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陽光燦爛的日子讀後感

陽光燦爛的日子讀後感(一)

提到文革,或許我們都只是聯想到這期間受到迫害的文人志士或黑白顛倒的局面,但姜文卻別出心裁,他沒有表現出人們慣有的沉痛,而是以一群在軍屬大院中成長的青少年為切入點,表現了這群青少年在一個特殊的年代裡,度過了一個屬於他們的青春,有衝動,有愛情,有個性,有幼稚,有失敗,有冒險,更有成長。

或許我們都看過九十年代關於古惑仔的影片,而《陽光燦爛的日子》成片於1994年,於是在某些人眼裡,《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的暴力情節基本可以劃上等號,但其實細想看來,它們有著天壤之別。只要在我們觀看了影片之後,我們並不難發現古惑仔之類的影片表現的近乎純粹的暴力。古惑仔們似乎可以為了講所謂的哥們之義氣,而置法律於不顧。而《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出現暴力的情節中,並不缺少幽默情節的戲劇性,並且他表現的更多是在青少年時期我們大多數人都可能有的衝動個性和敢於冒險的衝勁。如果古惑仔之類的影片表現的暴力會扭曲青少年的身心成長,那么《陽光燦爛的日子》表現的暴力只是青少年在成長曆程中的一種真實體現。

評論《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們當然不能不提到影片中的主角人物---馬小軍,馬小軍的父親是一位軍人,需要常年在外工作。於是,馬小軍多半時間是有他母親帶大的,或許一個剛性的男孩並不太適宜由一個相對軟弱的母親來撫養。於是他成為了一名半逃學的學生,他放任、放肆甚至蠻橫,他還練就了一身能打開那個小區中所有人家中的鎖的身手,儘管不偷任何東西,而只是用開鎖的樂趣來填補內心的空虛。我們不可否認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受到周圍的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當時,著名影評人陸鏡在《時代》周刊中評論道:《陽光燦爛的日子》帶給觀眾的絕不僅是對特殊年代的追憶和譏諷,當觀眾深深地為影片打動的時候,就會發現這部影片所展示的儘是一個意象豐富、意味深長的“社會與個人”的圖景。是的,社會可以深刻地影響個人的價值觀取向。譬如說,在封建時代的社會,我們推崇的是對君王的絕對服從理念;但在現代社會,我們選擇了民主、自由、平等的世界觀。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人們深信著“人的能力與其財富成正比”的理念,而在社會主義社會,人們更傾向於“不患貧而患不均”的思想。而主角馬小軍成長在一個對文化知識乏味的社會年代,他成為一個半逃學學生的原因,也就不難想像和理解了。

從文革的開始到現在都將近半個世紀了吧。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已經讓我們在城市裡很難找到過去的畫面,以致我們在片首處就能聽到姜文極為個人式的旁白:北京變得那么快……20年的功夫,它已經成為了一個現代換的城市,我幾乎從中找不到任何記憶力的東西;事實上,這種變化已經破壞了我的記憶,使我分不清幻覺與真實。那么在城市中找不到姜文記憶里的東西,是不是就意味著《陽光燦爛的日子》就沒有現實意義了呢?不是的,城市裡沒有卻並不意味著農村地區就沒有。如果有幸到農村去走一趟,我們並不難發現像馬小軍那樣的孩子的背影,這群孩子的父親或母親甚至是父母兩人為生活壓力所迫,而不得不到繁華璀璨的城市裡謀求生計,而孩子們也就成為了中國所特有留守兒童了。在這一點上,馬小軍與這群孩子只是生活的年代不同,其他的都似乎異途同殊。他們同樣經常逃學,為哥們的臉面去群毆,為能打開別人家的鎖而自豪,甚至為能看到他人的隱私而覺得有趣……《三字經》中說,“人之初,性本善”,但如果沒有後天正確的引導,那么孩子們進入歧途是在所難免。我們常歌頌道,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但假如我們把花放到一個昏暗的環境中去培養,它又怎能開出燦爛的花朵來,祖國的未來又從何談起。雖說留守兒童的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但如果我們不著手去解決,那么問題就永遠都會在哪裡,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就愈發嚴重,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需謹記,孩子們永遠都是祖國的儲備力量,而這份力量的大小與強弱又取決於社會對孩子們的關注程度和民眾對他們的社會責任心。

有人評價《陽光燦爛的日子》說,它的價值不在於年代,而在於它的真實感人;它只是個人簡單成長的青春夢,卻似它的真實而震撼人心。是的,它的價值不在年代而在於它的真實,是因為任何一個年代的青少年都會有血腥方剛的,他們或許伴隨著因無知和幼稚而犯下了錯誤,但這些都是青春的屬性,社會應該予以理解。但社會應該做得是如何對他們做正確的引導,多點關注他們的成長以及時地對他們加以引導。相信中國的留守兒童問題不在成問題,陽光燦爛的日子將更加燦爛,中國的儲備力量也因此而變得更加強大。

無論如何,《陽光燦爛的日子》都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因為它的真實而在不同的年代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在不同的年代都還能找到它的價值意義。

陽光燦爛的日子讀後感(二)

《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除了情節外,引起我特別注意的是裡面的色彩運用。

色彩是一種極富表現力的藝術語言。

這個影片超過90%都是用了黃色和黃色老照片一樣表現出回憶的朦朧美好,我們往往發現一些東西概念很模糊好像曾經擁有卻又距離遙遠分不清到底哪裡是真實的部分哪裡又是自己內心的願望同時;暖色調很好的表現了溫柔和美好的記憶。

藍色是冷色。是離開觀眾向自身的中心收縮,我們在藍色中感到一種對無限的呼喚。對純淨和超脫的渴望,藍色是典型的天空色,()他給人最強烈的感覺就是寧靜,藍色越淺,它也就越淡漠,給人以遙遠和淡雅的印象。很顯然,馬小軍的天空不是藍色的,那僅僅是生命中某個時刻的停留,並且還是很淺很淺的那種。當我們看到馬小軍六神無主的爬向那高大無比的跳水跳台時,他頓時變得安靜無比並且纏綿悱惻起來,愛情原來是一件很令人難過的事情。平時天馬行空的口若懸河這時候很遙遠很幽深,當然,也很憂傷很悲涼。

影片黑白結尾也意味深長。這是現代化的北京,還是那些夥伴,卻放在豪華的轎車裡,放在黑白里,我們知道白色帶來巨大的沉寂,像一堵冷冰凍的堅固的和綿延不斷的高牆。而黑色的基調是毫無希望的沉寂。它告訴我們,現實的我們是沉寂的毫無生機的。那“陽光燦爛的日子”才是我們心的嚮往。

陽光燦爛的日子讀後感(三)

馬小軍生活的時代在我看來遙不可及,但是同屬於青春的朦朧氣息卻跨越了時空精確的傳達到了我身邊。那種摸不著抓不緊道不清卻又確確實實困擾著我們的感覺,往往讓人無從喧泄,只能流露。有些人緊抓著它不放,不厭其煩的無限放大,病態般的沉溺其中,這在當今眾多所謂的青春小說中隨處可見。也有些人始終渴望著強硬,他們不願意被這種前所未有的憂傷所困擾,可又確實無法擺脫,於是他們便用相對叛逆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態度,證明自己的存在,尋找自己的出口。馬小軍便是這樣的一類人。

他無法被困在那個他看來死氣沉沉的教室,那個束縛自己激情的地方完全有悖於他的風格,於是他選擇逃課。從一個屋頂轉到另一個屋頂,從一間房溜到另一間房,這樣的行為在他看來並沒有任何感情上的色彩,他不過在本能的獵取屬於他人空間中的新奇。而近乎頑童的本色看起來也讓他樂在其中。

這種樂趣一直單純的持續著,直到他在某間房中看到了米蘭的照片。一個漂亮略顯豐滿成熟的女孩子,自此闖進了他的生活,也打破了他內心的平衡。

第一次在房間中碰到米蘭的時候,姜文用一種窺探的視角直觀的精妙的展示了馬小軍當時複雜細微的內心,趴在床下的他迎接的是一種更為刺激的心理向他發出的挑戰,這讓蠢蠢欲動的他感到有一絲疑懼卻又興奮不已,空氣中開始瀰漫淡淡的荷爾蒙的氣息。當時的他可能不會想到,最終的他卻無可奈何的敗下陣來。

他開始模仿大人的言行舉止,他在路邊等著她的出現,在路上主動和她搭訕。當自己笑著被稱作弟弟時,他第一次感覺到自己弱小。

他炫耀地帶著米蘭去見自己的眾多兄弟,沒想到她卻和自己的朋友相談甚歡,對自己不管不顧,他第一次感覺到了強烈的醋意。

於是他做所有得一切想重新引起米蘭的注意,證明自己是個男子漢,那種渴望是如此的強烈,他可以為此奮不顧身。事實是他也做到了,但僅僅是米蘭驚鴻的一瞥,象徵的一笑,簡單的一句。而後又回到了漠視。

這是一種侮辱,這是一種不可饒恕的忽略和蔑視,可能在他看來,這也會是一種背叛。米蘭背叛了自己赤誠的心。可是同時體內涌動的衝動又讓渴望得到的他無比眷戀。這種矛盾掙扎的心理讓他無法呼吸,想要擺脫卻沒有出路。這並不是可以用打一架就解決的不爽心情,這是讓他無法強硬的憂傷。

在這樣的情形下,馬小軍選擇了最反叛的方式來做最後的突圍。面對著虛弱的內心,他卻擺出了最強硬的姿態,他想用強暴的方式得到米蘭。我至今還清晰的記得這段高潮戲,當反抗的米蘭大喊到:你覺得這樣有勁嗎?然後以示威的姿態停止了反抗。“有勁!”這時的馬小軍卻在這之後奪路而逃。

他想用最強硬的姿態證明自己,卻用歇斯底里的極端方式撕碎了本來神秘而朦朧的美好,一切都變得觸目驚心,在他心中代表著完美青春的米蘭霎那間被剝離了外表。那一刻,他失去了她,他只能奪路而逃。

如果說之後在雨夜中高喊著米蘭的名字是這份感覺的迴光返照,那在餐廳里和好友反目成仇就是這份感覺的徹底碎裂了。而且作者還在懷疑著後者是否只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也許記憶中的自己還未做最後的反抗便敗下了陣來。

姜文的記憶終結於一個富含隱喻的場景,馬小軍在游泳池裡,每次他想探出頭來上岸時,都被朋友們用腳蹬回了水中。經歷過這些後,孤獨的他渴望的是之前的友誼,可是他卻被永久的疏離,他無法再融入曾經的團體,孤獨無助,無所適從。

回憶結束了,回到現實了。顏色卻從流彩的黃色變成了黑白。

承載著記憶的黃色讓人溫暖感慨,正在行進的現實反而冰冷低調。

總會有一天,現在的生活也會變成曾經,濃縮成記憶在腦海中發酵,透出別樣的氣息。追根到底探求它是否真實已經毫無意義,重要的是我們曾經在路上,我們曾經瘋狂。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