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余秋雨道士塔讀後感

余秋雨道士塔讀後感(一)

讀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不但讓我對斯坦因的奸詐感到憤恨,也對王道士的愚昧與無知感到可悲!

王園籙本來是湖北痲城的農民,在甘肅當過兵,後來為了謀生做了道士。幾經轉折,又當了敦煌莫高窟德家。莫高窟是以佛教文化為主,怎麼會讓一個道士來當家?這在現在看來是荒繆的事情,但在當時,幾乎是個文盲,對道教並不專精,對佛教也不抵拒,卻會主持宗教儀式,又會化緣募款的王圓籙。卻當了莫高窟的家,管理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的中心,由此可見,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清政府是多麼的昏暗。以中國的民間信仰本來就是羼雜互溶的,來諷刺社會的混亂和政府的腐敗。王道士經常出去化緣,得到一些錢後,就找來一些很不高明的當地工匠,先用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畫刷白,再掄起鐵錘把塑像打毀,用泥巴堆起的靈官之類,因為他是道士。但他又想到這裡畢竟是佛教場所,於是再讓那些工匠用石灰把下寺的牆壁刷白,繪上唐代玄奘到西天取經的故事。他四處打量,覺得一個個洞窟太憋氣了,便要工匠們把它們打通,大片的壁畫很快灰飛煙滅成了走道。做完這些事,他又去化緣,準備繼續刷,繼續砸,繼續堆,繼續畫。這是余秋雨先生黑色幽默,因為王道士粉刷的是千年流傳的敦煌壁畫!由於王道士的愚昧與無知,致使大量的敦煌文物在他不知不覺間被毀壞,中華民族的寶貝被毀壞。他還對自己所做的事一無所知。讀到這裡,忍不住對被王道士破壞的文物感到可惜,也對王道士感到可悲,當他還沒認識到自己所做的事前,在自己不知不覺間,已經成為歷史歷史的罪人!即為王道士可悲,也為敦煌文物和中華民族可悲!

當斯坦因在掠奪敦煌文物時,有一天王圓籙覺得斯坦因實在要得太多了,就把部分挑出的文物又搬回到藏經洞。斯坦因要蔣孝琬去談判,用四十塊馬蹄銀換回那些文物。蔣孝琬談判的結果,居然只花了四塊就解決了問題。斯坦因立即讚揚他,這是又一場中英外交談判的勝利。以王道士和斯坦因的談判來說中英外交的談判,將清政府比作王道士,深刻的諷刺了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以王道士的愚昧和無知來體現清政府的昏暗。巧妙而睿智的比喻,使得文章更加生動。作者由莫高窟的文物遺藏聯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難,蘊藏著作者深刻的愛國內涵

王道士發現了藏經洞!但他對於藏經洞中寶物的價值一無所知,隨意拿來送人賣。斯坦因總共用了折合銀子的一百三十英磅,取得了九千多個經卷,五百多幅繪畫,打包裝箱就整整花了七天時間。最後打成了二十九個大木箱,原先帶來的那些駱駝和馬匹不夠用了,又雇來了五輛大車,每輛都栓上三匹馬來拉。那是中華文明長達好幾個世紀的大量文物,就這樣被王道士賣給了斯坦因,賣給了外國人。族的百年恥辱,而王道士反而認為這位「斯大人」是「布施者,就在王道士不知不覺間,造就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使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蒙受了恥辱!

讀《道士塔》,王道士的愚昧與無知讓我感到憤恨,但讓我更憤恨的是蔣孝琬。由於王道士的愚昧,不知道文物的價值,才會做出那些無知的行為。而蔣孝琬知道哪些文物的價值,竟幫斯坦因盜取,他才是中華民族的罪人。正是由於這種賣國賊,才使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蒙受百年恥辱。《道士塔》正好印證了魯迅的一段話:」中國公共的東西,實在不容易保存。如果當局者是外行,他便將東西糟完,倘是內行,他便將東西偷完。而其實也並不單是對於書籍或古董。

余秋雨道士塔讀後感(二)

夕陽西下,朔風凜冽,一個破落的道士塔朝跪在莫高窟的大門外。

王圓籙,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真正是中國文化的不幸與悲哀。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如同流水般從他手中漸漸逝去。

一次次屈辱,一次次嘆息,沙漠上,兩道深深的車轍。然而,這個道士太卑微,太渺小,他的愚昧令我們更尷尬於八國聯軍火燒皇家圓明園。

「一眼西天淒艷的晚霞。那裡,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一個年輕的詩人道出了巨大的民族悲劇。

歷史讓王道士打開了這扇轟動世界的門戶,但一道磚,一把鎖,將光芒掛在王道士的褲腰帶上,()將中國文化鎖在了深深的官仕腐朽的黑暗之中。余秋雨的腦中一片慘白。

西方人暗示,是他們使敦煌文化從黑暗中解放出來。然而這更深地觸動我們去思考,我們的文化,應該駛向哪裡?

在當時的朝代,我們只能讓它停駐在沙漠裡,然後大哭一場。余秋雨的恨,余秋雨的屈,正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恨,幾千年來的屈。一千年的古代文化就如此被中國官邸糟蹋,被洋鬼子吞噬。

讓我們「離開如雲的戰陣,決勝負於城下」,你們不能這麼悄悄地運走祖先的遺贈。一段飛天的故事,一把鎖,一輛馬車,最終留下一行燒焦的車轍。

歷史已成過去,不願意抒發感情,越是屈辱越是深愛。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

余秋雨道士塔讀後感(三)

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每每想起余秋雨的《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著幾座僧人圓寂塔。在道士塔中曾經住著一位姓王的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當各國藝術家都在創作他們的舉世傑作時,古老的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的手上一步步走向深淵。

他,一個道士,因為看不慣雕像、壁畫,就找人將雕像砸碎,將古老的文化變成幾個怪模怪樣的天師靈官;將「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塗成一片慘白。

雖然「藏經閣」是王道士發現的,但他卻沒有將這寶貴的文化遺產留下來,外國人的一點錢、商品就能換回幾大卷在現在可以算得上無價之寶的經書。

「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難以想像的低價換取了300萬卷寫本和兩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來,仍用一點銀元換去了5大箱、600多卷經卷……」這是在文中寫到的,令人驚訝的不僅是用那樣低廉的價錢換走了一大批的經卷,更讓人絕望的是中國文官們的滔滔奏摺中竟沒有提「墩煌」一個字,甚至那些各國的冒險家沒有任何手續、任何關卡地就來到中國。

但如果單憑王道士的迂腐,還不足造成墩煌毀壞性的損壞,可恨的是中國官員門對文物毫不重視,貪婪的他們一步步把文物吞沒了,享受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一切的一切,在他們眼中,就只有錢,錢對於他們來說比任何東西都重要,但他們不知道,再多的錢也買不會這些文物,再多的錢,也彌補不了他們的罪過。

看看莫高窟留下的古代造型藝術傑作和浩如煙海的經書,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類罕有的藝術寶庫。可是,這一切幾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國官員們的手中完結了。他們太卑微,太渺小,對他們再憤怒也無濟於事,因為他們那無知的軀體無法扛起中華民族的尊嚴,無法付起那筆沉重的文化債!

我為墩煌莫高窟默默流淚。

返回頂部