份兒,而是給學生適當地點撥。我們的教育不會因為我們的努力,我們的敬業,我們的辛苦,我們的用心而美麗嗎?

非常喜歡王小妮老師完全投入情感於課堂中,認真誠摯的承擔著傳承接貨的使命,重視比知識積累和謀一份職業更深沉厚重的東西。就像在《要一個模式》中王小妮老師說得一樣:課程快結束了,有同學對我說,他還是希望老師給出一個準確固定的模式,比如,怎么開頭、怎么結尾、怎么對白,一個小品到底怎樣布局,總結出個操作模式。王小妮老師說:我的目的就是消滅模式,我希望你們獲得開放的眼界和思路,學會關注發生在每個身邊的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時刻做一個有思想有創造力的人,我們不是要造80塊紅磚,我並沒有模坯的。回味著高中的教學,真得不能學生僅教成一個會考試的人,而應該讓他們理清自己的思路,自我管理、自我成長、自我完善。有一句話說:成長就是許許多多的自我相遇,一個明媚、一個憂傷、一個華麗、一個低調、一個倔強、一個柔軟,教育不正是因為許許多多的自我相遇,迷惘中整理、在痛苦中蛻變而美麗嗎?

非常喜歡王小妮老師的教育是理性的。如在《錢》、《我又說,錢不是重要的》《彩票中獎的刺激》一再給學生強調錢不是重要的,還有其他重要的東西,還有另外的價值觀。我忽然想起在課堂上我曾經調查過學生中了一千萬該如何消費?理性的小韜說,他會把錢存起來,吃利息;可愛、真誠敢說真話的小謙說他要支持范縣的教育建設,要給范縣建立一所大的實驗樓;年級第一的小斌說:他會環球旅行,從此以後不再學習。我勸小斌:你是年級第一呢!可不要有這種棄學的想法。現在你是學習壓力大,等到真得讓你放棄學業的時候,你一定會不捨得的!什麼時間都要理性消費,都要充實自己、豐腴自己。“我想通過這一次的講解,學生會記不住的,就又給大家舉例說明,一次又一次的講解,我們的教育不正是在等待中而美麗嗎?

王小妮上課記讀後感(二)

《上課記》是王小妮在海南大學人文學院開設影視寫作課程期間的教學筆記。從2006年開始,王小妮開始在上課、和學生溝通交流的同時,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分年記錄下來,《上課記》就是她從2006年到2010年期間的”教後感“。作為一位詩人,王小妮有更為敏銳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種種經驗,也耐心觀察著年輕學生們的精神和思考狀態,這使得這本書蘊含著觸動人心的力量。讀這本書,仿佛為我們打開了大學生校園生活的一扇窗,透過王小妮細膩的筆觸,我們看到了這些人們心目中的翹楚、精神上的尖頂鋒刀,在今天的大學校園裡所呈現出的彷徨、躁動又不失純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

一、值得反思的教育

在《上課記》這本書中,有不少課堂實錄值得教育人深刻反思。這裡例舉三個:

案例一:寫作訓練

王小妮將一個木雕面具放在桌上,再插上一個新鮮的樹枝,要求他們根據這幅作品完成一份課上作業。

讓王小妮感到奇怪的是,班級里如此多的學生,只有三個人走到講台前,用了半分鐘不到的時間觀察面具和綠葉,其他同學只顧埋頭沙沙地寫。更加搞笑的是,一位同學幾天以後補交了一份作業,原因是當天他沒來上課。

靠想像就能寫出”所見“,是他們想像能力超強,還是無中生有隨意編造的能力超強?王小妮一直強調親眼所見,但對於這些孩子來說,似乎見與不見,並沒什麼關係。

案例二:小說《許三觀賣血記》的續寫

當許三觀知道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而一樂又打人闖禍,傷者家長三番五次催討,接下來,該怎么辦?王小妮要求學生續寫後面的情節。

學生的回答中,肢體衝突、跳樓、自殺、刀砍、***擊,都被想到了。溫潤、和善、柔軟的力量,沒有人從這些角度去想。只有這些極端的想法,才讓他們興致盎然。這些就是潛藏在他們內心裡的解決問題的最後辦法?是什麼經歷在暗中提示了他們,熱衷於把痛苦推衍到極致?

案例三:午休?突發事件

麥田,一對青年男女倚著麥垛睡著了。這是凡?高的油畫《午休》所呈現的場景。王小妮布置給他們的作業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寫一個突發事件的來臨。

八個小組選擇用表演的形式來完成這個作業。幾天后,他們紛紛展示了自己的作業,但無一例外,都是災難的突然降臨。沒有人想到突發事件也可以是喜悅的、溫情的事情。難道現實生活中絲毫都沒給這些孩子以安定感嗎?

學生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其實就是通過年復一年的教育,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而成的。韓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學生第一次說謊,就是從寫作文開始的。這句話可能聽起來不太舒服,但王小妮通過自己的觀察,告訴我們事實就是如此。在整個求學的過程中,孩子們享受到學科之美、享受到探究樂趣的機會太少,絕大多數是被逼無奈,一邊詛咒一邊無可奈何地背誦和記憶。十多年痛苦求學生涯的不斷累積,自然會促使他們把痛苦推衍到極致,用極端的想法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整個求學的過程中,孩子們始終處在殘酷競爭的環境之中,沒完沒了的排名,決定著自己在同學們心中的地位,決定著今後可能的學校選擇,這讓大家都沒有安全感,這樣的感覺必然會在他們的言行和作業中表現出來。

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在學生進入大學之前的十二年,除了分數之外,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提供一些更多的機會和選擇?基本的閱讀習慣、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常識的理解和尊重,等等,能否在基礎教育階段,給學生奠定更加紮實的基礎,讓他們能夠自信地面對生活和工作,更加溫柔和善地對待身邊的人和事?

二、教師要學會自救

不經意間,大學生全都變成了”90後“。和”80後“、”70後“相比,”90後“最為獨特之處,就是他們與我國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是同步成長起來的。資訊時代的90後,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師。只要他想得到的知識,一台電腦就能給足他全部知識儲備,而一個老師如果還是照著老掉牙的教材”念經“,實在是浪費別人的青春和教育資源。

“90後”的學生如此,在新世紀出生的學生更是如此。他們更加個性化,更不容易被”忽悠“。早就懂得了什麼是假的,什麼是真的。做這樣的學生的教師,如果不改變自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策略,要想贏得學生的喜愛是很難的。

但王小妮做到了。不僅她班級的學生愛聽她上課,其他院系的學生也時常跑過來旁聽,有一個學生因為逃了其他老師的課來聽王小妮的課,還被扣了平時成績的分數,但這個同學依然興奮,因為他聽到了自己喜歡的課。

聽他們說故事,是王小妮最常做的一件事情。一個老師喜不喜歡聽自己說話,十八九歲的年紀頃刻就能領悟。於是課間休息的樓道里,下課回宿舍的小路上,簡訊、郵件的往來之間,王小妮不用任何壓迫的方式去挖掘什麼,只需要觀察和傾聽。”所有他們說出來的,都是他們要說的。我不能變成一個調查人,變成一個到學生那裡去挖煤礦的人,我迴避這樣,除非他們主動說。“學生是渴望和老師進行交流的,關鍵在於教師自己是否有誠心。真誠的交流對學生所施加的影響,往往要比教學內容本身大很多。

改進課堂教學,是王小妮一直在探索的事情。王小妮是教影視寫作課程的,但她發現,學生們對周圍世界的冷漠和不關心實在超出想像。只要和自己無關,無論多么重大的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王小妮曾問起一個新聞,八十人中只有一個知道,仔細追問,這個同學還是偶然撿了別人丟棄在石凳上的一張廢報紙,順便看了幾眼。王小妮認為,那些重大或微小的時事新聞,在這個所謂全球化的時代,時刻觸碰著人們的底線,每個成年人都應當及時了解,得出他自己的判斷。不能讓這些青年知識分子以為這世界上他準備承受的就是作業,就是分數,就是考試,就是學位證書,就是好工作,就是賺大錢過著人上人的日子。於是,她堅持在課堂上加入新聞環節,讓大家來講新聞、說新聞。逐漸地,這樣的做法成了最吸引學生的環節,很多人就是衝著新聞環節來聽課的。

王小妮認為,把課上要講的內容設計好自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一個老師對他的學生要付出人和人之間的最平常樸素又真誠的情感……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王小妮的付出換來了這些年輕人”單純而又熱烈的友情“,他們在她的手機、信箱里留下各式各樣青春的信息,帶給她快樂和希望。很多年以來她一直對”我“以外的世界沒有投入過熱忱和主動,去上課時卻感到自己急著要同他們交談;去上課,變成了自我梳理自我更新的歷程。一個原本悲觀的人能這么做,”想想原來是在自救啊“,”說是你教育了他們,其實你從他們那裡得到了太多“,”能站在他們中間真好,真是幸運“。

其實,如果你認真閱讀《上課記》,你會感到,王小妮並沒有很高深的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和技巧,有的時候,你還可以從她的文章中讀出面對學生種種困難時的那種無奈。但她對每一個學生都充滿了善意,她願意停下腳步,俯下身子,傾聽年輕人絮絮叨叨甚至詞不達意的述說。真正的教育是不需要太多技術的。只要有愛,就夠了!

三、用心去踐行責任

在王小妮的課堂上,曾因為學生對中學生活的懷念,引發了一個話題,就是讓學生自願學出對自己的價值觀有影響的中國小教師。結果,只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寫了出來。

徐飛同學給王小妮介紹了他的中學語文教師呂淑英老師,她不知覺中散發出的對詩的熱愛,薰陶影響著她身邊的小孩子們,這和什麼績效工資升學率爭先進等等都沒有關係,完全超越了生存的層面。

做一個好教師,對學生一生的影響是很大的。但顯然,有不少孩子,在整個求學期間,沒能遇到幾個好老師。

做一個好老師,需要用心。王小妮做了教師沒多長時間,就察覺到了當老師的乏味。”其實學生和你同樣的細膩,只是你能不能喚起他們的細膩。你像木頭似的講,他們也就像木頭似的聽。“她開始摸索如何能講得更好的方式,像寫文章一樣不斷地進行調整,上課的四個月里幾乎放棄了全部的個人創作。同時她也慢慢轉換施教者的角色,仔細傾聽來自講台下的聲音。

調整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是一方面,洞察學生更加重要。王小妮相信,人心總是能焐熱的,更何況是孩子。正是由於她將整個身心都用在學生身上,因此能夠異常敏銳地接收到來自對面的信息。2010年,”我的學生一共將近400個,我不能全認識,但我能感覺到在哪個教室最後排的一個黑乎乎的影子,他聽進去了。後來別人告訴我他是誰,我一想,對,我收到過他的郵件。()這些都是好奇怪的事,有多少注意的眼神,聽到什麼程度,我立刻都會知道。到最後我去上課就像回家一樣,說什麼都可以,可以進可以出,很舒服的狀態。“

王小妮在《上課記》里寫道,”做個好老師也許不難,但真正的問題遠比做個好老師要複雜。“六年的時間裡,她不斷感到一個人的想法和力量太渺小而不切實際,然而記錄和寫作的過程又時時掀起一種飛蛾撲火的衝動,牽引著她向她所理解的好老師靠近。

讀《上課記》,讓我聯想起李鎮西,聯想起史金霞,聯想起很多在一線堅持改革和探索的先行者。我相信,他們都有過類似的內心糾結,但都堅定不移地在自己設定的課改目標上跋涉前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更多的人像王小妮、史金霞這樣,不僅用心去做,盡到自己的責任,而且還要將所作所為發表出來,讓更多的人所理解,產生行動的願望。當這樣的隊伍逐漸壯大起來的時候,教育新的春天就會到來。

感謝史金霞老師,向我推薦了這本好書。

王小妮上課記讀後感(三)

詩人王小妮當老師,當出了詩意。結集出版的《上課記》,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教與學中的衝突與和解,像是一部新一代(80後到90後)大學生的思想成長史。令人動容的有幾點:

首先,王小妮做到了去當一個真誠的傾聽者,並且從不把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強加給學生;

第二,王小妮把學生當成當下最年輕的知識分子看待,尊重他們,對待事件或思想的衝突,不妄下結論;

第三,王小妮認為好的文章,語言是真誠平實的,不是抒情與修飾,重在內容,並有讀新聞的上課環節,讓學生們的書寫融入時代,做一個”自我“之外的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

她給學生講詩歌,討論什麼是詩意。我以為,所謂詩意,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那令人動容的一件事,一個人物,一個場景,一段時光……這樣看來,王小妮這個人,本身就是一種詩意的存在,她的課,她的想法,就很詩意。

作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嶄露頭角的詩人,進入新世紀她顯然沒有同時期的詩人活躍。在同時期詩人中,于堅、翟永明、韓東可謂正是當紅的時候,他們這一代,包括駱一禾、歐陽江河、廖亦武、孫文波、呂德安,當真是目前中國現代詩歌的頂樑柱。

而老一輩七十年代詩人,除了朋友顧城已逝,如北島、芒克、多多、舒婷等,無論從詩歌本身,還是學術論著中,依然發散著詩歌的光芒。

後一輩八十代年中後期詩人,除了海子已逝,如楊黎、李亞偉、西川、孟浪、萬夏,正在踐行著詩歌的變革並已獲得肯定。

只是,我覺得王小妮去當老師,不是遺憾,卻是對學生和中國教育的一大幸事,其自身的價值體現,有過而無不及。一個好的老師,比起詩歌來,可能更直接地影響人的一生。

看王小妮《上課記》,又燃起了我當老師的夢想。

當老師,不僅僅是要像正午陽光所唱”我想當老師,一輩子都不離開校園“,是對於青春的懷念;也不是要像教育改革家魏書生那樣盡全力幫助學生並考出好成績,過於現實;更不是要像韓愈說的傳道、授業、解惑,那么功利;在我心目中,當老師,如今的王小妮,給我樹立了一個榜樣,老師就是一個成長者的伴隨,像父母、像朋友。

對於青少年,梁任公有少年中國說,毛潤之有八九點鐘的太陽說,都看得出國家的未來與學生的未來的關係如此密切,而學生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受老師的影響,因此,老師是神聖而崇高的,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當的。或許,只有像我和王小妮這樣喜歡詩歌的人,這么優秀的人,才有資格去當老師。我想,像我這么優秀的人,不去當老師,真是中國青年的損失,中國教育的損失;像我這么優秀的人,不去當老師,中國的未來,兩個字:堪憂!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