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于丹講論語讀後感

于丹講論語讀後感(一)

兩千多年前,孔夫子生當亂世,各種社會矛盾暴露無遺,周天子管不了眾諸侯,天下成群龍無首之勢,各個小諸侯愛怎么乾就怎么乾;人才流動於國際之間,思想爭鳴,群雄爭霸,人人自危,是個民生塗炭而思想學術蔚為繁盛的奇怪時代。孔子好學深思,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四處奔走,推行他的政治理想。對於當時的天下大勢究竟應該往何處去,他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但很可惜那只是他“理想之世界”,如同黑格爾所言之“合理的必然存在”,而真正的歷史大勢卻是另一番走向,是武力統一了天下,西秦並諸侯為一,上演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一“現實之世界”。孔子若壽命足夠長,看到這身後之事,或許會修正一下他的學說也未可知。但孔子所言者,乃是利天下萬民之“道”,而秦吞六國,依賴的是霸王之“術”,所以老孔也許必將考慮的是如何與時俱進,在新形勢下謀劃新措施,在“秦”這一新的歷史背景下來發揚廣大他的政治理想吧。孔子被孟子稱作“聖之時者也”,也就是善於與時變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意思。

孔子的許多思想其實體現在他所修訂的書中,《論語》是個例外。這本語錄體的經典歷兩千年而不衰,除了漢武帝董仲舒的功勞之外,也是這本書的魅力巨大,回答了許多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人生抉擇問題問題,無論他們身份如何,雖然,這本書更多是給統治者和讀書人看的。

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內聖外王,北師大于丹教授就如何內聖一事,借論語之名,講了許多自己的看法——有些也很難說就是伊的看法——,這其實並不是論語真實的面目,甚至連“于丹的論語”也不是,而是於教授的思想碎片,挑幾個孔子的語錄,嫁接而成,用的是三十六計裡面的借屍還魂之計。

書歸正傳,廣播局領導要求大家看于丹教授的講座,非常英明,看後確實有收穫,記住了不少小故事,還有寓言和傳說等等。于丹老師的特點是類似於中國畫的布局法,誰也不挨著誰,把一些眾所周知的道理作為新發現鄭重其事的講上一遍,被稱作“勵志涼拌”。而有些真的道理,需要真見功夫時她卻沒能講透。

但我確實深受教益,首先佩服於教授的勇氣,充分證明了大學畢業時候我老師的教誨——參與就是機會,表現就是能力——這一理論的正確性和巨大現實意義。其次,在於丹老師講三十而立之時,她老人家半生不熟的講解也讓我豁然開朗。以前看到別人做片子,拍的素材明顯不夠,事情也沒能具體弄清楚,都以為他要繼續再拍攝了解採訪之時,人家片子開始播出了,真是跨越式發展啊。當時甚覺不解,客戶沒瞎眼吧,都是縣裡的精英啊;是人家看出來不說嗎,人家下次還是找這次做片子的人,得渠道者得天下啊。于丹老師讓我明白,這就是當今時代的主流精神。有機會就要去做,其他的不要管。如同耐克的那句著名廣告語justdoit!連學術上的事情都能迷迷糊糊過去,其它又算什麼呢?

于丹老師說三十而立,是要在內心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才能不憂不懼。但在這個社會價值多元化的劇烈變革時代,能夠“立”得下來又談何容易!能夠強大到對抗得了時代精神的人到底是少之又少,更多則如我輩,被時代裹挾而前,身不由己。德國詩人席勒說,誰不具備時代精神,誰就會遭受這個時代的所有不幸。每當看到這句話,不少人都會有“不幸被言中”的無奈之感。

前文說過,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當是內聖外王,于丹講論語講的內聖,是一個人如何面對他的心理修養問題。這對於領導幹部來說是很必要的,因為他們的外王已經足夠強大了,或者需要讓內聖的東西洗禮一番。而且以他們的境界,也會在一些小故事上玩味出大道理來。但我們需要更多的或許是外王的東西,那就是如何在這個時代去做好我們的事情。在這個變化急劇的背景下不落人後,能搶得先機而作而行,而獲取到成果,而發揮出價值。很遺憾,這些東西都不是于丹老師所關心的。

百年之後,或者在幾十年十幾年之後,後人研究現代的我們之時,于丹講論語鬍鬚會成為一個有意思的個案。與老師教會了我們許多東西,但我耳旁迴響更多的,還是局裡面惟一一位在電視業務上讓我無限憧憬的做片高手的話,八個大字,叫做,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他對我說時,手上做了一個數錢的動作,意味深長地說道,發展才是硬道理啊。

這是個絕對的真理,誰也無法迴避,誰也無法繞過。時代需要什麼,咱就亮出來什麼招式,管他是玉女心經還是九陰白骨爪。單位需要咱哪方面能力,咱就抓緊修煉,多做貢獻,做單位里最可愛的人。

先在外王的層面上立住,再追求于丹老師所闡述的內聖層面上的三十而立吧。因為,所有那些能讓我們變得軟弱可欺的東西,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我們最可怕的敵人。

于丹講論語讀後感(二)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於這種說法以前也只是聽說而已。當從電視上看到于丹講《論語》時,立刻被她那淺顯而又富有哲理的語言所吸引。電視上的講座幾乎完整的看了下來,隨後又買來書仔細地閱讀。之後才知道,平時常常用以提醒學生的幾句“格言”原來是出自《論語》,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等等。于丹通過白語化的語言,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使《論語》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因為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內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這個社會應該如何如何,要求別人應該怎樣怎樣,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吾與點也!”的故事所闡述的正是這個道理。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說,這個世界上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有三種,即所謂“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諒、友多聞。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後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于丹講論語讀後感(三)

一直對中國文化中動輒扯出的“神聖”一詞心存疑惑,甚至於只是把他們當作一組一起使用的字詞,而不加以辨析。

可當我看到于丹所說的“神於天,聖於地”時,我才恍然驚覺,這原來“神聖”可以這么理解:神是接近天空的,遙遙遠望,纏繞著一種不可言說的飄忽感和出塵感,像是遙遠到天際的巴別塔傳說,被口口相傳,卻從未有人見過它的真面目;聖卻是貼近土地的,帶有一種泥土的樸實的質感,就像是我們身邊的氧氣和水,你不用刻意的強調,因為它一直在。

中國古代的文人,骨子裡有種也許在我們現在的人看來可能會嗤之以鼻的神聖責任感。“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亦或者是“窮則獨濟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準則,都明明白白的體現了“天、地、人”的觀念:頭頂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希冀天下大同;腳踏一片現實主義的土地,勤勞務實肯乾;一身錚錚傲骨,兩袖清風,瀟瀟灑灑的活在這凡世塵囂中。

林語堂先生認為:“中國每個人的社會理想都是儒家,而每個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此話我翻來覆去思索良久,確實如此。

我們的社會理想大抵都是希望最終求得封王覓侯,求得人生的意義,也不枉來這世上走一遭。不得不說,在這方面講,社會理想的確是功利的。我們也許是為了名聲、地位、生活質量而開始採取行動,以求得提高自身的社會價值。文天祥早在幾百年前就道出了真相,無非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罷了。

但是,有時候又難免會產生倦怠的情緒。覺得就這么得過且過,也沒什麼不好的。這就是我們自然人格理想的道家化。

于丹說:“聖賢的意義就在於,他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而後世的子孫或蒙昧地,或自覺地,或痛楚地,或歡欣地,一一去實踐,從而形成一個民族的靈魂。”

老話有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聖賢之所以被奉為後世的行為準則,大抵是因為他們的以身作則。榜樣的力量或許就在於此,告訴我們什麼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應該怎樣做。一套完整的行為體系。

這才是最應該鐫刻在一個民族骨子裡的東西。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